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HSE管理体系基本要素——三、“实施”过程中的要素

2006-03-2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三、“实施”过程中的要素
    这一阶段,体系中一般包括10个要素,分别为“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协商和沟通”、“文件化”、“文件和资料控制”、“运行控制”、“设计和建设”、“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要素。
    这些要素,是直接反映企业运行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体系要求,体现出运行质量的好坏,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企业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应当注重消化吸收,结合企业特点,形成自己有效的运行体系。
    (一)“机构和职责”要素
    一个企业肯定或大或小都有自己的各种机构,也有参差不齐的职责。在通过建立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就要对这些所有机构和职责进行规范化,并制定成制度。
    建立组织机构的作用是把负责HSE事务的人员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由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体系。
    平时常说,企业内的最高管理者是安全第一责任人,HSE管理体系中包括安全,当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也是HSE的第一责任人和最终责任承担者。一般企业还会在最高管理层中指定一名成员作为管理者代表,具体负责整个HSE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企业应当根据这一要素建立、保持并不断完善确保HSE正确实施的组织机构,同时对其他相关人员根据层级和岗位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职责,做到机构运行高效,岗位职责明确,有岗位就有职责。
    (二)“培训、意识和能力”要素
    一般来讲,企业对员工都有不同层次的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和制度化方面水平差异较大。企业应当根据这一要素,建立起规范的培训制度或程序,重点对各层级的员工的技能和意识进行培训,形成制度化,长期坚持开展,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安全技能,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制订培训计划和制度时,要考虑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对各个层次的不同岗位人员分别进行适宜、有效、不断的长效培训机制。
    (三)“协商和沟通”要素
    每个企业都有各种与员工协商和沟通的方式,也有与其他相关外部机关或单位进行协商和沟通的方式。在HSE管理体系中,协商和沟通是一个要素,也就是说,无论是与员工的沟通,还是与企业外部的沟通都应该制度化,有规范的程序,一方面使员工能广泛参与企业的管理事务,及时了解企业情况,另一方面,也能与相关方做到及时沟通和互通情况,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
    在企业在协商和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关的文件和记录,配套相关制度,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渠道。
    (四)“文件化”要素
    对HSE管理体系中各要素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建立专门的相关文件资料,目前采用电子文档和有纸化的形式建立。使用电子文档,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查阅,如果建立专门的网站,用信息化手段,将大大提高管理水平。
    对体系文件,要送相关各方使用和备案,修订的文件也应当及时送达或下发相关各方。这一要素强调的是要采用文件化的方式来记录各项工作,做到事事有记录,记录反映工作的原始过程。
    (五)“文件和资料控制”要素
    在建立HSE管理体系过程中,会相应建立许多文件和资料。对这些文件和资料要进行专门地管理,发挥有效的作用,例如:对所有建立的体系资料分类,系统地建档和管理,易于查找、取用和填写;对其中的文件和资料有关格式定期讨论修订,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对所有应当下发到有关岗位的HSE资料和文件应及时到位,以辅助体系的有效运行;定期或不定期对文件和资料进行检查或审查,及时回收已经过时或失效的文件和资料。根据这一要素,形成一套规范的文件和资料管理制度和程序,及时下发、更新、回收、公布、存档,使文件和资料管理做到规范化。
    (六)“运行控制”要素
    企业对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分类和识别,事前制定控制和预防事故、消除或降低HSE危害的措施、方案、制度或程序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性质、工作危险性大小、难易程度,可将工作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日常工作、较复杂的工作、临时性工作、外协工作等,针对这些不同的工作,制订不同的运行和管理规则,将具体工作与“危害识别”要素中所识别出的危害结合在一起,采用控制措施。
    “运行控制”主要针对具体的生产操作,尤其是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活动,应予以规范和控制,制定相应的程序、操作规程,明确规定运行标准和要求,特别是对容易引起差错的工作和活动要制订文件化的管理程序。
    在运行控制方面不仅要考虑设施、设备及人身安全,还应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和人员健康的保障,对废物、废水、噪声、粉尘等进行有效的控制,采取措施将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改善作业条件,提供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用品,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危害。
    在“运行控制”要素中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在现行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不断改进运行控制效果。
    (七)“设计和建设”要素
    企业应当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制订并实施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试运行及投产所应遵循的制度和程序。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应按照“三同时”即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来实施。
    采用国际或国家、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设备采购、安装和试运行,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在运行寿命期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1.设计阶段
    (1)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正式进入可行性研究的批复。
    (2)资质和审核
    所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与控制管理机制及程序,应形成文件。
    从事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由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人员应参与项目的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
    初步设计的安全卫生环保篇应由HSE相关部门审核。
    设计施工图纸应由HSE相关部门审查批准签章,设计人员要具备相应资质。
    2.建设与验收阶段
    (1)设备(设施)采购与安装
    建设中的设备(设施)采购和安装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建立文件并保存。
    (2)阶段风险评估
    从工程设计到试运行的各个阶段,都应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3)试运行
    应制定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的试运行审查程序并形成文件。审查内容包括验收工程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HSE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员工培训是否已完毕;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等,审查过后应形成记录文件。
    (4)实际变更
    建设(施工)与设计标准发生的变更必须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公司的审核和认可,并建立文件予以保存。
    (5)验收
    建立规范的项目验收程序,可分为有关政府部门验收、专业机构验收、企业内部组织的验收,都应当有规范的验收制度和程序,验收后建立专门的验收资料。
    对改建和扩建项目要向新建项目一样重视和严格管理,甚至比新建项目还要严格和细致,因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现有的设施基础上进行,施工难度更大,更复杂。
    (八)“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要素
    每个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与其他企业发生合作、委托、购买等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工程中甲乙方关系,买卖合同中的买方和卖方的关系等。企业建立与这些承包商和供应商沟通、合作、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并注重承包商和供应商的在HSE方面的表现和业绩。
    在承包商管理方面,一般应当针对承包商资格预审、选择承包商、开工前的准备、作业过程监督、承包商HSE表现评价等环节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程序,达到与符合要求的承包商良好合作的目的,防止和避免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给合作双方带来损失和不利的影响。
    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因为供应商提供的原料、材料、设施、设备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业主和承包商的HSE管理质量,所以,对供应商在资格预审、选用、续用、产品质量、服务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要求,以确保满足业主的产品需求和HSE要求。
    (九)“变更管理”要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因素如:人员、工作场所、工作程序、工艺、操作程序等也在不断变化之中。针对这些变化,企业应当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许多事故就是因为一些因素发生了变更却没有相应地做出应对和改变从而酿成事故,所以对这些变更要分类别建立不同的详细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包括对变更后的培训,变更的批准和通知等等。
    (十)“应急管理”要素
    每个企业在生产运行和服务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意外情况或紧急情况,例如发生火灾、爆炸、触电、坠落、断电等事故,为了减少这些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当建立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认真分析编制企业的应急预案和相应的响应级别(处理机制),一旦发生意外,视情况不同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中应针对不同情况,详细记载处理的预案,例如:内部应急机构建立,哪些部门参与,对外如何联系与协调,如何急救、救援、如何疏散等等。
    应急管理中不仅要有预案,还要定期组织演练,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针对应急演练中的不足,及时纠正,并修订相应的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