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化学事故与应急救援(三)化学事故的现场急救3.5化学烧伤

2005-09-1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第三章  化学事故的现场急救

第五节  化学烧伤

    一、烧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
    烧伤的急救是否及时,后送是否得当,对以后的治疗以及伤员的预后和转归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成批收容时,要谨慎对待,不容忽视。
    (一)烧伤的急救
    急救的原则是迅速解除致伤原因,使伤员脱离现场,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和作好转送前的准备工作。
    1.“灭火”
    一般而言,烧伤的面积越大,深度越深,则治疗越困难,预后越差。因此,急救的首要措施是“灭火”,即去除致伤源,尽量“烧少点、烧浅点”。不少烧伤过程,例如火焰烧伤时的衣服着火、化学烧伤等,均有一定的致伤时间,且烧伤面积和深度往往与致伤时间成正比。因此,如果迅速进行有效的灭火,是可以减轻伤情的。平时除加强烧伤防护措施外,应大力开展互救自救的教育,熟练掌握各种制式灭火器材的使用,学会利用身边材料进行各类致伤原因的灭火方法,做到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分秒必争。
    (1)化学烧伤 化学致伤物质的种类甚多,化学烧伤的一般灭火和急救处理原则如下。
    ①所有化学烧伤时均应迅速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服。
    ②化学烧伤的严重程度除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浓度外,多与接触时间有关。因此无论何种化学物质烧伤,均应立即用大量清洁水冲洗至少20分钟以上,一方面可冲淡和清除残留的化学物质,另一方面作为冷疗的一种方式,可减轻疼痛。注意开始 用水量即应够大,迅速将残余化学物质从创面冲尽。
    ③一般现场无适合的中和剂,如果有,可考虑应用(如磷烧伤时可用5%碳酸氢钠)。但切不可因为等待获取中和剂,而耽误冲洗时间。应予注意的是,使用中和剂所发生的中和反应可产生热量,有时可加深烧伤,而且有些中和剂本身也有损害作用。因此最切合实际的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清洁水冲洗。
    ④头面部烧伤时,应首先注意眼睛、尤其是角膜有无损伤,并优先予以冲洗。尤其是碱烧伤,能引起跟组织胶原酶的激活和释放,造成进行性损害。在应用大量清洁水冲洗的同时,如有条件,可使用胶原酶抑制剂或球结膜下注射自体血清。
    (2)热力烧伤 包括火焰、蒸汽、高温液体(如沸水、沸油等)、高温金属等,为最常见的致伤原因。常用的灭火方法是:
    ①尽快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服,特别是化纤面料的衣服。以免着火衣服或衣服上的热液继续作用,使创面加大加深;
    ②用水将火浇灭,或跳入附近水池、河沟内;
    ③迅速卧倒后,慢慢在地上滚动,压灭火焰。禁止伤员衣服着火时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止增加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损害;
    ④迅速离开密闭或通风不良的现场,以免发生吸入性损伤和窒息;
    ⑤用身边不易燃的材料,如毯子、雨衣(非塑料或油布)、大衣、棉被等,最好是阻燃材料,迅速覆盖着火处,使与空气隔绝;
    ⑥凝固汽油弹爆炸、油点下落时,应迅速隐蔽或利用衣物等将身体遮盖,尤其是裸露部位;待油点落尽后,将着火衣服迅速解脱、抛弃,并迅速离开现场,不可用手扑打火焰,以免 手烧伤(含磷可凝固汽油弹烧伤时,灭火方法同磷烧伤);
    ⑦冷疗。热力烧伤后及时冷疗能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使其加深,并可减轻疼痛、减少渗出和水肿,因此如有条件,热力烧伤灭火应尽早进行冷疗,越早效果越好。方法是将烧伤创面在自来水龙头下淋洗或浸入冷水中(水温以伤员能耐受为准,一般为15~20℃,热天可在水中加冰块),或用冷(冰)水浸湿的毛巾、沙垫等敷于创面。治疗的时间无明确限制,一般掌握到冷疗停止后不再有剧痛为止,多需0.5~1小时。冷疗一般适用于中小面积烧伤,特别是四肢的烧伤。对于大面积烧伤,冷疗并非完全禁忌,但由于大面积烧伤采用冷水浸浴,伤员多不能耐受,特别是寒冷季节。为了减轻寒冷的刺激,如无禁忌,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如吗啡、杜冷丁等。
    (3)电烧伤 由于电弧或衣服着火引起的烧伤灭火方法同一般火焰烧伤。一般所指的电烧伤系电接触烧伤,即电流直接通过身体引起的烧伤。不仅烧伤深,有时可使大块组织或肢体炭化,甚至立即危及伤员生命。急救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拉开电闸或用不导电的物品(木棒或竹器等)拨开电源,并扑灭着火衣服。在未切断电源之前,急救者切记不要接触伤员,以免自身触电。灭火后,如发现伤员呼吸心跳停止,应在现场立即行体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待心跳和呼吸恢复后,及时转送就近医院进一步处理;或在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将伤员迅速转送至最近的医疗单位进行处理。
    2.灭火后的处理
    灭火后的急救处理,依烧伤面积大小与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复合伤或中毒而异。一般应按下列顺序处理。
    (1)检查 首先检查可立即危及伤员生命的一些情况,如有大出血、窒息、开放性气胸、严重中毒等,应迅速进行处理 与抢救。不论任何原因引起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应就地立即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的同时,将病人撤离现场(主要是脱离缺氧环境)待复苏后进行后送;或转送到就近医疗单位进行处理。
    (2)脱离现场 一般伤员经灭火后,迅速脱离现场,移至安全地带或就近的医疗单位。
    (3)判断伤情 初步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判断伤情,应注意有无吸入性损伤。复合伤或中毒等。
    (4)镇静止痛 烧伤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烦躁,应予以镇静止痛。对轻度烧伤病人,可口服止痛片或肌肉注射杜冷丁。而对大面积烧伤,由于外周循环较差和组织水肿,肌肉注射往往不易吸收,可将杜冷丁稀释后由静脉缓慢推注,一般与非那根合用。但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合并吸入性损伤或颅脑损伤者应慎用或尽量不用杜冷丁或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可改用鲁米那或非那根。切忌大量长期应用镇痛镇静药物,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5)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因吸入性损伤或面部烧伤发生呼吸困难者,根据情况用气管插管或切开,并予以吸氧。如有CO中毒征象,短时间内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6)创面处理 灭火后,即应开始注意防止创面污染,可用烧伤制式敷料或其他急救包三角巾等进行包扎,或用身边材料如清洁的被单、衣服等加以简单保护,以免再污染。同时也使创面在搬运过程中得到保护,防止再损伤。急救包扎时,已肯定灭火的衣服可不脱掉,可减少污染。若为化学烧伤,所浸湿的衣服必须脱掉。寒冷季节还应注意保暖。
    (7)复合伤的处理 如有骨折应进行固定;颅脑、胸腹等严重创伤在积极进行抢救的同时,应优先送至邻近医疗单位处 理;一般创伤进行包扎。
    (8)补液治疗 由于急救现场的不具备输液条件,伤员一般可口服适当烧伤饮料(每片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钠0.15g,苯巴比妥0.03g,糖适量。每服一片,服开水100ml,或含盐的饮料,如加盐的热茶、米汤、豆浆等。但不宜单纯大量喝开水,以免发生水中毒。狗的实验研究证明,30%浅Ⅱ度烧伤早期口服烧伤饮料,伤后并经颠簸(模拟后送情况),实验狗均未发生休克。临床上,也发现浅Ⅱ度烧伤面积的青壮年经早期口服补液,大都可不发生休克。然而对严重烧伤,浅Ⅱ度烧伤面积超过1%的小儿或老年,已有休克征象或胃肠道功能紊乱(腹胀、呕吐等)的伤员,如条件允许,应进行静脉补液(等渗盐水、5%葡萄糖盐水、平衡盐溶液、右旋糖酐和/或血浆等)。
    (9)应用抗生素 对大面积烧伤伤员应尽早口服或(肌)注射广谱抗生素。
    (10)及时记录及填写医疗表格,以供后续治疗参考。
    3.急救注意事项
    (1)现场抢救,特别是成批烧伤病人的现场抢救是一项紧张的工作,救治人员必须沉着、镇静,有组织地协调工作,不可忙乱。
    (2)衣服着火时,要制止伤员奔跑呼叫,以免助燃和吸入火焰,并使伤员迅速离开密闭和通气不良的现场。防止吸入烟雾和高热空气引起吸入性损伤。
    (3)化学烧伤时,往往同时有热力烧伤和中毒,抢救人员应全面考虑和处理。务必弄清化学物质的性质。冲洗时水要多,时间要够长,力求彻底。如疑有全身中毒的可能性,应及早处理。
    (4)灭火时,力求迅速,尽可能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工具。一 般不用污水或泥沙进行灭火,以减少创面污染,但若确无其他可利用材料时,亦可应用污水或泥沙,不要因此而使烧伤加深,面积加大。
    (5)已灭火而未脱去的燃烧过的衣服,特别是棉衣或毛衣,务必仔细检查是否仍有余烬未灭,以免再次烧伤,或烧伤加深加重,特别是对神志不清或昏迷的伤员。
    (6)对有吸入性损伤的伤员,应密切观察,并迅速后送至附近医疗单位进一步处理。
    (7)除很小面积的浅度烧伤外,创面不要涂有颜色的药物或用油脂敷料,以免影响进一步创面深度估计与处理(清创等)。一般可用消毒敷料包扎或清洁被单等包裹保护创面。水疱不要弄破,也不要将腐皮撕去,以减少创面污染机会。
    (8)要重视记录和各种医疗表格的填写。除记录烧伤面积、深度、复合伤和中毒等外,应将灭火方法、现场急救及治疗措施注明,并作初步的伤情分类,特别是成批烧伤时,应分清轻、重、缓、急,便于后送及进一步治疗参考。
    (二)现场处理
    无论平时或战时,在现场抢救之后,均需先将伤员迅速移至就近的医疗单位进行初步处理,然后依情况进一步处理。严重烧伤伤员休克发病率高,如后送不当将加重休克或加速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就某一具体伤员而言,该不该后送,后送时机和后送工具的选择,以及后送途中应注意什么问题,都必须周密计划。既要考虑到当时的人力和物力条件,更需考虑伤员的具体情况。现就下列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1.就地治疗
    严重烧伤伤员经长途转运,颠簸与反复搬动,再加之途中 治疗不及时等原因,休克多明显增重,创面感染也显著加重、有的伤员甚至在后送途中死亡。即使到达目的地以后虽经积极抢救,有的也难以从严重休克中抢救过来;或虽勉强渡过休克,但由于机体缺血缺氧时间较长和抵抗力已严重低下,常常接踵而至的是暴发全身性感染或/和发生严重内脏并发症甚至器官功能衰竭,致处理困难,病死率很高。如有可能,应尽量创造条件,就地(指现场邻近医疗单位)进行早期治疗。
    开展就地治疗应注意下列事项。
    (1)应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领导、医务人员、群众三结合。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参加抢救的人员要勇挑重担,全心全意地为伤员服务。
    (2)克服一切困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抢救伤员。如无菌隔离、保温等,均可就地取材,依靠群众智慧来解决。
    (3)成批收容时,应周密组织,防止忙乱。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4)设有烧伤病房或设有烧伤防治研究任务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平时应有所准备,以便随时可以出动,以协助兄弟单位开展就地治疗。
    ①人员准备。根据医院的大小与技术力量,可将专业人员分成若干抢救小组,一般一个小组包括医生一名,护士2~3名,各小组轮流值班。接到外出抢救任务后,可立即奔赴出事地点,协助抢救。出发人数可根据伤情及伤员人数增减。
    ②物质准备。包括急救包和急救箱两种。每一急救包可供一名严重烧伤伤员急救用(见表3-4)。采用背包式急救包便于携带。急救箱的内容基本上与急救包相同,只是扩大5倍,可供5~6名烧伤伤员急救用。此外,另加简易合血器材一套,气 管切开(或插管)包一个,消毒煮锅一具,50ml空针一副,尿比重计及石蕊试纸。携带物的多少可根据现场急救人员及物质条件而定。如该地有医疗机构,则主要是技术力量的支援,所需急救和治疗物质可由当地医院解决。
    ③思想准备。值班的外出抢救人员,必须作好思想准备,一有任务,能立即出发。

表3-4 烧伤急救包内容(供参考)

    2.后送
    平时如果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就地开展治疗时,则应作好后送的准备。后送时对严重烧伤伤员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伤员在后送途中可能增加的损害或负担,因此应针对后送途 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与意外,周密计划,加以预防。
    (1)烧伤伤员在什么时机后送对伤员影响最小,与烧伤严重程度、致伤原因、伤员的情况、后送工具、途中条件(如能否进行必要的治疗)和后送距离等有关,而最重要的是伤员的情况。烧伤越严重,休克发生越早,有的在伤后1~2小时即可发生严重休克。因此对每一烧伤伤员,最合适的后送时机应依其具体情况而定。
    (2)后送前的处理。后送前的处理是否恰当,对休克的发生和发展及对后送途中是否能平稳过渡均有明显影响。后送对影响休克发生的因素较多,后送前得到输液、镇痛和创面保护者,休克的发生率较未进行上述处理者低得多。由此可看出进行后送前的处理是必要的。因此,后送前应做好各种准备和处理,并估计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或意外,事先加以预防,并保证后送途中的安全与平稳。后送前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镇痛、镇静。疼痛和烦躁均可加重病情。一般采用杜冷丁或吗啡,或杜冷丁与非那根合用,肌肉注射。如伤员已有休克,肌肉注射吸收比差,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应采用静脉注射(5%~10%葡萄糖液中缓慢注)或点滴。有颅脑外伤或呼吸抑制、严重吸入性损伤呼吸困难者忌用,可改用鲁米那钠。后送前,应避免应用冬眠合剂,以防后送途中因体位改变(如搬运、汽车上下坡时),引起体位性休克。
    ②创面处理。现场急救时已经妥为包扎的创面,可不打开,以免增加污染机会;未经包扎或包扎不妥当的创面,应包扎或重新加固,以便于后送时搬运及防止创面污染和损伤。如无适当的敷料(敷料宜厚,吸水性强,不致渗透,防止增加污染机会),至少应用一消毒或清洁大单将创面妥为包裹。对于手指(趾)环形焦痂,后送前应进行双侧焦痂切开减压,切口应延开 至指(趾)端。
    ③补液治疗。一般伤员可予以口服烧伤饮料或其他含盐饮料。烧伤面积较大的伤员或后送路途较远者,应进行静脉输液。已发生休克的伤员、应进行静脉补液及其他抗休克措施,待休克基本被控制后方可后送。后送前虽未发生休克,但估计在后送途中可能发生休克者,亦应进行静脉输液。如果后送途中时间较长,还应准备好途中输液的措施。
    ④使用抗生素。一般伤员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不能或估计口服吸收不良,应肌注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为了预防早期发生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应及早应用青霉素(过敏试验阴性后)。
    ⑤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道梗阻征象的伤员,后送前应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头面颈部深度烧伤或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伤员,估计在后送途中有发生呼吸道梗阻可能者,亦应行气管切开或插管,以防后送途中发生窒息。途中应准备给氧,可采用简容的塑料包供氧。
    ⑥放置导尿管、胃管。重度烧伤伤员应置尿管,观察尿量,以便了解休克情况及调整途中补液速度。放置胃管,以防后送途中发生呕吐和误吸。
    ⑦处理复合伤。伤员如有复合伤或骨折时,应予固定,止血;复合伤中毒时,应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再进行后送。
    ⑧整理好如有医疗文件(复印件亦可)随伤员后送。以便收容单位了解伤员入院前的治疗经过,查体资料和实验检查结果。
    安全转送严重烧伤伤员的一些必要准备和要求见表3-5。
    3.后送途中注意事项
    ①选择合适的后送工具。后送工具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表3-5 烧伤病人安全转送的必要准备和要求

    a.速度快、颠簸少、平稳,备有能在行进途中治疗或紧急处理的设施。当然必须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结合伤员人数和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尤其是在战时或成批收容时,更应考虑具体情况。选择后送工具主要针对重度烧伤伤员,因为轻度烧伤伤员,即使是后送时间长一点,稍受颠簸,可能发生休克的机会也较少。飞机、轮船、火车、汽车均为常用运输工具,以飞机输送最为理想。其次为火车(卫生列车)、轮船,较平稳且空间较大,人员物品配备易于齐全,利于途中急救治疗,转运途中伤员应横置,特别是普通飞机转运。如因机仓狭窄不能横放,则起飞时应取足朝机头位,否则起飞时惯性将使血液涌向足部造成体位性休克或急性脑缺血,甚至突然死亡。飞机降落时,伤员应调换成头朝机头位。直升飞机则无此虑。一般后送距离在50km以内者,没有必要使用飞机转运;50~250km者可采用直升飞机转运;250km以上者可采用速度较快的飞机。其他运输工具如担架、手推车等,无论平战时,易于组织使用,不受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平稳,且可随时停留,进行紧急处理。
    b.保证“颠簸少”的前提下,争取快送。实践证明,途中被颠簸者的休克发生率与严重程度,远较未经颠簸者严重,特别是有晕动症者。因此有时在速度上应适当放慢,以减少慢 颠,尤其是汽车。如果遇有道路不平,为了减少颠簸,除减慢速度外,如果车为空载,可适当增装重物(如无重物,砂石亦可)。
    ②注意冬季防寒,夏季防暑,还应注意防尘。暴露部位的创面,还要注意防蚊蝇和灰尘。
    ③途中要有良好的镇痛、镇静药物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应注意防止过量。有晕动症者,后送前应服用药物预防。后送前已用镇痛药物的伤员,如在短时间内发生烦躁不安,应寻找原因,一般多系休克的表现,也可由于呼吸道梗阻或脑水肿等所致,应注意检查,及时予以相应处理。
    ④在途中,一般伤员可小量多次口服烧伤饮料或其他含盐饮料或汤汁等。一次量不宜过多,以免发生呕吐、腹胀,甚至急性胃扩张。如果饮用开水过多,尚可发生水中毒,应注意防止。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应考虑途中补液:a.重度烧伤伤员,不论有无休克征象;b.已出现休克征象的伤员;C.有明显消化道功能紊乱如反复呕吐、腹胀等,不能继续口服补液者。
    途中输液可采用塑料袋输液装置。塑料袋可放在伤员身体的下面,借助身体重量压迫,将液体注入静脉内。此法较为简便,亦不容易污染,液体输完后自行停止,不致有发生空气栓塞之虑。但输入速度不易控制,也不便观察。如无塑料袋输液装置,亦可采用其他输液装置,使用一次性输液管。为防止途中的晃动致滴管内充满液体,妨碍液体平面与滴数的观察,简单的预防方法是将滴管上方的输液管转一圈。
    途中输液容易滑脱,应注意将输液的肢体、导管、接头、胶管等妥为固定,并密切观察。
    ⑤后运途中应注意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开气管(或插管)和给氧。如条件不允许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紧急情况下 可采用环甲筋膜切开或插管的方法。已有气管切开或插管者,注意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并将套管妥为固定。
    ⑥有复合伤或中毒的伤员,应注意全身情况及局部和伤肢包扎固定、有无出血等情况。上有止血带的伤员,要按时进行松解和处理。随时注意保护好创面。
    ⑦留置导尿管的伤员,应按时观察尿量及尿道是否通畅;尿管应妥为固定,以防滑脱。
    (三)入院烧伤伤员早期处理程序
    烧伤伤员的早期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伤员的后续治疗与预后。为防治成批收容时出现忙乱,一般可按下列程序处理。
    1.轻伤员
    轻伤员一般指轻度烧伤或休克的中度烧伤伤员。
    ①判断伤情、了解病史。伤员入院后即应初步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重点检查有无复合伤或中毒,并判断其严重程度。了解受伤史及伤后的处理和经过,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等,称量体重。如有严重复合伤或中毒,应按重伤员处理。
    ②镇痛镇静。一般疼痛较明显者,可酌情应用镇痛镇静剂,口服或肌肉注射。
    ③视病情需要饮水进食。给予静脉补液或口服烧伤饮料或含盐饮料。如无禁忌可酌情进食(流汁、半流汁或普食)。
    ④应用抗生素和破坏风抗生素。伤后早期可选用(广谱抗生素);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注射(过敏皮试阴性后)。
    ⑤进行创面处理。主要进行简单清创,并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法。
    ⑥记录出入量,填写烧伤记录单。
    2.重伤员
    重伤员指重度或特重烧伤或已有休克征象的中度烧伤 伤员。
    ①进行简单卫生整顿,如去除脏衣服及污秽的敷料,躺在消毒单下,身体可用消毒单覆盖,防止继续污染。判断伤情,初步估计面积和深度。重点查体,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注意有无复合伤、中毒或吸入性损伤,并判断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应采取紧急措施,如气管切开(或插管)止血等。
    ②简单了解受伤史及伤后处理经过,包括后送情况及后送工具与途中处理等。简单了解既往史,有无慢性疾病、药物过敏史等。询问伤情体重(如伤情无体重记录,应予测量或根据公式计算体重)。
    ③镇痛镇静 一般选用杜冷丁,或与非那根合用。静脉给药。
    ④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的同时,抽血进行血型、合血、血电解质、尿素氮、肌酐含量及血常规检查。有条件者,进行血气分析,血粘度、血晶体及胶体渗透压、肝功能以及指定的特(残)殊检查。根据估计的烧伤面积(Ⅱ、Ⅲ度)初步计划输液量、液体性质及输入速度。静脉通道必须畅通,一般可以套管针穿刺,以保证输液速度,否则应进行静脉切开,放入较大的硅胶管。大隐静脉高位切开或穿刺,将硅胶管放入下腔(或)髂、静脉的方法应作为最后选择的途径。
    ⑤未置导尿管者,应导尿并留置导尿管。注意初尿的性质与量,有无血红蛋白尿或血尿,送检尿常规,渗透压、比重。留24小时尿,送检尿电解质、肌酐、尿素氮含量等。
    ⑥对有呼吸困难者、已行气管切开(插管)或已休克者,予以吸氧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⑦注射抗生素或破伤风抗毒素(过敏测验阴性后)。抗生素的选用依伤情而定,一般初选青霉素、庆大霉素、苯唑青霉素、 丁胺卡那毒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危重或休克病人由静脉给药。
    ⑧作好记录,包括出入量、治疗措施,病情发展等。
    ⑨创面处理 一般在休克被控制、痛情相对平稳后进行。多行简单清创。清创时,重新核对烧伤面积和深度。清创后,据情对创面实行包扎或暴露疗法,选用有效外用药物。
    ⑩环形、缩窄性焦痂,痂下张力较高时,应尽早切开减张,以解除压迫,防止远端或深部组织缺血坏死。
    (11)填写烧伤记录单。
    (四)成批烧伤伤员的收容与处理
    1.成批烧伤的特点
    ①伤员多、伤情较重。平时成批烧伤易发生在火灾或燃烧爆炸或交通事故中。不仅受伤人数较多,而且伤情也都较重。成批烧伤时发生吸入性损伤,复合伤及中毒者也较多。
    ②任务重。成批烧伤突然发生后,现场抢救、后送到早期处理;从输液抗休克、创面处理到抗感染;以及后勤保障、物质供应等工作都很繁重,需要大量人力或物力。而在工作开始展开阶段,医务人员和医疗物质皆可能暂时短缺,工作可能忙乱。在安排力量时,固然要重视危重伤员的抢救,但绝不可忽视中、小面积伤员,否则容易顾此失彼。最好是轻重伤员分组专人管理,以便兼顾。
    ③治疗比较困难。由于成批烧伤伤员数量多,因此重伤员,吸入性损伤,复合伤及中毒等的发生机会也增多;更由于大批伤员突然发生,往往从现场急救,后送到早期处理多不够理想,休克发病率不仅较高,而且程度也较重。这类伤员经过后送折腾与休克的沉重打击后,机体抵抗力的下降,加之这类伤员往往创面污染也较重,如果处理又因为伤员多,不能及时进行,常常迅速发生全身性感染。同时伤员居住密度也较高,容易发生交叉感 染。更重要的是,成批收容时往往由于估计不足,医疗技术力量和药品器材一时调配不上,有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或/和得到适当处理。因此,成批烧伤的处理,远较单个烧伤收容困难。无论领导或医务人员应从思想上、人力、物力上均有充分准备。
    2.成批收容的组织工作
    成批收容的抢救工作,必须在统一领导下进行。
    ①指挥组。由党、政业务负责干部共同组成,全面领导抢救工作。
    ②抢救治疗组。由领导和业务人员组成。根据伤员的实际情况(轻、重人数)和医务人员力量(医、护人数,业务技术情况)分成若干小组,如分类组、重伤组、轻伤组等,负责伤员的治疗工作。如条件允许,一名严重烧伤伤员(烧伤面积大于70%)可配备1~2名主管医师和3~4名护士,组成一个治疗小组,专职管理,避免忙乱和交叉感染。
    ③药品器材供应组。由药房、物质供应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药品器材和敷料布类供应及各种治疗用品的消毒、准备、供应等。在物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节约,就地取材。
    ④后勤组。主要负责伤员的营养、车辆运输、血源、检验等后勤供应工作(血源、检验工作可由指挥组直接领导或属于药品器材供应组亦可)。
    ⑤政治宣传组。主要负责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及时宣传表扬好人好事、做好伤员家属和单位领导接待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及时了解参加抢救人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存在的困难,予以解决。同时做好无偿献血的动员。
    3.成批收容的分类工作
    做好分类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忙乱,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轻、重伤员各得其所,及时获得当时条件下最好的治疗。由于 烧伤伤员轻重悬殊较大,同时常有吸入性损伤,复合伤或中毒,使分类较一般分类复杂,困难也较多。因此应由有经验的医生来担任分类工作。分类组一般可由抢救治疗组领导,或由领导亲自指挥。
    成批烧伤收容时早期分类的目的,主要是迅速发现危重伤员,及时组织抢救;同时安置一般伤员,使有专人负责处理,从而避免忙乱。但由于伤员多,入院仓促,加之可能已经包扎,不能全面检查伤情,因而多难做到一次分类即十分准确。因此成批烧伤的分类工作宜分两步进行。①初步分类:在伤员入院时进行,主要是将那些有休克,呼吸道梗阻或其他需要紧急处理(如大出血、昏迷、严重中毒等)的伤员分出,交抢救组进行处理;其他伤员均暂收清创室或病房;②再次分类:经抗休克及

图3-2 成批烧伤伤员收容分类示意图

    创面处理后,再次根据伤情分类,进入隔离区或调整病房。再次分类的标准必须根据收容单位的条件而异。一般可划分为重病区(严格隔离区)与轻病区(一般隔离区)。重病区收容烧伤面积50%以上的病员,烧伤面积50%以下者收容在轻病区。每个病区又可根据伤情划分(如监护病房或特护病房及一般病房等)。若无条件划分病区,亦可划分为轻、重伤员病房。根据伤情,定出各病区(房)的隔离要求,见图3-2。
    这样分类的优点是迅速,重伤员不致耽误或遗漏,经过清洁整顿后再进入隔离区,避免将脏衣服及敷料等带入,减少交叉感染。此外,如伤员需继续后送或分散,指挥人员亦可做到心中有数。
    二、化学烧伤
    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要重视化学烧伤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除常见的化工产品致伤外,常有新的化学产品出现,临床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认识,在现代战争中,化学武器也在不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目前国际的局部战争中均应用了化学武器,故化学烧伤的防治,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很重要。
    (一)化学烧伤的特点及致伤机理
    化学烧伤的致伤因子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往往较热烧伤的长,因此某些化学烧伤可以是很深的进行性的损害,甚至通过创面等途径吸收,导致全身各脏器的损害。
    1.局部损害
    局部损害的情况与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以及与皮肤接触的时间等均有关系。化学物质的性能不同,局部损害的方式也不同,例如酸凝固组织蛋白;碱则皂化脂肪组织;有的则毁坏组织的胶体状态,使细胞脱水或与组织蛋白结合;有的则因本 身的燃烧而引起烧伤;如磷烧伤;有的本身对健康皮肤并不致伤,但由于大爆炸燃烧致皮肤烧伤,并进而引起毒物从创面吸收,加深局部的损害或引起中毒等。局部损害中,除皮肤损害外,粘膜受伤的机会也较多,尤其是某些化学蒸气或发生爆炸燃烧时更为多见。因此,化学烧伤中眼及呼吸道的烧伤较一般火焰烧伤更为常见。
    化学烧伤的严重程度,除与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化学物质的性质。例如一般酸烧伤,由于组织蛋白凝固后局部形成一种痂壳,可以防止酸的继续损害。而有的化学烧伤则有一继续加深的过程,例如碱烧伤后所形成的皂化脂肪或可溶性的碱性蛋白,磷烧伤后所形成的磷酸等,都可继续使组织破坏加深。对这些致伤机理的了解,有助于化学烧伤的局部处理。
    2.全身损害
    化学烧伤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局部损害,更严重的是有些化学药物可以从创面、正常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等吸收,引起中毒和内脏继发性损伤,甚至死亡。有的烧伤并不太严重,但由于合并有化学中毒,增加了救治的困难,使治愈较同面积与深度的一般烧伤明显降低。更由于化学工业迅速发展,能致伤的化学物品种类繁多,有时对某些致伤物品的性能一时不易了解,更增加了抢救困难。
    虽然化学致伤物质的性能各不相同,全身各重要内脏器官都有被损伤的可能,但多数化学物质系经由肝、肾而排出体外,故此二器官的损害较多见,病理改变的范围也较广,常见的有中毒性肝炎、局灶性肝出血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肾小管肾炎等,肺水肿也常见。除了由于化学蒸气直接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与呼吸道烧伤所致外,不少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呼吸道吸入, 可刺激肺泡引起肺水肿。此外,还有些化学物质如苯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造成大量溶血,不仅使伤员贫血,携氧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而且增加肝、肾功能的负担与损害;有的则与血红蛋白结合成异性血红蛋白,发生严重缺氧;有的则可引起中毒性脑病、脑水肿、周围或中枢神经损害,骨髓抑制、心脏毒害、消化道溃疡及大出血等。
    (二)一般处理原则
    化学烧伤的处理原则同一般烧伤。应迅速脱离现场,终止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继续损害;采取有效解毒措施,防止中毒;进行全面体检和化学监测。
    1.脱离现场
    终止化学物质对机体继续损害,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服,并立即迅速地用大量清水冲洗。其目的一是稀释,二是机械冲洗,将化学物质从创面和粘膜上冲洗干净,冲洗时可能产生一定热量,但由于继续冲洗,可使热量逐步消散。冲洗用水要多,时间要够长。一般清水(自来水、井水和河水等)均可使用。冲洗持续时间一般要求在2小时以上,尤其在碱烧伤时,冲洗时间过短很难奏效。如果同时有火焰烧伤,冲洗尚有冷疗的作用。当然有些化学致伤物质并不溶于水,但冲洗的机械作用可将其自创面清除干净。
    头、面部烧伤时,要注意眼、鼻、耳、口腔内的清洗。特别是眼,应首先冲洗,动作要较柔,如有条件可用等渗盐水冲洗,否则一般清水亦可,如发现眼睑痉挛、流泪,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肤及前房混浊等,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洗。再用2%荧光素染色检查角膜损伤情况,轻者呈黄绿色,重者呈瓷白色。为防止虹膜睫状体炎,可滴入1%阿托品液扩瞳,每日3~4次,用0.25%氯霉素液,1%庆大素霉液或1%多粘菌素液滴眼,以及 涂0.5%金霉素眼膏等以预防继发感染。还可用醋酸可的松眼膏以减轻眼部炎症反应。局部不必用眼罩或纱布包扎,但应用单层油纱布覆盖以保护裸露的角膜,防止干燥所致损害。
    石灰烧伤时,在清洗前应将石灰去除,以免遇水后石灰产热,加深创面损害。
    有些化学物质则要按其理化特性分别处理。大量流动水的持续冲洗,比单纯用中和剂拮抗的效果更好。用中和剂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分钟即可,中和处理后仍须再用清水冲洗,以避免因为中和反应产热而给机体带来进一步的损伤。
    2.防治中毒
    有些化学物质可引起全身中毒,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诊断有化学中毒可能时,应根据致伤因素的性质和病理损害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解毒剂或对抗剂治疗,有些毒物迄今尚无特效解毒药物。在发生中毒时,应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以减少其危害。一般可静脉补液及给予利尿剂,以加速排尿。苯胺或硝基苯中毒所引起的严重高铁血红蛋白症,除给氧外,可酌情输注适量新鲜全血,以改善缺氧状态。
    详见表3-6及表 3-7。

表3-6 化学烧伤局部的急救措施







    除上述处理外,并要维持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尤其是肺、心、脑和肾的功能,防止多脏器衰竭。
    (三)常见的化学烧伤
    1.酸烧伤
    酸烧伤的种类甚多。能造成烧伤的酸主要是强酸如硫酸、硝酸和盐酸等无机酸,其他还有三氯醋酸、石炭酸、铬酸、氯磺酸和氢氟酸等。在酸烧伤中,重点讨论强酸烧伤和氢氟酸烧伤。
    (1)强酸烧伤  高浓度酸能使皮肤角质层蛋白质凝固坏死,呈界限明显的皮肤烧伤,并可引起局部疼痛性凝固性坏死。 各种不同的酸烧伤,其皮肤产生的颜色变化也不同,例如硫酸创面呈青黑色或棕黑色;硝酸烧伤先呈黄色,以后转为黄褐色;盐酸烧伤则呈黄蓝色;三氯醋酸的创面先为白色且软,以后变为青铜色等。此外,颜色的改变还与酸烧伤的深浅有关,潮红色最浅,灰色、棕黄色或黑色则较深。
    痂皮的柔软度亦为判断酸烧伤深浅的方法之一。浅度者较软,深度者较韧,往往为斑纹样、皮革样痂皮,但有时在早期较软,以后转韧。一般来说,痂皮色深、较韧、如皮革样,脱水明显而内陷者,多为Ⅲ度。此外,由于酸烧伤后形成一薄膜,末梢神经得以保护,故疼痛一般较轻。当然,这与酸的性质及早期清洗是否彻底也有关。如果疼痛较明显,则多表示酸在继续侵蚀,一般也表示烧伤较深。酸烧伤创面肿胀较轻,很少有水泡,创面渗液极少,因此,不能以有无水泡作为判断烧伤深度的标准。
    由于酸烧伤后迅速形成一层薄膜,创面干燥,痂下很少有感染,自然脱痂时间长,有时可达1月以上,脱痂后创面愈合较慢。
    浓硫酸有吸水的特性,含有三氧化硫,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吸入后刺激上呼吸气道,最小口服致死量为 4mL。浓硝酸与空气接触后产生刺激性的二氧化氮,吸入肺内与水接触而形成硝酸和亚硝酸,易致肺水肿。盐酸可呈氯化氢气态,引起气管支气管炎,脸痉挛和角膜溃疡。
    氯磺酸遇水后可分解为硫酸和盐酸,比一般酸烧伤更为严重,常为Ⅲ度烧伤,必须予以重视。
    酸烧伤后立即用水冲洗是最为重要的急救措施,冲洗后一般不需用中和剂,必要时可用2%~5%的碳酸氢钠、2.5%氢氧化镁或肥皂水处理创面。中和后,仍用大量清水冲洗,以去除剩余的中和溶液,中和过程中产生的热及中和后的产物。

表 3-7 烧伤时常见的几种化学

中毒的症状与急救措施

    创面处理同一般烧伤。由于酸烧伤后形成的痂皮完整,宜采用暴露疗法。如确定为Ⅲ度,亦应争取早期切痂植皮。
    口服腐蚀性酸可引起上消化道烧伤、喉部水肿及呼吸困难,可口服氢氧化铝凝胶,鸡蛋清和牛奶等中和剂。忌用碳酸氢钠,以防胃胀气,引起穿孔。禁用胃管洗胃或用催吐剂。可口服强的松,以减少纤维化,预防消化道疤痕狭窄。
    (2)氢氟酸烧伤 氢氟酸是一种无机酸,具有强烈腐蚀性,它可以引起特殊的生物性损伤。作为一种清洗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级辛烷燃烧、致冷剂、半导体制造以及玻璃磨砂和石刻等工业领域。在国外,有些家庭也用此作为除锈剂。因此,在工业化城市急诊室或职业病治疗中心,经常可见到应用氢氟酸而引起的损伤。
    氢氟酸是氯化氢与高品位氟矿石反应产生的氟化氢气体,该气体冷却液化即成氢氟酸。40%~48%的氢氟酸溶液即可产生烟雾。它的离解力比盐酸低100倍。它又是一种高溶性的溶质,其渗透系数与水相近。通过氟化氢分子扩散可实现氟离子的跨膜转运。主要出现低钙、高钾和低钠血症。
    ①氢氟酸损伤机理及其特点:常与用的盐酸或硫酸不同,氢氟酸生物学作用包括两个阶段,首先与其他无机酸一样作为一种腐蚀剂作用于表面组织,其次,由于氟离子具有强大的渗液力,它可引起组织骨化坏死,骨质脱钙和深部组织迟发性剧痛。
    氢氟酸烧伤的机理主要有:初始的脱水作用;由于低pH值引起的损伤:氟离子的结合作用。氢氟酸烧伤引起深组织剧烈疼痛。当氟化物穿透皮肤及皮下组织时可以引起组织液化坏死以及伤部骨组织的脱钙作用。氢氟酸可以迅速穿透到甲床、基质和指骨,引起指(趾)甲下侵犯。氟离子通过皮肤、呼吸道 或胃肠道吸收后,分布在组织器官和体液内,从而抑制多种酶的活力。氟离子与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使血浆钙浓度降低,严重时可引起致命的低钙血症。值得指出的是,氢氟酸损伤作用是进行性的,如不及时治疗,烧伤面积和深度将不断发展,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②临床表现:氢氟酸皮肤烧伤的程度与氢氟酸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浓度<20%时损伤较轻,皮肤不失活力,外表正常或呈红色,浓度>20%时则表现有红、肿、热和痛、并逐渐发展成白色的质稍硬的水泡,水泡中充满脓性或干酪样物质。如果不及时治疗,烧伤面积深度可以不断发展。痛出现的时间与浓度有关,一般在伤后1~8小时出现疼痛,而浓度>50%时,通常可立即引起疼痛和组织坏死。氢氟酸烧伤的疼痛除了可能有迟发性特点外,还有顽固性和剧烈性的特点,这种疼痛有时用麻药也不能缓解。概括起来讲,氢氟酸烧伤的创面有以下四个特点:A.迟发性深部组织剧痛;B.烧伤区皮肤凝固变性,质地变厚;C.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进行性组织损伤甚至腐蚀到骨组织;D.可能引起指(趾)甲下损伤。
    严重氢氟酸烧伤可引起氟离子全身性中毒,导至致命的低钙血症。Greco等认为下列情况可能引起低钙血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a.浓度>50%,烧伤面积≥1%者;b.任何浓度的氢氟酸烧伤,烧伤面积>5%者;c.吸入浓度在60%以上的氢氟酸烟雾者。必须注意低钙血症可以在伤后很快发生。氟化物神经中毒的临床表现有手足搐搦、心律失常、嗜睡、呕吐、腹泻、流涎、出汗以及因多种酶活力下降所引起的低钙血症。心电图表现主要为Q—T间期延长。上述表现主要由低钙血症所致。低钙血症是氟化物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
    氢氟酸引起的吸入损伤和眼烧伤,除了具有一般原因引起 烧伤特点外,还具有氢氟酸烧伤的特征,临床上必须加以重视。
    ③治疗:由于氢氟酸烧伤有其特点和潜在危险性,必须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急救治疗,对伤情的发展要有充分的估计。
    近50年来氢氟酸烧伤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用某些阳离子通常是钙离子、镁离子或季胺类物质来结合氟离子,或是将这些阳离子的制剂注射到深部组织、或是局部应用通过其扩散作用与氟离子结合。
    a.早期处理:首先烧伤后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或手套,并应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烧伤创面,由于该酸具有较强的穿透组织的能力,所以冲洗效果往往是不甚满意的如有水泡则予以清除。若指(趾)甲下有浸润,必须拔除指(趾)甲。可选用在局部阻滞麻醉下进行,也可以不用麻醉。必须指出麻醉后疼痛缓解并不等于氟离子失活,要警惕病情的掩盖。
    b.钙剂的外用:ChicR推荐局部外用碳酸钙凝胶,即用10片碳酸钙片研成细末,再将这些粉末与20mL水溶液润滑剂混合制成凝胶。将该凝胶直接涂于创面,4~8小时换一次。该治疗方法简便,甚至在致伤现场就可使用。也可用氯化钙60g、硫酸镁35g、5%碳酸氢钠250mL、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104U、1%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配制而成,进行创面湿敷,每月1~2次,持续3天。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疗效是满意的。
    c.钙剂的局部注射:早年有应用25%硫酸镁进行烧伤部位的注射取得成功,但考虑到氟化镁是一种十分难溶的化合物,因此改用10%葡萄糖酸钙局部注射。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提示其效果是满意的。由于疼痛解除是治疗有效的标志,所以注射时禁用局麻药。
    d.钙离子直流电导入:通过直流电的作用,促进钙离子从创面进入体内,从而起到结合氟离子减轻损伤的作用。
    e.糖皮质激素的应用:Matner等认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及其辅酶的活性,并具有抗组胺作用,从而减轻了氢氟酸的进行性破坏作用。另外,糖皮质激素可通过稳定钾与钙、胆固醇与磷脂的复杂关系,从而促进被氢氟酸破坏的细胞和组织成分的再生。糖皮质激素可配入外用药应用,对于眼烧伤或深度烧伤,病人可以口服给药。
    f.手术治疗:深度氢氟酸烧伤的病人,手术治疗是根本性的治疗措施。对水泡、深部组织液化坏死灶,均需彻底扩创。凡累及指(趾)甲床者需作指(趾)甲拔除术。深部烧伤病例进行手术治疗后,还应该继续应用其他措施。
    g.眼损伤的治疗:眼损伤应用大量清水冲洗后,可继续用1%,葡萄糖酸钙及可的松眼药水滴眼,并应口服倍他米松类药物,并根据情况进行眼科的专科治疗。
    h.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氢氟酸浓度在40%以上时即可产生烟雾。因此接触高浓度氢氟酸的人若无安全保护措施,可能导至吸入性损伤。对于有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立即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给纯氧,同时尽快吸入2.5%~3.0%的葡萄糖酸钙雾化溶液。密切注意水肿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其他治疗原则同一般吸入性损伤。
    i.重症病人的救治:对重症病人除进行上述治疗外,还应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重症患者或伴有吸入性损伤者应进行重症监护,进行心电图和血钙浓度的连续监测,以积极防治低钙血症,必要时通过静脉途径补充钙离子,使血钙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④预防:对有关人员应进行经常性的防护知识的宣传,同时对生产设备定期检修,强化密闭。注意室内通气。接触氢氟酸的人员宜穿戴防护衣裤、手套和眼镜,必要时戴浸药口罩,即在该口罩中夹有经碳酸钙溶液浸润后晾干的纱布。在使用氢氟酸的地方应备有水源,以及含钙的外溶液。一旦致伤除在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送专科医院以便及时诊治。
    (3)石炭酸烧伤 石炭酸是医学、农业和塑料工业中常用的化学剂。石炭酸烧伤也时有发生。石炭酸溶于酒精、甘油、植物油和脂肪,在20%的100g水中溶解9.3g。成人的半致死量为8~15g。
    石炭酸自皮肤吸收后,引起脂肪溶解和蛋白凝固、石炭酸的杀菌也正是通过用细菌的细胞壁凝固,并进而使细胞内酶系统失活而发挥作用的。
    石炭酸从皮肤或胃肠道粘膜吸收。局部的吸收率与接触面积和时间成正比。石炭酸蒸气可很快从肺吸收到循环中,其吸收率与蒸气的浓度和呼吸的频率有关。浓石炭酸可产生较厚的凝固坏死层,形成无血管屏障,这可以阻止石炭酸的进一步吸收。石炭酸吸入血后,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心、肺和红细胞的功能。
    ①石炭酸中毒的表现:
    a.局部表现:10%的石炭酸溶液可使皮肤呈白色或棕花,浓度愈高坏死愈严重。经常接触石炭酸复合物的工人,由于皮肤的色素细胞受损,往往发生皮肤白斑(Leucoderme),停止接触后白斑仍会进行性发展。局部皮肤可失去痛觉。
    b.全身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开始易激惹,各种反射亢进,震颤、抽搐和肌痉挛。痉挛发生频繁,最后转入抑制,常因呼吸衰竭而死 亡。周围神经系统主要表现神经纤维末梢的破坏,痛觉、触觉和温觉丧失。
    心血管系统:血压开始上升,随后下降。心率早期增快,后期较慢和心律不齐。这些变化可能与中枢血管运动调节功能受损有关,血管收缩张力趋向消失。或许不对心肌直接作用,心排出量受影响。
    红细胞:中毒后可出现正铁血红蛋白和Heinz小体,此外,还有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下降,溶血,骨髓生成红细胞抑制。末梢血中网织红细胞含量下降。
    肾脏:排泌的游离石炭酸,可引起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害,低血容量和溶血又可加重肾脏的损害,甚至阻塞肾小管,最终导至急性肾衰。
    肝脏:常见的损害是肝小叶中心坏死,血清胆红素上升。
    ②处理:于烧伤现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小量水仅能稀释或扩散有毒物质,增加危险。若备有50%聚乙烯二醇、丙烯乙二醇,甘油,植物油或肥皂,可在水中冲洗后,选用擦拭创面,阻止其扩散。入院后可继续使用丙烯乙二醇及苯冲洗,直至创面完全没有酸味。聚乙烯二醇不能用水或酒精稀释否则将促使皮肤吸收石炭酸。需与工业用甲基酒精,配制成2∶1的液体,对皮肤、粘膜、结膜和角膜均无刺激性。石炭酸烧伤后,全身治疗要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和碱性药物;严密监护心、肺功能;注意补充钾;若有碳酸蒸气吸入,为防化学性肺炎,可静注甲基强的松龙,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者,宜行机械通气。
    (4)铬酸烧伤 铬酸及铬酸盐用途较广,在工业上用于制革、塑料、橡胶、纺织、印染和电镀等。铬盐腐蚀性和毒性大,往往合并铬中毒。中面积烧伤死亡率也很高。金属铬本身无毒。其化合价有2价、3价、6价3种。6价铬化合物毒性最大。铬 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1~2g即可引起深部腐蚀烧伤达骨骼,6g即为致死量。
    ①临床表现:铬酸烧伤往往同时合并火焰或热烧伤,如不注意往往被忽略。烧伤后皮肤表面为黄色。由于铬酸腐蚀作用,早期症状是创面疼痛难忍,不同于一般深度烧伤。当发现有溃疡时,则已很深。溃疡外口小,内腔大,可深及肌肉及骨骼,愈合甚慢。口鼻粘膜也可形成溃疡、出血或鼻中隔穿孔。
    铬离子可以从创面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即使中小面积亦可造成死亡。常表现有头昏、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继而发生神志不清和昏迷,往往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和紫绀。肾脏是铬酸在体内排出所经过的主要途径,早期尿中就可出现各种管型、蛋白和血红蛋白,最后发生尿闭和尿毒症而死亡。此外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溃疡和出血。
    ②处理
    a.局部处理:局部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口鼻腔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洗。创面水泡应剪破,继用5%硫代硫酸钠液冲洗或湿敷,亦可用1%磷酸钠或硫酸钠液湿敷。铬在组织中不能排出,有人主张用5%~10%枸橼酸钠、乳酸钠或石酸钾溶液湿敷,以辅助硫代硫酸钠的不足:亦有人主张用维生素C及焦亚硫酸钠各2份,酒石酸1份、葡萄糖1份和氯化铵1份制成合剂,作为表面解毒剂,以还原6价铬,它比清水冲洗更有效;亦可用10%依地酸钙钠(EDTA)溶液冲洗创面,最好是在长期的流动液体中冲洗,以减轻创面对铬离子的吸收。
    对于小面积的铬酸烧伤,应用上述方法均可奏效、Ⅲ度铬烧伤伴有热烧伤时,可以早期切除焦痂,但对大面积者,效果不肯定。仍可因中毒而死亡。
    b.中毒的防治:目前尚无特殊全身应用的解毒剂,早期可应用甘露醇,依地酸钙钠,二硫基丙醇和维生素C等,每次静脉滴注依地酸钙钠1克,每日3次,每次1g溶于5%葡萄糖液或等渗盐水250~500ml中,滴速至少要1小时;也可与10%硫代硫酸钠20ml交替使用。即每日共用依地酸钠3g,硫代硫酸钠4g。此外给予二硫基丙醇100mg肌肉注射,每日3次;维生素C静脉注射每日5~6g,分次进行,或放在利尿合剂中注入。维生素具有还原铬(1g维生素C能还原6价铬0.135g)及保护肝脏作用。
    由于6价铬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成变性血红蛋白,红细胞亦可发生破裂,使血氧减少,发生缺氧和紫绀。因此除及时吸入氧气外,可输入新鲜血液。应用换血疗法亦有一定疗效。对全身中毒者,有人主张应用人工肾透析或体外循环换血。但也要在早期施行。关于肝脏保护,见磷烧伤部分。
    (5)氢氰酸及氰化物烧伤 氢氰酸为微带黄色、性质活泼的流动液体,具有苦杏仁味,易挥发,氰化物包括氰化钠、氰化钾、黄血盐、乙腈及丙烯腈等,其毒性是在空气和组织中放出氰根,遇水后生成氢氰酸。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金属氰化物因释放热可造成皮肤烧伤。
    氰化物的毒性在于CN-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Fe3+结合,并阻止其被细胞色素还原为Fe3+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使细胞色素氧化作用被抑制,造成“细胞窒息”。此时血液氧的饱合不受影响,血仍呈鲜红色。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的致死原因。
    氰化物进入体内,大部分以氰化氢的形态由肺部呼出,部分在肝脏内经转硫酶等作用与硫结合成为硫氰酸盐后经肾排泄。硫氰酸盐的毒性为氰化物的1/200;高铁血红蛋白与氰化物 可暂时结合成较稳定的化合物,可延迟毒性作用的发生,但是体内正铁血红蛋白含量极小故实际意义不大。
    急性氰化物中毒一般在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呼吸困难、痉挛期和麻痹期。大量吸入高浓度氰化物后在2~3分钟内即可出现呼吸停止,轻者也需经2~3天症状逐步缓解。
    由于氰化物毒性极大,作用又快,即使对可疑有氰化物中毒者,必须争分夺秒,立即进行紧急治疗,以后再进行检查。
    急救处理采用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联合疗法。其原理是亚硝酸戊酯和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迅速转变为较多的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CN-结合成比较稳定的氰高铁血红蛋白。数分钟后氰高铁血红蛋白又逐渐离解,放出CN-,此时再用硫代硫酸钠,使CN-与硫结合成毒性极小的硫氰化合物,从而增强体内的解毒功能。这一处理是氢氰酸烧伤抢救成败的关键,方法是立即吸入亚硝酸戊酯15~30秒,数分钟内可重复1~2次;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10~20ml(注射速度 2~3ml/min);接着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25~50ml。同时可采用葡萄糖液输注。
    创面可用1∶100O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5%硫化铵湿敷。其余处理同一般热力烧伤。
    2.碱烧伤
    常见致伤的碱性药物有苛性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石灰和氨水等。
    (1)强碱烧伤 碱烧伤的致伤机理是碱有吸水作用,使局部细胞脱水;碱离子与组织蛋白形成碱-变性蛋白复合物;皂化脂肪组织,皂化时产生的热,使深部组织继续损伤。由于碱-变性蛋白复合物是可溶性的,能使碱离子进一步穿透至深部组织引起损害,强碱烧伤后创面呈粘滑或肥皂样变化。
    碱烧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冲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达10小时效果尤佳,但伤后2小时处理者效果差。如创面pH达7以上,可用0.5%~5%醋酸,2%硼酸湿敷创面再用清水冲洗。
    创面冲洗干净后,最好采用暴露疗法,以便观察创面的变化。深度烧伤应及早进行切痂植皮。全身处理同一般烧伤。
    (2)生石灰烧伤 生石灰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反应热,因此可引起皮肤的碱烧伤和热烧伤,相互加重。烧伤创面较干燥,呈褐色,有痛感。而且创面上往往残存有生石灰。
    首先,应将创面上残留的生石灰刷除干净,然后用大量清水长时间冲洗创面。后续的治疗与一般烧伤相同。
    (3)氨水烧伤 氨水是农业上常用的浓度为18%~30%,是中等强度的碱,它与强碱类一样有溶脂浸润等特点,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有:a.氨水接触皮肤或粘膜的烧伤;b.氨水与氨水蒸气的吸入性损伤,其严重的并发症是下呼吸道烧伤和肺水肿,治疗原则同吸入性损伤。
    3.磷烧伤
    磷在工业上用途甚为广泛,如制造染料、火药、火柴、农药杀虫剂和制药等。因此,在化学烧伤中,磷烧伤仅次于酸,碱烧伤,居第三位。在现代战争中,磷弹的应用增多,如含磷的凝汽油弹、手榴弹、炮弹和炸弹等,故磷烧伤的发生率在战时也增多。
    (1)致伤机理 磷烧伤后可由创面和粘膜吸收,引起肝肾等主要脏器损害,导至死亡。无机磷的致伤原因,在局部是热和酸的复合伤。因为磷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发生热烧伤,并形成P2O5及P2O3对皮肤或粘膜有脱水夺氧的作用,且遇水形成磷酸和次磷酸,引起皮肤化学烧伤,这也是创面损伤继续加深的 主要原因。黄磷是强烈的胞质毒,迅速从创面或粘膜吸收,由血液带至各脏器,引起损害及中毒,也可因磷蒸气经气道粘膜吸收,引起中毒。
    (2)病理变化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和病理教研室对两例大面积磷烧伤(80%、35%)死亡病例的尸体病理检查发现几种病理变化。
    ①呼吸器官的变化:喉头和气管粘膜水肿,色青灰,而肺呈急性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毛细血管充血,有中性白细胞浸润和灶性出血。这往往是由于吸入磷的烟雾或磷元素所致。
    ②肾脏变化:该两例磷烧伤均死于急性肾功能不全。其中一例尸检发现肾脏病变最为严重,皮质与髓质界限不清;肾小管各段管腔内均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管型;肾小球充血和肿胀,但未见有脂肪变化。肾脏细胞水肿,细胞核周围有空泡。
    ③肝脏变化: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有浊肿变性,部分崩溃溶解;肝窦淤血水肿;枯否细胞增大脱落;门静脉区有淋巴细胞浸润,呈中毒性组织退行变性;肝脏的切面充血和坏死,呈豆蔻状小粒和脂肪肝。门静脉内有微栓塞。
    ④心脏变化:有心内膜炎、渗液和灶性出血,心肌有退行变性和局限的出血和坏死。无机磷从创面吸收入血后,主要受损的脏器为心、肺、肝和肾,以肝、肾的损害为最严重。
    磷也可以从粘膜(呼吸道或消化道)吸收中毒,内脏的病理变化与经创面吸收后的变化相似,唯脂肪肝较明显。
    五氧化二磷或三氯化磷对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后,严重者可引起支气管肺炎和肺水肿。尤其五氧化二磷是一种较强的脱水剂,对细胞有脱水和夺氧作用,使气管、支气管粘膜细胞坏死。磷化氢中毒时,亦可使气管、支气管、肺、肝和肾脏充血或水肿。Benhur等和夏淑芳等报道,从粘膜(呼吸 道或消化道)吸收的磷先损害肝脏,而从创面吸收者,先损害肾脏,后累及肝脏,原因不明。
    (3)局部表现 磷烧伤实际上是热及化学物质的复合烧伤,因此一般均较深,有时可达骨骼。磷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发出烟雾和大蒜样的臭味。在黑暗的环境中能见到蓝绿色的荧光。临床上所见的浅Ⅱ度或深Ⅱ度的创面呈棕褐色,在创面暴露情况下,Ⅲ度磷烧伤呈黑色。我们曾见到1例磷烧伤,Ⅲ度烧伤的外表如一般所见的干燥焦痂,截肢时则见肌肉和骨骼均为黑色;尸检时发现头皮与帽状腱膜亦呈黑色。
    同时,早期经硫酸铜处理的Ⅲ度磷烧伤经过包扎治疗后,刚揭除敷料时创面为白色,暴露后呈蓝黑色,3天后则完全变为焦黑色。
    (4)全身表现 根据17例磷烧伤的临床分析,主要的全身表现如下所述。
    ①头痛、头晕和全身乏力:不论面积大小,大部分伤员均有头痛、出现甚早,一般在3~5天后消失。但有时可持续至创面愈合以后。
    ②肝区压痛、黄疸和肝肿大:17例中4例有肝胆系统方面的临床变化,3例治愈。其中2例为三氯化磷烧伤,面积分别为63%和55%,在伤后2~4天出现黄疸,血清黄疸指数、胆红素均升高,凡登白试验为延迟反应。肝脏肿大于肋下1~2横指,肝区叩痛,3~4天后逐渐恢复正常。1例为白磷烧伤,面积15%,在伤后4天切除Ⅲ度焦痂植皮一期愈合,但在伤后12天出现黄疸,持续2天后逐渐消失,同时肝脏肿大并有压痛。说明磷及其化合物从创面吸收甚早且迅速。1例死亡病例的烧伤面积为78%,尸检时发现肝脏有中毒性组织退行性变等病理变化。这是由于磷被吸收后,存在于体液中,一部分在血液中氧 化,形成磷的低价化合物。一部分在肝脏中沉着、使肝脏发生中毒性病理变化。
    ③呼吸道表现:磷化合物或烟雾,尤其是五氧化二磷和三氯化磷,被吸入后,伤员呼吸增快而短促,严重者可以发生窒息。听诊时呼吸音低远,伴有哮鸣音。轻者有慢性咳嗽,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据资料记载,将豚鼠放置在磷烟雾中2~3分钟,呼吸道无明显变化;放置50分钟后,则发现咽喉和气管的上皮细胞破坏,粘膜有炎症性淋巴细胞浸润和支气管肺炎的变化。如果吸入大量五氧化二磷气体,遇潮湿的呼吸道粘膜后,生成磷酸,则酸性腐蚀作用更强。1例伤员在伤后3天死亡,尸检发现两肺为急性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切开胸腔时就闻到磷的大蒜味。喉头粘膜呈青灰色,有灶性出血点和水肿。
    ④泌尿系统表现:多数有少尿,血红蛋白尿及各种管型。严重者发展成为少尿或急性肾功能不全:17例中有2例死于肾脏功能衰竭。1例为三氯化磷烧伤,面积仅20%,入院时有血红蛋白尿,血清中非蛋白氮为60mg%,经输液后,血红蛋白尿减轻,但非蛋白氮继续上升达140mg%。伤后3天完全尿闭,伤后第4天死亡。说明中等面积的磷烧伤亦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由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坏死,血清钾、钠磷等含量在伤后72小时内急剧上升,病人往往因高钾血症致心跳骤停。
    ⑤低钙、高磷血症:钙磷比例倒置时,死亡率高。心电图往往出现R—T间期延长,S—T段下降,低血压、心率慢或心律不齐。
    ⑥精神和神经系统表现:1例(深Ⅱ度磷烧伤面积66%)在伤后17天,创面开始愈合时出现幼稚型精神变化,直到创面完全愈合仍未能控制,出院后2个月左右方恢复正常。
    (5)处理 由于磷及其化合物可从创面或粘膜吸收,引起全身中毒,故不论磷烧伤的面积大小,都应十分重视。
    ①现场抢救:应立即扑灭火焰,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及其周围的正常皮肤。冲洗水量应够大。若仅用少量清水冲洗,不仅不能使磷和其化合物冲掉,反而使之向四周溢散,扩大烧伤面积。
    在现场缺水的情况下,应用浸透的温布(或尿)包扎或掩覆创面,以隔绝磷与空气接触,防止其继续燃烧。转送途中切勿让创面暴露于空气中,以免复燃。
    ②创面处理:清创前,将伤部浸入冷水中,持续浸浴。浸浴最好是流水。
    进一步清创可用1%~2%硫酸铜溶液清洗创面。若创面已不再发生白烟,表示硫酸铜的用量与时间已够,应停止使用。因为硫酸铜可以从创面吸收,大量应用后可发生中毒,引起溶血。尤其是用高浓度溶液更易发生。硫酸铜的作用是与表层的磷结合成为不能继续燃烧的磷化铜,以减少对组织的继续破坏。同时磷化铜为黑色,便于清创时识别。但对已经侵入组织中的磷及其化合物,硫酸铜并无作用。
    近来有人建议用5%碳酸氢钠、3%硫酸铜和1%羟甲基纤维素的混悬液,徐于创面以防止单用硫酸铜时所致的铜中毒。在没有上述各类药物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在2%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洗衣粉冲洗创面,最后用清水将创面清净。此后用镊子将黑色磷化铜颗粒逐一清除。必要时,可暗室中检查,若有磷闪光物质,务必将其彻底清除。清除的磷颗粒应妥善处理,不要乱扔,以免造成工作人员、物品的损伤,甚至火灾。
    磷颗粒清除后,再用大量等渗盐水或清水冲洗,清除残余的硫酸铜溶液和磷燃烧的化合物。然后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 敷、中和磷酸、以减少其继续对深部组织的损害。
    创面清洗干净后,一般应用包扎疗法,以免暴露时残余磷与空气接触燃烧。包扎的内层禁用任何油质药物或纱布,避免磷溶解在油质中被吸收。如果必须应用暴露疗法时,可先用浸透5%碳酸氢钠溶液的纱布覆盖创面,24小时后再暴露。
    为了减少磷及磷化合物的吸收及防止其向深层破坏,对深度磷烧伤,应争取早期切痂。除中小面积磷烧伤可在伤后当天切痂植皮外,大面积磷烧伤伤员在休克被控制后,即应积极争取手术。切痂时应包括已侵入深层的组织,以免磷继续吸收与破坏深部组织。整个肢体的磷烧伤,在切除焦痂时,应作深层组织检查,若皮下组织或肌肉已呈黑色,应作广泛的切除。为了避免磷吸收中毒,必要时可进行切肢。若磷弹烧伤,弹片滞留在软组织中时,应将弹道进行清创,移除弹片,避免磷吸收。
    ③全身治疗:对无机磷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解毒剂,主要是促进磷的排出和保护各重要脏器的功能。有血红蛋白尿时,应及早应用甘露醇、山梨醇等溶质性利尿或速尿、利尿酸钠等利尿,尽可能使每小时尿量维持在30~50ml,并碱化尿液。有呼吸困难或肺水肿时,应及时作气管切开,并应用解除支气管痉挛的药品,如静脉注射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等。吸入氧气,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注意输入液体量不可过的,并及早用脱水利尿剂。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20~40ml,每日2~3次。尤其是有低钙、高磷血症时。磷烧伤后,即应保护肝脏,不要待黄疸出现及肝肿大后才采取措施。
    4.镁燃烧
    镁是一种软金属,燃烧时温度可高达1982℃,在空气中能自燃,熔点是651℃。液态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的 燃烧。与皮肤接触时,可引起燃烧,镁是目前金属燃烧弹中常用的元素之一。在现代战争中,往往将镁与凝固汽油混合一起制成凝固汽油弹以增强杀伤力。
    镁与皮肤接触后,使皮肤形成溃疡开始较小,而溃疡的深层往往呈不规则形状,镁烧伤发展的快慢和镁的颗粒大小有关。若向四周发展较慢,亦有可能向深部发展。镁被吸入或被吸收后,伤员除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外,可能有恶心、呕吐、寒战或高热。
    镁烧伤的急救处理,同一般化学烧伤。由于镁的损伤作用可向皮肤四周扩大,因此对已形成的溃疡,可在局部麻醉下将其表层用刮匙搔刮。如此可将大部分的镁移除,若侵蚀已向深部发展,必须将受伤组织全部切除,然后植皮或延期缝合。如有全身中毒症状,可用10%葡萄糖酸钙20~40mL静脉注射,每日3~4次。
    5.其他化学烧伤
    (1)沥青烧伤 沥青在常温下为固体,当加温到232℃以上时呈液态,飞溅到人体表面造成损伤。但它遇到冷空气后,温度可下降到 93~104℃。
    沥青中含有苯、萘、蒽、吡啶、咔唑及苯并芘等毒性物质。煤焦油沥青是目前工业上常用的沥青,其毒性最大,它是煤炭干馏所产生的煤焦油,经提炼后残存的物质,俗称柏油。当人吸入沥青蒸气或粉尘后可致上呼吸道炎症或化学性肺炎,甚至沥青全身中毒。
    ①临床表现
    a.局部创面:由于沥青粘着性强,高温熔化的沥青粘着皮肤后,不易除去,若温度高且散热慢,往往形成深Ⅱ度或Ⅲ度烧伤;若温度已较低,则在沥青粘着中心部位为浅Ⅱ度或深Ⅱ 度烧伤。部分创面呈染有沥青,经溶剂清除后,往往只表现为Ⅰ度烧伤。
    沥青的操作工人,由于暴露部位的皮肤和粘膜长时间与沥青烟雾或尘埃接触,可形成急性皮炎或浅Ⅱ度烧伤。有时尚有视物模糊、流泪、胀痛等结膜炎表现。
    b.全身中毒:发生于大面积沥青烧伤者、可出现头痛、眩晕、耳鸣、乏力、心悸、失眠或嗜睡、胸闷、咳嗽、腹痛、腹泻或便血、尿少、精神异常等,甚者可昏迷、死亡。常伴有体温升高。血象可有嗜伊红细胞异常增高和白细胞增多症等。上述许多症状类似苯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往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②处理
    a.创面处理:在现场,立即用冷水冲洗降温。烧伤面积较大者,在休克复苏稳定后,应及早清除创面沥青,以便阻止毒物吸收并早日诊断烧伤创面深度,利于治疗。清除溶剂有松节油、汽油等。大面积创面宜用松节油擦洗,用汽油量大有铅中毒之虞,且效力不及松节油。宋颉曾等报道用60号或70号汽油擦洗,其毒性较小。擦洗沥青后,再用清水冲洗,最后以新洁尔灭液清洗创面,酌情采用暴露或包扎疗法。
    b.刺激性皮炎和粘膜处理:停止接触沥青和阳光曝晒,避免用对光敏感的药物如磺胺、冬眠灵、非那根等。皮肤局部禁用红汞和龙胆紫。眼结膜炎用生理盐水冲洗,尔后用0.25%新霉素眼液或金霉素眼膏。
    c.全身治疗:有全身中毒症状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大剂量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注意维护肝、肾功能。余同热力烧伤。
    (2)水泥烧伤 水泥烧伤的见于建筑工人或水泥厂操作工 人。水泥主要含氧化钙、氧化硅等,遇水后形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pH值12,与它接触可致轻度的碱烧伤。
    水泥导致皮肤损害的原因有:a.水泥粉尘有砂砾的特点,容易形成刺激性皮炎;b.水泥中含有酪酸盐类,可引起过敏性皮炎;c.湿的水泥接触皮肤,形成轻度的碱烧伤或局部溃疡。
    ①临床表现:水泥烧伤部位以下肢为多见,多为Ⅱ度烧伤创面,有水疱。若不及时处理易发生侵蚀性溃疡。
    ②处理:早期用水冲洗,原则同碱烧伤,清除水疱和腐皮,必要时用弱酸或柠檬酸溶液局部湿敷。若创面较深,可视情切痂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