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度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特别重大事故14起,死亡861人,其中煤矿企业发生7起,死亡487人;烟花爆竹发生1起,死亡37人;火灾事故(不含森林草原)发生1起,死亡54人;道路交通发生1起,死亡50人;水上交通发生2起,死亡和失踪108人;民航飞行发生1起,死亡55人。此外,全国发生特大事故119起,死亡1702人。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不显示出各种恶性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繁荣带来的巨大损害,因此,确认危险的存在、查出事故隐患、控制危险源、预防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安全工作者的社会使命。
1 相关概念的认识
1.1 安全与危险
目前,我国生产安全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就煤矿企业而言,我国百万吨死亡率为5.03,是美国0.039的130倍,是印度(发展中国家)0.42的12倍;每年工伤总数超过6000人,是世界工伤总数的3倍。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但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安全是指不会引起人员伤害、发生职业病或伤亡,或造成设备损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一种条件状态;相反,危险则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状态。
众所周知,安全和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要预防、控制、避免和消除各种意外事故,建立起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与之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使社会处于安全祥和的发展环境之中。
1.2 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通常,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物质与能量,并可能对人身、财产、环境造成危害的设备、设施或场所即我们通指的危险源。若从能量释放的角度分析,危险源可理解为系统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能量释放的危险物质。根据1993年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重大危险源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我国在GBl8218-2000标准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重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工作,并于2001年4月1日起实施了由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这为我国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预防事故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根据危险物质的特性及其数量,若等于或超过了临界量即为重大危险源。其中,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物质种类的多少分两种情况:若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其数量等于或超过GB18218-2000标准中规定的临界量即为重大危险源;若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种,则按下式计算,满足该公式即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3/Q3+┈+qn/Qn≥1
式中:q1,q2,q3┈qn——各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Q1,Q2,Q3┈Qn——与各种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储存区的临界量。然而,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所以清查危险源工作需周密部署和细致开展,笔者认为主要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有效地预防事故,控制其于未然之中。
2.1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建立有效的辨识小组
要进行危险源辨识,我们首先要收集一些与辨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3787-93)、GBJl6-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GB5044一1985《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等。了解相关规程规范后,建立有效的辨识小组,由各专业人员参与,如消防、电气、化工、安全、心理、动力、机械、建筑、管理等专业人员,这样就可以尽量将生产中存在的各专业的危险源识别到位。因为有些很潜在的危险源,只有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运用危害辨识方法,才能辨识出来。
2.2 根据企业基本情况,正确合理选用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如现场观察访谈、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SCL)、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适用的范围或局限性,组织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针对需要辨识的环境、设备、设施、场所,运用合适、有效的辨识方法进行清查。
2.3 开展周密细致辨识工作,查找危险源
在开展辨识工作时,按照整个任务体系的要求辨识范围应覆盖组织设计、生产、储存、销售的全过程,同时要考虑3种时态,即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3种状态,即正常、异常、紧急状态,以及7个方面的因素,即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为性因素和其他因素,进行辨识。
(1)生产场所布局及作业环境。从生产场所的地形地物、危险灾害、资源条件等外围情况,到构筑物工艺流程、易燃易爆、辐射噪声、危险物品、安全卫生防护等基本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杜绝环境方面的潜在危险。
(2)建(构)筑物及生产设备、装置。对构筑物的结构、防火防爆、通风照明、生产卫生等,及设备装置的高温高压、触电断电、腐蚀爆炸、检修故障、操作运转等情况进行清查,以防失误和不当等带来的危害防止不安全状态发生。
(3)生产工艺过程及危害作业部位。对工艺过程中的物料配送、温度压力、环境条件、控制操作等,及对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进行系统辨识,特别是各种专业人员要发挥其特长,在辨识中起到寻找危险源的作用。
(4)管理体制、应急计划及安全卫生设施。总结过去的经验,抓好管理,时时检查、修订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更新相关设施,保证安全生产和销售,为持续安全平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构造一个关爱生命的安全生产生活的和谐环境。
(5)生产期间的人机因素、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人员在进行某项操作时,其工艺过程的复杂性、作业环境的影响、人员自身的熟练程度等人机因素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此外,如经常加班加点、兼职工作、操作控制的单调性、频繁轮班等都会对人员的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然而,当从业人员自我感觉良好、保持稳定的情绪、自信地进行工作时,不但效率高而且减少失误,可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人除了受工作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有影响,如工资、待遇、地位等引起的矛盾,以及工作调动、降职、降级、解雇、家庭矛盾等都会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当员工处于危险工作状态时非常容易发生失误,造成事故。因此,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总之,整个辨识过程要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原则,并做多方面的考虑。例如当某一车间经常发生事故或事件时,我们不但要从装置设备上、工艺流程上找原因;还应对环境、管理、制度等因素进行考虑,如负荷、体位、精神、心理等人机方面;还有个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只有全面多方位的进行因素考虑,我们才能更好的辨识和确认其危险,为下一步危险源控制工作做充分细致的准备。
3 结束语
面对我国安全生产生活不断涌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工业中的各种安全生产的问题,使由被动防范事故向主动控制源头并往本质安全化方面转变,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保护大众的安全工作转变,是我们从事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工作是预防重大事故工作的出发点,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确认危险隐患,评价其危险性及其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事件,建立合理、科学、经济的预防和控制管理体系,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没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