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

2008-08-2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超大型、高技术、长周期、高风险的生产装置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受从业人员素质平等因素的影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经常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造成巨大损失。根据我国有关统计数据,近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事故约80万起,事故死亡13万人,造成伤残7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50亿元人民币,相当我国GDP的2%。

  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事故应急救援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社会性减灾救灾工作,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将有助于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系统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系统的6%。

  从目前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应急预案的框架结构与层次不合理;危险分析不全面,使应急准备工作不到位;应急资源准备不充分;应急响应程序缺乏标准化规定等。笔者结合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框架,探讨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点,为企业编制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2企业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结构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属于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后恢复4个阶段。

  2.1事故预防阶段

  事故预防阶段是指企业为预防、控制和消除生产事故对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危害所采取的行动。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实施关键设备、设施的检测检验;对员工、管理者及周边地区民众进行生产事故应急宣传与教育等。

  2.2应急准备阶段

  应急准备阶段是在生产事故发生前采取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增强企业生产事故应急管理能力,其目标主要集中在发展和完善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系统上,以便于在事故发生时有效推进应急响应工作。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评估企业及周边社区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状况;编制、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签订相关应急协议,落实根据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作出的各项规定。

  2.3应急响应阶段

  应急响应阶段是在生产事故发生后及整个生产事故发生期间立即采取救援行动的阶段。其目标是通过应急救援行动使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并有利于恢复。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启动应急通告报警系统;启动应急救援中心;实施现场应急救援和医学应急救援程序;实施人员疏散和安置程序;实施警戒和交通管制程序。

  2.4事后恢复阶段

  事后恢复阶段是在生产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的行动,其目标是使企业厂区恢复最起码的服务,进而使企业厂区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该工作主要包括:实施应急响应关闭程序;开展事故调查、废墟清理、事故现场洗消工作;开展事故损失评估与索赔工作;然后继续努力,使受影响区域恢复到正常状态,包括企业厂区重建和社区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等工作。

  3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总体思路

  3.1应急预案编制过程

  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应急预案的策划、组织、编写、审核等一系列过程。相关的研究材料将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分为5个步骤:

  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2)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3)编制应急预案;

  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5)应急预案的实施。

  有人在步骤1)和2)之间加入“调查研究与资料收集”的过程。

  企业进行应急预案编制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应急预案编制的准备阶段。

  在这阶段需要辨识企业危险危害因素分布,分析、计算事故后果对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危害影响范围及程度;开展企业及其所在区域的应急救援资源、能力及其分布的评估工作,广泛收集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同类事故应急救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先进的安全卫生技术成果,为应急预案编制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即应急预案的编写阶段。

  该阶段,需要预案编制小组综合应用系统安全工程、防灾减灾、事故致因、计划、组织、决策、战略管理、医学救援、工程救援、事故处理、工伤保险等理论技术,分析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和确定文件要素,系统地描述企业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分级标准、组织结构、运作机制、救援力量的构成和职责、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现场应急处置程序等内容,并通过事故应急救援训练,检验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

  3.2.1预案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预案要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针对企业生产事故发生的规律或特点,依托现实的应急资源、条件和力量,对本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应急职责和主要任务、应急反应或行动措施给出科学规范的表述。

  要增强预案的科学性,至少需要研究:

  1)分析企业生产及其形成的规律性或者特点,尽可能地对其有所预测;

  2)估计不同气象、地理条件和不同规模事故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导致的次生或衍生灾害以及事故的社会影响;

  3)估计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动用的应急资源和力量(特别是最初时间内的紧急救险支援力量)。

  3.2.2预案的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性,是指一旦发生情况能够及时启动预案并顺利地运行发挥实效,还指平时的各项应急准备或保障措施合理、可行并落实。在组织形态上,预案启动和运行的“操作平台”基础需要依托的本企业和当地政府的行政体制。

  要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首先就要在考虑预案的各项应急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和发挥行政体制之长处,对照企业和政府应急相关部门所明确的职能,确定预案中各种事项的承担机构、职责、人员、运行程序等,最终达到责任到人、人员到位的要求。

  其次,有些事项或涉及机构较多,或不可预料因素较多,因此,更需注重从操作环节或工作步骤上明确及时沟通信息的要求,进行协调的职责,集中统一指挥的权责,以保障应急的措施及时、有序和高效。

  述及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需要强调,这两者不是孤立分离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一致的。因为无论预案多么科学合理,如果不能实用操作,或者尽管操作上驾轻就熟,但却是相当的不科学、不合理,那么,这种预案的效能都只能很低甚至为负。只有合理再加上实用才能取得理想的实效。在现实中,人们对于上述科学性的认识和可操作性的改善都是逐步提高的。所以,随着情况的变化和经验教训的积累,对预案应当及时地进行修订,这是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途径。

  3.2.3预案的体系化

  预案的体系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预案的文件体系,包括预案、程序、指导书、记录等,是一个4级文件体系;

  二是预案要形成组织体系,包括企业内部各分厂、车间等基本单元到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社会的有关部门、各类单位的诸多预案构成了有内在联系的预案体系。

  4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及文件要素

  众多事故教训表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企业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体现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4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应急预案是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完整的系统设计、标准化的程序文件、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根据企业生产安全的实际情况,结合事故应急救援和管理需求,以及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实际经验,笔者提出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基本结构可采用一个基本预案加上应急功能程序和支持附件组成的结构模式(见图1)。

 

  4.1基本预案

  基本预案对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作总体上的描述及必要说明。主要阐述应急预案所要解决的紧急情况、应急组织体系、应急方针、应急资源、应急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应急预案的演练和管理的规定等。

[NextPage]

  4.2应急功能程序

  应急功能程序是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主体,它涵盖了企业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应该由以下6方面的程序组成。

  4.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应急功能程序的核心。该部分内容对企业预案的应急体系的组织机构、人员构成、职责分配、应急工作机制作出说明。它贯穿于企业应急管理全过程中,明确各环节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4.2.2预防程序

  预防程序体现了事故应急管理中事故预防阶段的工作内容。该部分内容对企业的事故预防措施、关键设备的检测检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企业的安全评审作出说明和规定。

  4.2.3准备程序

  准备程序体现了事故应急管理中应急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该部分内容对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的评估、企业人员的应急培训、应急人员的训练与演习、后勤保障体系、签订的有关应急协议作出说明和规定。

  4.2.4基本响应程序

  基本应急响应程序体现了事故应急管理中应急响应阶段的工作内容。该部分内容对报警与接报、通讯、应急救援行动、疏散、警戒与交通管制、信息发布等对任何事故都适用的应急响应行动作出说明和规定。

  4.2.5专项响应程序

  专项应急响应程序体现了事故应急管理中应急响应阶段的工作内容。该部分内容对工程救援与医疗救护等行动或特殊事故救援行动作出说明和规定。

  4.2.6恢复程序

  恢复程序体现了事故应急管理中事故恢复和善后处理阶段的工作内容。该部分内容对重新进入、事故起因调查、事故现场净化与恢复、事故损失评估和索赔作出说明和规定。

  4.3附件

  附件部分列出预案其他相关支持信息,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制准备阶段形成的各项工作成果、应急预案编制阶段形成的相关图表、规章制度、应急协议等具体内容。

  5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要点

  5.1预警

  预警是指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缺乏充分的剂量——反应关系证据的情况下,促进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环境威胁发生之前即采取措施的一种方法。它包括预警分析和预警监控:

  1)预警分析是对各种突发事故征兆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并及时报警的管理活动;

  2)预警监控是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对事故灾害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矫正、预防与控制的管理活动。

  具体来源有:人的症状、生物指示、大气颜色、感官刺激、企业群众等社会举报、污染纠纷、重点污染源的监测与监控数据、突发性爆炸、井喷、火灾、泄漏等。

  5.2事故响应分级

  在已颁布施行的《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和政府安全生产行政监管部门的管理规定中,按照安全生产事故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生产安全事故4级。主要从死亡人数、危及生命安全人数、中毒(重伤)人数等对人的危害方面量化衡量,对社会的影响从疏散及转移人口、社会活动影响程度、跨界纠纷范围来衡量。但从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来说,上述分级方法是事后类型,即按照事故的直接后果来确定级别,但在无法确定影响范围和程度的紧急状态下,如何分清事态的级别一直是应急工作讨论的热点。

  因此,依据应急救援属地化为主的原则,针对政府预案的分级,可以从事故的影响范围来划分,比如超出了属地范围,应当由上一级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和协调,对于企业也类似。

  对一个企业或工业园区事故应急响应分级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区分事故的影响范围(例如:毒气泄漏),和需要调用的应急资源。将企业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其影响范围划分成如下4级:

  1)企业内装置单元级。事故出现在企业的某个生产单元,影响到局部地区,但限制在单独的装置区域。

  2)企业生产区(或分厂)级。事故限制在企业(或分厂)内的现场周边地区,影响到相邻的生产单元。

  3)企业园区级。事故超出了企业生产区域的范围,临近的企业或生活区域受到影响,或者产生连锁反应,影响事故现场之外的周围地区。

  4)企业园区外级。事故超出了企业园区的范围,出现大面积的影响地区,波及企业园区外的生活或生产区域。

  例如:在现场应急防护与处置方法中,在所有可能产生液态污染物和洗消废水的应急处置过程中,都必须修筑围堰、封闭雨水排口,收集污染物送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泄漏源后,及时对现场泄漏物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吸附、中和、固化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5.3应急功能程序内容

  在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的核心内容或应急功能设置时,有很多种提法,文献中有提出2个一级要素、18个二级要素和28个三级要素。又有文献中提出6个一级要素和22个二级要素。但是在种种提法中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在预防、响应和控制等各应急阶段中没有设置由于生产事故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

  5.4企业应急工作定位

  在企业生产事故的应急过程中,企业是事故应急的主体,当事故影响超出了企业的范围,一般由当地政府职能部门或上级管理部门充当应急指挥角色,依靠当地政府的各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并为政府的应急决策的提供建议和咨询。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6结论

  笔者在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

  1)企业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属于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涵盖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后恢复4个阶段。

  2)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总体思路是将应急预案编制分为准备和编写两个阶段。

  3)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可以由基本预案、应急功能程序和支持附件三大部分组成。基本预案对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作总体上的描述及必要说明;应急功能程序是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主体,它应涵盖企业生产事故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4)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文件要素应综合体现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企业建立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