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题目 |
参考答案 |
1 |
某造纸厂三车间有一面浆池,容积为35米3,池深约3.2米,池顶有一边长0.6米的正方形入口。2000年2月2日停工时未及时清理,池内残留浆液,2月19日准备开机前,车间主任安排清理卫生。几名工人从面泉池顶入口用水冲洗后,一名27岁的碎浆工从池顶入口沿踏梯下到面浆池内清理,到池底即晕倒。在池顶的工人见状呼救,3名工人闻讯赶到现场,以为是该工人站立不稳滑倒,先后2人下池救人均跌倒,刚到池底的第3人才意识到是中毒,迅速爬上来,叫人找来绳子、风扇和湿毛巾等。在池上面的工人用电扇向池内吹风,2名工人在其他人的帮助下,腰系绳子、口罩内垫湿毛巾下到面浆池内把3人救出,2人已死亡,1人昏迷住院,救人的2名工人也因中毒住院治疗。在经过几小时吹风和对池内灌水又排出之后,采样检测硫化氢为1 590毫克/米3,超过标准159倍。请分析事故原因。 |
造纸工业以木材、棉、麻、苇、草、竹、甘蔗渣、破布和废纸等为原料,加入酸碱等不同药剂,在高温高压下蒸解,再经洗涤、筛选、漂白、打浆,进入造纸机,生产出不同的纸张和纸板。在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因使用大量的化工原料,在高温、高压和强酸环境下进行作业,排出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和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和硫醇化合物等,严重危害职工的健康。国家要求造纸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尘毒危害,特别是防止硫化氢中毒。硫化氢是无色可燃气体,有恶臭味。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如果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硫化氢气体,将导致急性中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眼结膜和呼吸系统损害,出现意识不清很快死亡。若吸入浓度极高(1000毫克/米3以上) 时,可在数秒内突然昏迷、呼吸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本案例中,面浆池内有残留浆液,由于原料腐败生成大量硫化氢。清扫作业时,未事先检测池内有毒气体浓度,也未采取机械通风和佩戴防毒器具的措施,造成中毒死亡事故的发生,该企业对此负有主要责任。 《造纸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轻工部[90]轻纸字第1号]第31条: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尘毒危害。特别要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硫化氢中毒。第34条:有毒有害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性质和劳动条件,给操作者配备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和用具,并教育使用者合理正确使用。 |
2 |
1999年6月18日下午16时许,某市环保局接到报告:有关执法人员在破产的市水泥厂核查放射源时,发现一枚“铯137”料位仪随同被拆除的生产设备,作为废钢铁卖给了某沙钢集团。废钢运输船已停靠钢厂码头等待卸货。随后,市环保、卫生、公安部门和市防疫站放射卫生专业的同志来到钢厂码头。经仪器监测,确定放射源“铯137”位于“挂01223”挂机船右后舱内。经过1个半小时的查找,这枚“铯137”终被截获。据测试,该放射源铅封罐表面放射强度高达近1万微伦/小时,强行关闭源窗后,降至3475微伦/小时。最后,放射源被妥善安置于钢厂消防仓库内专人看守,次日下午被送入省放射源仓库。请分析如果放射源“铯137”没有及时被处理,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
答题思路: 如果没有被发现、处理,将被溶入炼钢炉而酿成重大事故。 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射线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威胁,严重时甚至导致放射病。如在没有防护的条件下接触放射性物质,全身一次性受到100伦以上剂量照射,会产生急性放射病。1987年巴西的戈亚尼亚市因丢弃放疗用的“铯137”辐射源而使数十人受害,其中4人死亡。本案例中的“铯137”一旦流失,会给接触它的人造成伤害;若投入炼钢炉,会使熔炼出的同批量钢材具有超量放射性,这批钢材若用于建房,会对接触它的建筑工人和房屋内的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我国对放射源的管理极为严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卫生、环保和公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生产、使用、销售中的放射防护实施监督管理。 |
3 |
1997年10月21日上午,某肉联厂的一辆内装两只容积400升的空液氨钢瓶的北京牌农用车到某化肥厂购买液氨,采购员周某随车前往。为了能多装点,少计算点,周某到化肥厂后,先去找熟人打通关系,然后才去办理充装手续。在有关环节的“关照”下,上午10时充装结束。采购员周某离厂回家,司机罗某因等人直到下午2时才离开县城返回。下午3时10分,当车行至距县城8公里地段时,一只钢瓶突然爆炸,飞出30多米,落到路边的沟里,爆炸冲击波将汽车挡板冲坏,驾驶室冲扁,玻璃全部震碎,另一只钢瓶也被冲滚下车,司机罗某和乘车人杨某被冻灼伤并中毒。下午5时左右,当地派出所民警和附近群众在清理现场时,第2只钢瓶又突然爆炸,造成2人中毒受伤,从钢瓶喷出的大量液氨迅速挥发成气氨向周围扩散,致使100米外下风头的2名过路群众中毒倒地。这起事故造成1人重伤,5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 请分析事故原因,以及气瓶充装、储存、运输的安全要求。 |
答题思路: 盛装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气瓶,常因气瓶超装而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气瓶超装是指气瓶实际充入气体或液化气的质量超过了它的最大充装量。超装的气瓶,虽然充装时的压力一般都在规定的范围内,但在运输、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瓶内压力就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严重时则引起气瓶爆炸。 我国《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对气瓶的充装、储存、运输都有具体规定。在充装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气瓶时,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充装系数进行充装,发现充装过量时,应立即将超装量抽出;充装过量的气瓶不准出厂;装在车上的气瓶要妥善加以固定,防止气瓶跳动或滚动;在夏季要对气瓶采取遮阳措施,防止曝晒。 本案例中,过量充装是造成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液氨是一种液化气体,在-33.4℃以下或在承压密闭容器内储存。液氨钢瓶属移动式压力容器,容器内的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液氨也随温度的升高而膨胀。这起事故当天午后当地最高气温为32℃,两只钢瓶上午10时充装完毕,在车上曝晒4个多小时,加上运输中两只钢瓶仅靠几块砖头垫着,未采取任何紧固措施,路面凹凸不平,颠簸碰撞,发生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
4 |
1991年2月19日18时,内蒙古巴盟五原县化肥厂一台水洗塔(D 325毫米,δ 5毫米,Pw0.6兆帕)突然发生爆炸。该设备在1990年压力容器定检时,由于壁厚严重减薄,单位自行更换筒节、补板未探伤,上环缝错边严重超标等原因,由巴盟锅检所定为5级,予以报废。但该厂无视检验结论,继续使用判废容器,导致水洗塔在不足0.6兆帕的压力下爆炸起火,塔体严重损坏,距爆炸中心200米范围内建筑物的门窗玻璃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为9136元。请分析事故原因,以及压力容器报废的安全规定。 |
答题思路: 由于压力容器作为承压的特种设备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证其安全运行,我国根据各类压力容器的使用状况和安全程度,将其划分为1—5级,将一些确有危险的容器定为4级或5级,作出了监控使用或报废的决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企业的领导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按要求对这类容器进行处理,而是冒险继续使用,最终导致爆炸,给国家财产及职工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损失,本案例就是一典型事例。 对已判废或监控使用的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如能严格按照检验结论作出相应的处理,爆炸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给那些存在侥幸心理,仍在冒险使用判废压力容器的企业领导敲响了警钟。如只顾生产效益,不重视安全,继续将报废的压力容器承压使用,此类事故将会不断发生。所以,企业必须尊重检验结论,凡已定为四五级的压力容器,该监控的要监控,该报废的要报废,不能含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规定,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4级的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办理注册手续后,允许在满足检验报告所限定的使用条件和检验周期内监控使用;经妥善处理,安全状况等级达到3级以后再发使用证。安全状况等级核定为5级的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在用液化气体罐车,办理注销手续后,予以报废。 |
5 |
1995年9月15日下午5时40分,福建石狮市宁发服装厂发生一起土锅炉爆炸事故,造成了3名女工两死一伤的悲剧,该厂直接经济损失2万元,间接经济损失23万元。请分析使用锅炉的有关安全规定。 |
答题思路: 锅炉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并具有爆炸危险性的水压设备,不得随意设计、制造。我国对锅炉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安装实行许可证制度,企业必须使用由专业定点厂制造的锅炉压力容器。 锅炉操作工是特种设备人员,国家规定司炉工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 土锅炉实际性质是以水为介质的固定式承压锅炉。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购买、私自制造和盲目使用土制锅炉,但在一些小型集体企业和个体作坊中,为图方便或省钱,购买非法生产或使用自制土锅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有的刚刚使用,就发生爆炸事故,给国家和个人都造成很大损失。 本案例中,厂长李仁发购买使用非法生产的土锅炉,雇用无操作证的人员烧锅炉,违反了国家有关规定,造成人员伤亡,给企业和工人都造成巨大伤害。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规定,使用锅炉、压力容器的单位,必须向当地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登记,取得使用证,才能将设备投入运行。使用单位应根据设备的数量和对安全性能的要求,设置专门机构或专职技术人员,加强对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使用锅炉、压力容器的单位,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司炉工必须经过考试,取得当地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颁发的合格证,才准独立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