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危险、风险及其关系和区别
(一)安全、危险、风险
1.安全。所谓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和十全十美的事物。人们从事生产、经营和参加各种活动,说不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安全问题。例如,下井采煤,有冒顶、水淹、瓦斯爆炸等危害;在化工生产中,有危险化学品着火、爆炸、中毒、化学灼伤等危害;搞建筑施工的,有机械伤害和高处坠落等危害。因而我们工业生产战线上的安全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身伤害和职业病。然而,现代安全的概念已不仅仅是预防伤亡事故或职业病,也并非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安全科学关注的领域已经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各个方面,因而安全的定义是不会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设备损坏、财产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
2.危险。危险是安全的反义词,它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状态。其可能性的大小,与安全条件和概率有关。
危险是只有坏结果的不确定事件,即有可能发生事故,造成人员受伤、死亡、中毒,或者使设备、财产等遭到损坏、失效,环境遭受污染的潜在隐患。危险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特性:①发生的可能性;②后果的严重性。两者中的一个不存在,则认为这种危险就不存在。例如,吸烟有引发火灾的可能性,油库加油站中的许多火灾事故确实是由于吸烟引发的。但只要吸烟人不在油库加油站吸烟,就可认为这个火灾危险在油库加油站并不存在。
3.风险。人们为了衡量客观事物危险程度的高低,引人了风险的概念。风险是指在未来时间内,人们为取得某种利益而可能付出的代价,即对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好坏的综合估计。一个事件有风险,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点:①发生的不确定性;②结果的双重性——可能有坏结果,也可能有好结果。
(二)危险与风险的关系,风险与危险、危害的区别
1.安全与危险的关系。安全与危险是相对的。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例如,骑自行车上班的人不必带头盔,是因为骑自行车发生事故的概率较低且受到的伤害也较轻,人们普遍能够接受;而骑摩托车的人则必须按照交通法规的要求戴上头盔,因为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受伤害的严重性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自行车赛的运动员也必须带头盔,这是国际自行车比赛联合会在总结了一系列赛事伤害事故之后做出的决策。同样是骑车,要求却不一样,体现了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
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早在我国古代就认识到了,《庄子•则阳》中就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的告诫。说明安全与危险是既互为存在条件,又互相转化的。它们在一项活动中总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安全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S=1-D
式中 S——安全度;
D——危险度。
由此可见,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即共存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一切活动中,同时产生,同时消亡。就一个系统而言,没有永远的安全,也没有不变的危险。安全相对危险而产生,相对危险而发展,安全以危险而存在,危险以安全的变化而变化。在长期的安全状态下,危险因素会悄悄产生,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转化为危险。当人们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或不满足安全现状的时候,就开始追求新的安全目标,从而创造更安全的条件和状态,安全就向前发展。一个系统总是在“安全一危险一安全”这个规律下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
这种转化和发展要靠生产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靠人的安全意识。当系统呈现危险状态时,迫使人们分析危险产生的根源,研究采取安全防范和控制事故的措施。许多新的生产方法,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往往是在分析、研究危险因素或事故教训之后产生的。
为了促使危险向安全转化,就要掌握安全评价技术,通过安全性评价,及时发现系统中的隐患,预测系统的风险程度,采取控制危险的措施,使系统尽快达到安全状态,或者从根本上促使系统向更高层次的安全状态过度。在这种转化和发展中,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也在向前发展和进步。
安全与危险还存在着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由潜在危险转变为显现事故的随机性。比如,再好的医药,剂量适中才能够治病,才是安全的,而超过剂量就会变成危险。
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永恒主题,也是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社会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人类在不断发展进化的同时,也一直与各种活动中所存在的不安全问题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作是不断解决安全问题的奋斗史。火的利用是人类发展史上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但此后也不断与各类火灾事故作斗争;现代采煤业已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事故概率大大降低,这是人们多少次与瓦斯爆炸、塌方、透水等事故做斗争才换来的,而且至今这种斗争仍在继续。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出行方便,但与交通事故做斗争、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仍然是人们不断努力的重要课题。甚至战争中的矛与盾的不断进化与升级,实际上也是人们为了安全而进行的努力。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各类安全防护装置和安全管理措施(例如道路交叉口处的红绿灯),都是人们为了安全而付出心血的结晶。而且,随着生产劳动的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对安全问题的研究也更深入、更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风险与危险、危害的区别。风险和危险都具有不确定性,只是预期结果有所不同。危险的预期结果是坏的,失败的,破坏性的,对人是不利的。而风险的预期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坏的,失败的,破坏性的,对人是不利的;而另一种可能是好的,成功的,盈利的,对人是有益的。因此,人们在处理事物时,要认真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利益和危害,权衡得失,再作决策。所谓“风险投资”,就是当要对某个项目(活动、方案等)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在分析可能得到的好结果(效益、成功、盈利、安全等)的同时,认真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坏结果(亏本、失败、危害,甚至伤亡事故),然后采取措施扬长避短,使事件向好的结果发展。
任何一项新的科学发明和新技术,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同时,如果用之不当,也会带来某些危险。例如,人们利用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风险,时有发生坠机和翻船的可能性,有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但如果飞机和轮船的安全保障技术完善和交通安全管理完好,就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危险,从中获得快捷、经济等效益,给人们带来利益。正是风险的存在,才使人类生活更加有意义。
3.危险与危害。危险和危害都表示不安全,但也有区别。危害着重表达可能造成人的伤害、职业病、环境污染的根源、状态。危险除了表达人员可能遭受伤害外,也表达可能使设备、建筑物或其他财产遭到破坏。
人们常常使用“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两个术语。危险因素通常强调不利条件的突发性和瞬间作用,而危害因素则强调不利条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对两者不加区分,统称为危险因素或事故隐患。
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则称为危险源。
风险的度量以风险度来表示。风险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系统可能承受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大小。计算风险度(及)是以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为基础的,测算系统在危险因素作用下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户),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C)来估计的。其关系用以下公式表示。
R=PC
式中 P——事故概率,次/时间;
C——损失,损失/次;
R——风险度,损失/时间。
风险度大,则表示危险程度高;风险度小,则表示危险程度低。
人们常把危险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当事物状态处于高危险程度时,人们是不能接受的,是危险的;当事物状态处于中等和低等危险程度时,人们往往是可以接受的,则这种状态是相对安全的。中等以上的危险程度称为危险范围,中等以下危险程度称为安全范围。
尽管从概念上来说,风险、危险、危害三者有些不同,但区别并不大。人们常常将它们混用。
风险、危险、危害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宏观上具有必然性,在微观上具有偶然性。必然性是绝对的,偶然性是相对的。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中, 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如洪水、台风、火灾、爆炸、车祸、沉船等,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就具体到一件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言,在何时、何地发生则是难以预料的。因而,风险管理就成为人们在安全防范领域内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保险业的出现与发展,就是用经济手段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例证。
风险管理用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是指通过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用最省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的安全生产保障。
二、燃烧爆炸事故分类、形态和特点
(一)燃烧爆炸事故分类
燃烧爆炸事故通常分为三类:
1.燃烧型事故
如普通砖木结构建筑物发生火灾(建筑物内是普通可燃物质,无化学易燃易爆物品)。
2.燃爆型事故
(1)燃料起火,并引起盛装燃料的容器爆炸、例如油库加油站失火,引起密闭的油桶发生爆炸。
(2)易燃气体、蒸汽或可燃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当达到燃爆极限时,遇到足够强的点火能量就会引起燃烧爆炸。
(3)快速燃烧物质发生燃爆。例如黑火药、硝化棉等被明火或火花点燃时,则会由燃烧而转化为爆炸。
3.爆炸型事故
(1)化学爆炸事故。如雷管、炸药一类爆炸性物品发生的爆炸事故;氧化剂与可燃剂接触而发生的爆炸事故等。
(2)物理化学爆炸事故。如化工生产中因技术条件控制不好,容器中物料化学反应加速,温度上升,物料分解,蒸气压急剧升高,以至超过容器强度极限而发生爆炸事故。
(二)燃烧爆炸事故的形态
危险物质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形态见表1—9。
(三)燃烧爆炸特点
1.燃烧爆炸事故与技术过程有关。生产中采用易燃易爆物质为原材料,或生产的中间产品或成品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生产技术条件要求高温高压;加工的物料具有易挥发(液体)或易飞扬(固体),或散发出毒气、烟雾等等,这些都直接与事故原因、受损失大小相联系。
2.容易形成次生灾害。工业上的燃烧爆炸事故一般来势迅猛,若不及时扑救,可能造成事故蔓延扩大或形成次生灾害。特别是对于加工易燃晶、爆炸品的化工厂,要充分估计一旦发生事故时所造成的影响,采取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防火防爆装置。
3.燃烧与爆炸往往是连续发生。对于一些化工厂来说,燃烧和爆炸虽然是两类事故,但往往连续发生。一般说来,大的爆炸事故之后常伴随有燃烧和火灾;存有爆炸物质的场所,燃烧和火灾往往创造了爆炸的条件,由燃烧而导致爆炸。
4.燃烧爆炸事故一般损失惨重。燃烧爆炸事故一般破坏性大,损失惨重,往往造成人身伤亡和设备、建筑物破坏,迫使生产停顿,要恢复生产也须花费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
(四)防燃烧爆炸事故的基本要求
1.预防燃爆灾害发生。这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研究燃烧、爆炸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了解物质的燃爆特性和运输、储存的安全措施,从建筑设计和工艺设备上采取预防性措施,都有利于预防燃爆灾害的发生。
2.限制燃爆灾害的后果。如果生产过程难以避免地出现燃烧爆炸事故,那么在工厂建设上、生产规模上、规章制度上、组织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燃爆事故的蔓延扩大,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3.积极灭火和防爆。这是在一旦发生事故时所做的工作。如根据着火物的特性、火场的具体条件,选用合适的灭火剂和灭火器材,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撤离可能爆炸的物品。
4.事故之后认真查找原因。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时会因为现场破坏难以查明原因,但也要认真调查、综合分析。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提出预防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为了确定事故责任者或揭穿坏分子的破坏阴谋,教育群众。
三、事故概率与危险度的关系
一个事件或一项活动的危险度与发生事故的概率有关,概率越高,危险度越大;同时与事故后果的严重度相关,后果越严重,危险度越大。因而,危险度的大小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危险度=事故概率×事故后果严重度
事故概率与危险物质的敏感度和预防事故的措施(包括工程技术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绩效)及其有效性有关。而油气(天然气、煤气等)是高敏感度物质,因而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当高;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发生时意外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能量越大,对人员的伤害和对财产的破坏越大。
一些国家为了规范安全性评价或危险源评估,对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严重度制定了分级标准,见表1—10和表1—11。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公路交通事故明显增加。据近来的统计,我国每年每10万辆车事故死亡26人左右,即每年造成的死亡概率为2.6×10—4。
四、安全科学技术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C11/T13745—92)规定“安全科学技术”为一级学科。
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层次,按照我国科技泰斗钱学森教授的意见,“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工程技术这一层次,然后是工程技术为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这一层次,再就是基础科学这一层次,最后是通过进一步综合,提炼达到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据此,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提出了现代安全科学技术分为四层次,见表1—12。
(一)哲学层次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与概括,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总的与根本的看法。一句话,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当哲学具体论及到安全的时候,就是安全哲学,安全文化,即安全观。包括对安全的看法、态度、安全思维(精神与物质、偶然与必然、相对与绝对)与方法论、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等。正确的安全观认为,安全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和保证,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因此,要树立“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理念。正确的安全观把个人安危置于人类、人群及整体安全和发展之中,建筑在辩证唯物主义之上,既不是盲目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决不作无谓的冒险与牺牲,只有在非常之必要的时候才做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弃小安求大安的抉择。
(二)基础科学层次
我国著名学者茅以升教授在《科学与技术》的论文中所说:“科学的内容包括:①对自然规律的认识;②对自然规律认识过程的系统化;③应用规律时的指导。技术内容包括:①对自然规律的应用(实践与生产);②对自然规律应用过程的系统化;③认识规律时的验证”。“科学是看不见的,是用文字、图画和数学符号表达出来的;技术是从实际工作的效果上看出来的,是从生产任务的完成表达出来的。科学是认识,技术是方法;科学是理论,技术是实践。”因此,安全科学或称安全原理,包括安全学、灾害预防学,是对下层次的安全技术具有指导意义的学问。主要体现为探讨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形成的机理、事故的概率、事故的演变规律及其结果等方面。
(三)安全技术层次
各行业消除危险、避免事故、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技术知识体系。包括安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安全管理学、心理行为学、人机工程学、安全经济学等等。
(四)安全工程层次
它是指具体行业、具体专业的安全工程技术。如防火防爆工程(消防与抗爆工程技术)、职业卫生工程(防毒与防职业病)、建筑结构安全设计、机械安全设计、电气安全工程、安全性评价、危险源评估等具体的工程技术知识。
1992年11月1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了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并从199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国家标准规定安全科学技术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和二十九个三级学科(见图1—3),并指出安全科学技术和环境科学技术、管理学这三个一级学科属于综合学科,列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由此看来,安全科学技术即使只是产业安全方面,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我国于1996年12月成立的全国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先组织编写了《安全学原理》、《安全工程概论》、《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5种教材,通过这5门功课的学习,为安全工程专业奠定了专业技a术基础。
上一篇:油库加油站安全技术与管理
下一篇:油库加油站的分类及其安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