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经济学系列讲座(12)--提高安全效益的基本途径和领域

2005-05-0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第十二讲 提高安全效益的基本途径和领域

    中国地质大学 罗云教授

      前面,我们所阐明的安全效益的科学概念,旨在说明什么是安全效益的问题。通常我们所讲的“用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安全保障水平”则说明了提高安全效益的基本要求。符合这一要求,需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安全投入,在有限的安全投资量状况下,求得尽可能大的安全性水平,或是在保障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消耗尽可能少的安全投资。提高安全效益是人类社会进步、安全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提高安全效益乃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

      为了提高安全效益,我们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途径,并且要充分注意在安全活动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提高安全效益。

      一、提高安全效益的基本途径从根本意义上说,提高安全效益无非是两个方面途径,一是提高安全水平,二是节约安全投入,也就是说:通过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水平,并使安全的消耗得到有效的降低和减少。为此,我们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合理分配安全投入

      实现生产过程或生活过程的安全条件,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活动,如技术活动、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等。这就产生了不同的安全投资渠道。怎样分配有限的安全投资,是关系安全总体效益的大问题。在我国的职业安全管理中,有如下几方面的安全投资比例关系需要探讨和研究清楚:

      (1)安全措施经费中各项安全费用的比例关系。国家对从更新改造费中提取的安全措施费用,分为安全技术费用、工业卫生费用、宣传教育费用和辅助设施费用四种。每年提取的总费用,怎样合理地分配,是提高企业安全效益的基本保证。据我们的抽样调查,在80年代,我国企业安措费中上述的四类费用比分别为:28:12:6:4。

      (2)安全技术性(本质安全化)费用与防护费用(辅助性)的比例关系。安全技术性费用是指实现本质安全化的投入,如执行“三同时”的安全设施(设备)费用,即更新改造费中提取安措费的安全技术、工业卫生费用等从系统的本质着手所进行的投入;被动防护性费用是个体防护、辅助设施等作为外延性、辅助性的安全投入。根据这种划分,我国80年代的“安全技术”+“工业卫生”两项技术性投入与“个体防护”+“辅助设施”两项防护性投入的比例分别为:40:54,还不到1:1的水平。而在同期前苏联的状况是:人均安全措施费与人均个体防护品费的比例为2:1。这说明我国在过去的时间里,在本质安全化方面的投入是较弱的,而要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必须从本质安全入手,这就需要重视技术性投入。

      (3)安全硬技术投入与安全软管理投入的比例关系。安全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造物”性的活动,如为了产出具体的安全设施、设备、用具等;也有实现非“造物”性的活动,如进行管理、教育等活动。怎样来合理分配这两类活动的投资比例,是提高安全效益的重要方面。目前还不具体掌握其比例关系的数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重视安全软技术(软科学)的投入,如安全基础科学研究、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方面,同时对安全硬技术方面的投资要在保证基本强度的基础上,进行方案优化论证和管理,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效益。

      (4)主动预防性投入与被动防护性投入的比例关系。安措费用、劳动防护用品等事前的投入均为主动预防性投入,而象事故抢救、事故处理等事中和事后的投入均为被动性消耗。研究这两类投入关系的意义在于:确定在某一事故被动消耗水平下,主动性投入应该具有的水平或比例关系。即研究在掌握当前事故水平条件下,预防性投资的规模或数量,做到有效地进行安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