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经济学系列讲座(9)--安全效益基本分析

2005-05-0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第九讲 安全效益基本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 罗云教授

      安全对社会和人类的作用和意义是广泛和复杂的,表现出来的安全效益有着特殊的性质,其实现的过程也就有着特别的要求。本讲探讨这种性质和要求。

      一、安全效益的特点

      1)间接性。安全不是直接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安全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以及通过保护生产技术和过程的间接生产力到作用来体现其价值。安全一方面使社会、企业或个人遭受到无益的浪费(损失)得以减轻,实现了间接增值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保护了生产的人和生产的技术或工具,间接地促进了生产的增值。因此说,安全的效益是从物质资料生产或非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间接地产生。

      某些安全的费用不是直接投入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而是投入安全保障过程。如消防、治安、保险、交通安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安全活动,其投资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物质的生产。但是,这种过程的结果,能间接地为社会取到经济节约的作用,以及促进经济生产的作用。

      用于实现安全条件的安全费用,不都是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安全费用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使用价值,如为了降低伤亡和损失的安全措施和手段。但诸如安全宣传和教育、劳动卫生保健与劳动保护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部分投入,则是为了体现社会文明和进步,使人得到精神上、道德上的满足。因而这部分投入属于消费部分。这种消费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起到间接为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但相对于直接“转化”为使用价值的安全投资来说,它的作用是间接的。

      2)滞后性。滞后性也可称为迟效性。安全的减损(伤亡和财产损失)作用,不是在安全措施运行之时就能体现出来,而是在事故发生之时才表现出其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的安全投入活动不能等到事故发生之时才作,所谓“亡羊补牢”,而应是超前预防,防患于未然,因而必须承认安全效益的滞后性,按其滞后规律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安全投资的回收期较迟。在安全技术或措施的寿命期内不一定就能使其投入能得到效益上的补偿。安全的效益往往在安全条件消失之后还存在。虽然安全投资见效较迟,但其效益是很大的。据国外的研究表明,一般物力投资获得的效益为投资的3.5倍,而安全投资能获得的效益是其投入的6.7倍。

      3)长效性。安全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长效的,不仅在措施的功能寿命期内有效,就是在措施失去“功能”之后其效果还会持续或间接发挥作用。如采取的核污染对策,其作用不仅是措施本身当时所产生的效能,而具有造福人类子孙的长久效益;安全教育措施的功效,也不是当时当事的作用,如受安全教育者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意识,将会使受教育者受益一辈子。

      4)多效性。安全的多效性是指安全的活动能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在:安全保障了技术功能的正常发挥,使生产能得以顺利进行,从而直接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安全保护了生产者(人员),并使其健康和身心得以维护,从而提高人员的劳动生产率,起到使经济增长的作用;安全的措施使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得以避免或减少,减“负”为“正”,直接起到为社会经济增值的

    作用;安全使人的心理及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产生安定、幸福仍至舒适的效果,从而使人们更加热爱社会、工作和自已所从事的事业,调动了公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潜在性。安全措施的经济效果更多地不是直接地从其本身的功能中表现出来,而是潜在于安全过程和目的的背后。安全的目的主要是指人的安全与健康,而人的生命与健康是很难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这样,从形式上来看,安全直接所体现的意义并不是经济的。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具体地分析和探讨之,就会发现:一是安全的实现需要经济的支持,安全实质上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产物,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特定的安全水平;二是安全保护人的目的,与发展经济是为了发展人类的宗旨,其目标是一致的,在保护人的安全。这样,对于安全的非经济效益的实现,则是通过安全技术的、管理的、教育的手段,把事故发生量、危害事件发生量减少,即能达到目的。社会长期以来对安全要求一直是建立在这种思路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安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这种对安全的认识及其实现过程的要求和指导,是自然与合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增长,一方面是事故或灾害所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与健康的问题,由此带来的更为严重的是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影响,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对人类自身的安全实现有了一定保障的基础上,所应考虑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高效;另一方面是,当今的文化和经济的条件,一是使人对安全要求大为提高,二是安全的实现手段在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经济的消耗与过去相比,负担大大加重。因此,安全的成本向安全科学技术提出了挑战。基于这种背景,对安全的要求,只考虑其非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就显得极为不够了。

      二、安全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安全经济效益的体现在于“减损”和“增值”。为达到这两个目的,首先保证事故或灾害得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同时要进行安全过程的优化,实现“高效地安全”。前者是从安全的目的出发,表明了对安全的“结果”的要求;后者是从安全的过程出发,是对安全手段的要求,是安全的“方法”论。“安全高效”的概念是:尽一切能力去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实现安全的高效果。“高效地安全”的概念是:通过合理的安全设计,采取优化的技术或措施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显然,从安全经济学的概念出发,安全过程的内涵是指实现“高效地安全”。安全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有:安全性目标(标准)的科学确定。安全性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地区或行业),其安全性标准应有所区别;安全措施方案的优选。什么样的安全措施方案是最合理的?并非可达到的安全性指标越高越好,而要看其综合效益水平如何。应该在考虑其安全性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其方案的经济性、适用性,根据其功能-成本比等综合指标来进行方案优选;以超前性预防作为主要的和根本的对策。“预防为主”的方针,就包含有“高效地安全”的涵义。从道理上已不难理解:进行超前型的主动预防投入,比事后型的被动整改投入效益要好得多;采用系统性、综合性的治理对策。安全系统是一复杂的系统,既涉及人的因素,又涉及物的因素,还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安全过程在技术的设计、制造、运行各阶段都应体现,缺一环节都会导致问题。因此,应具有系统的思想,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进行全面安全的对策,这样安全的效益才会充分体现出来。“三同时”就是安全化过程系统对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治标为辅、治本为主作为基本的策略。治“本”即是指:对于物(机)来说,从本质安全化着手,从技术本身、工艺本身采取措施和对策;对于人来说,进行安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技能和意识。但在治本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治标的对策,即利用宣传、管理的手段,警报、救护和事后整改的措施,使伤亡和损失最小化。

      可以看出,要实现安全效益的最优过程,应用安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三、安全效益的统计分析1990年,在劳动部科技委的资助下,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具体承担的“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研究”课题,对我国80年代的安全投资状况和效益作了部分的抽样调查,获得了一些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数据。表9-1、表9-2、表9-3分别给出了一些数据。

      表9-1 我国安全投资主要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

      时期 安措费比例 安措费 用品费 安全投资

    “六五”期间 -0.82 12.74 0.41 4.42

    “七五”期间 1.14 -0.70 0.09 -0.4

      80年代 1.3 9.0 0.3 3.7

      表9-2 我国企业工伤事故损失(按可比价计)年均下降速度(%)

      时期 “六五”期间 “七五”期间 80年代

      下降速度 11.37 15.11 11.99

      表9-3 我国人均年安全总代价*(元/人·年)

      年份 代价 年份 代价

    1981 181.6 1986 188.5

    1982 172.7 1987 186.2

    1983 173.6 1988 184.9

    1984 186.0 1989 176.6

    1985 169.6 1990 158.8

      *安全总代价=事故损失+安全投资

      从表9-1、表9-2中可看出,我国企业工伤事故损失在不同时期的年均下降速度大于相应时期的安全投资年增长速度,年人均安全总代价表9-3呈逐年下降总趋势,由此可知安全投资效益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