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煤矿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困扰着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事故一直是煤矿的心头大患。人们把安全称为煤矿的天,为了支撑这边天,可谓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穷尽了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等多种手段,煤矿安全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没有得到彻底根本的改变,安全这片天仍然是“晴”有时“多云”,为此人们心头就多了块阴影。根据国内外许多安全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建设煤矿安全文化,构筑煤矿安全大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起煤矿安全这片“蓝天”。
1 安全文化的内涵
文化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身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是人类创造发展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一开始文化就包含着安全因素。安全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文化的起源,可以发现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不断地寻求和创造避难的安全生存环境,总结和发现安全活动方式,学会安全生活的方法,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得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身心安全需求,丰富并创造了悠久的人类文化,所以安全文化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就诞生了。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煤矿安全呼唤安全文化
党和政府历来对煤矿安全非常重视,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煤炭企业领导更是把安全视为企业的头等大事,处心积虑、日思夜想,对安全工作不遗余力,可是煤矿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此,政府严查、企业严办,在事故调查报告中无一例外地把事故原因归结为:领导与职工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思想不牢,重生产轻安全,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措施不力,干部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等。这些结论对某些事故的原因分析是正确的,但对一些煤矿和某些事故不免有些简单化,甚至有些偏颇。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我国煤矿安全工作,笔者认为,大致存在以下不足。
(1)安全工作缺乏系统性。煤矿生产本身是具有客观规律的复杂系统,而安全系统既融于生产系统之中,又有相对独立性,其广度和深度又远远超过生产系统,在这个庞大复杂的安全系统中,其运行必须遵照系统工程的规律,否则就会发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外事件——即事故。
(2)安全工作缺乏一定科学性。由于煤矿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经营管理转轨较慢,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安全方面往往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长官意志时有表现。虽然在安全技术、安全装备等方面有很大进步,但有些安全软科学如安全系统工程、“人一机”工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行为等先进理论和科研成果,在国外和其他地方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煤矿安全工作中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3)安全工作缺乏全员性。煤矿安全工作是一项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安全工作归到某些机构和某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身上,广大职工在安全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安全工作的主体感。他们感觉到安全工作是领导要求、制度规定、技术规范才不得已而为之。长期以来,某些职工就产生了不健康、不安全心理,如麻痹大意、侥幸、逆反心理等,事故难免发生。如何强化广大职工主人翁意识、安全价值观念和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是摆在安全工作者面前一件急待解决的大事。
因此,建设安全文化、构筑煤矿安全大厦,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安全系统,才能建立起牢固的安全保障,才能培育强化煤矿干部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念,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给煤矿生产经营和广大职工以蔚蓝的天空。
3 安全文化——构筑煤矿安全大厦
建设安全文化,构筑煤矿安全大厦,是一项庞大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指导理论和明确的核心内容。
(1)指导思想——也就是煤矿安全哲学。在煤矿安全工作中坚持用正确的安全观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爱惜人的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的安全和健康,不断探索安全的运动规律,按安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办事。努力创造生产作业、生活休息的安全环境条件,从而达到职工高质量、高效率工作和身心健康的高质量生活。
(2)指导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对煤矿安全工作统筹规划,用全局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建设煤矿安全文化,而且煤矿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用系统理论作指导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明确目的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四大特征。
(3)核心问题——人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人的安全而安全地工作这个核心开展工作,其含义有两方面,其一是人的生命、生存、安全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高于一切,这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在煤矿设计、施工、作业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必须将安全视为首要的标准,这是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构筑煤矿安全大厦的灵魂;其二,人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在安全系统诸要素中,是最活跃、具有决定性的要素,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培养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念,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在企业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在分析研究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的管理差异之后,说的一段话值得人们思索与实践,对我国煤矿安全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他说“我一定会赢,你们(指美国企业)一定会输……公司建立在泰勒法则之上,更糟的是头脑皆已泰勒化了,因此你们坚信正确的管理在执行者一边,工人在另一边,一边的人只干思考工作另一边的人只能干活。我给你们一个忠告:管理是执行者将观念转移到工人手中的一门艺术。“在一个充满风险、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是一件确定的事,只有所有的人同心同德,心存一个信念,企业才能生存。”由此可见,煤矿安全工作只有围绕着人的安全而做人的工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
建设安全文化,必须按安全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层层展开。先要搞好规划,精心设计。要结合本企业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主要内容如下:
(1)美化环境——主要对矿区矿貌进行美化。在地面广场,一堂两舍、社区的美化中实现安全意识化,使职工在身心充分得以舒适享受的同时,也能受到安全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建立安全意识。
(2)夯实基础——主要是煤矿工程质量、安全设备、设施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定。
(3)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编制安全工作手册和操作规程,建立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4)发展科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煤矿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发展动力,集中力量攻克困扰煤矿安全工作的灾害防治技术难关,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和信息化。
(5)提高素质——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等多种手段,不断强化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业务技术素质,提高防治灾害、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
(6)树立观念——通过建设安全文化的物器、制度、精神智能等工作,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观念,特别是普通职工清楚知道自己是煤矿安全工作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大受害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工作的主人翁和安全工作的主力军,只有达到如此境界,才能彻底根本扭转煤矿安全的被动局面。
建设安全文化,构筑煤矿安全大厦,还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动态性和全员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是建成后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要补充丰富其内容,使安全大厦更为牢固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