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树立大安全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5-12-0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安全文化发展简况

    安全文化这一概念,1984年被引入我国的核工业,并在这一特殊行业开展了安全文化的研究;1991年春西南交通大学曹琦教授在四川劳动保护学术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企业安全文化概念;1993年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重点探索中国安全文化建设问题;1995年劳动部和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发起并召开了“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与会代表向国务院提交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从而把安全文化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并且在观念上有很大的突破。它改变以传统的狭义安全观,从生产安全领域扩展到生活、生存环境领域,把防灾减灾纳入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大众的安全文化观。通过近十年来的实践,无论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安全文化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安全文化建设进入了健康发展的阶段。

    2.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提法,结构分析也多种多样。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较为贴切。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的理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它是广义的安全文化,包容性很大,也是大安全观的理论基础,既包括社会性基础性安全文化,又包括专业(企业)性安全文化。它是从社会管理属性的广角,用表理两层结构的特征予以定义的。从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来看,这一定义涵盖了国民的基础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两个层次,因为,企业员工首先是社会人。这一观点,笔者在《安全文化概念与应用研究》一文中,对安全文化概念的本质已有表述。只不过当时所引用的是核工业安全文化之定义,是属于狭义安全文化范畴。

    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研究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价值观是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的实践而不断扩展与深化。价值观支配着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又是安全行为的保证。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当人们还没有建立起安全的行为规范以前,提高公众的安全文化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公民遵章守纪的法制观念和安全自律意识,又是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重中之重。

    3.大安全观

    广义的安全文化,指的是整个社会——即国民安全文化。大安全观已摆上当今议事日程。大安全观不仅包括传统的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更有现代科技、文化的全部内容,突出以质量、安全、环保、减灾、保险等保障技术为一体的科学精神及世界观的方法论。

    从内涵上讲,大安全观强调综合安全与减灾。着重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功能和转变;着重倡导现代科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着重构造以安全与减灾为中心,容环保、质量为一体的创新网络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发展模式。

    严格地讲,安全文化属于后工业社会的管理模式,而我国还处于工业社会的阶段,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以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大胆探索,而且要有紧迫感。除要依托国家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进步,全民安全意识的提高,全社会安全氛围的加强等外部环境外,更需要从现有条件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在积极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从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出发,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强化全民安全意识教育。

    近几年来国内连续发生多起特大伤亡事故。其范围涉及到商场、学校、幼儿园、娱乐、旅游等社会各个方面;事故基本原因在于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太低,缺乏最基础的安全技能、社会安全知识和自救能力,不懂得安全规章和安全法规与标准,未建立起安全行为规范。

    安全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民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广,人们为了更好生存、生活,安全就成为第一需要。狭义的安全文化观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把倡导大安全观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安全文化的大视野、多领域、不同角度去反映大众的安全与健康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弘扬和倡导大安全观,把劳动者生活、生存和在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引导为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大力宣传安全观、安全思维、安全意识、传播科学的消灾避险方法和技能,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安全文化意识和素质,实现安全文明生产、生活、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