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辉企业安全文化讲座(2)EESCS的系统构成及原理
讨论之前先做两点说明:1.前一次讨论中,英文使用的缩写是"ESCSE",后经国外专家建议改为"EESCS"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故以后都用"EESCS"(EstablishinganEnterpriseSafetyCultureSystem)来表述;2.原来计划在讨论过EESCS的核心理论后,专门讨论EESCS的基本原理,但反复琢磨觉得一上来就讲过多的理论概念容易使人产生眩晕感,更有坐而论道之嫌;因而第二讲改作EESCS的系统构成及原理.也许更符合"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的认识习惯。
我们用图1来描述EESCS的系统基本构成:
如果我们进一步讨论它的具体内容就会派生出图2。
图1和图2勾勒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先讨论前两个问题:价值观和态度。
一、 价值观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来讲,价值观都是核心,不同的价值观引导出不同的文化,对于一个人来讲,价值观是藏在灵魂深处的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人生命运。讲到“安全的价值观”几乎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会认为生命很重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生命其他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但生活中,当安全与其他价值去向,如政治前途、经济利益、财产设备、婚姻家庭、兴趣爱好、失业、宗教、甚至是表现欲望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会发生认知失调现象——或心存侥幸,或铤而走险,置个人或他人,甚至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追求其他价值实现,因此才会出现许多惊天大灾难。如为了完成一项科研试验,酿成“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殃及几十万和几百年时间。为了保证领导的满意和安全,造成几百个优秀学生命葬火海的克拉玛依友谊宫火灾,这种案例不胜枚举。
如果使人们确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并使其固化在企业每个成员的深层意识中,是安全文化建设最重要、最复杂、最艰难的任务。其重点如下:
1. 提炼出口号化的语言,明确表述“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并引起所有员工的共鸣。
2. 分解为尽可能全面详细的角度,对这种价值观进行诠释、阐述,使其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3. 这种价值观要体现在所有的管理行为和文件之中。
4. 企业领导和有决策权、管理权、话语权的人要身体力行。
5. 利用一切渠道、媒介,持续不断地传播。
6. 把这种价值观转变成所有人员的态度和行为。
7. 不断评估效果并改善。
二、 态度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它由3种因素组成。
1. 情感成分:指某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情绪体验,如喜欢、讨厌、敬畏等。
2. 认知成分:指某个人对某一对象的知识、信息、理解和评价等。如某一员工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或对风险缺乏了解,就有可能对防范措施采取轻视的态度。
3. 意向成分:指个体对某一对象可能做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这里要了解的是,人的行为意向受感知、规范的影响。譬如,规范明确要求员工不应该从事不安全操作行为,或员工知道某种不安全行为会酿成什么样的后果,都会影响他的行为意向,也就是影响他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受下列因素影响:
1. 学习:使员工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的安全知识、事故案例、危险因素、安全技能等,这样会让其在情感层面、认知层面和行为意向层面上,对安全形成争取态度或转变不正确的态度。
2. 诱因:对员工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政策、激励机制、树立什么样的榜样以及领导者的言传身教都会影响员工对安全的态度。
3.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拥有的多种认识元素如信念、看法、知识、观点彼此冲突、相互对立,使个体的态度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1) 改变或否定一个元素。如领导带头违反安全制度,“信任领导和遵守制度两个元素冲突。要么信任服从领导、不遵守制度;要么就不再信任领导。如果制度中讲“安全第一”,但安全业绩不好而其他业绩好的人收到表扬或奖赏,那么“安全重要”的认知就可能被否定。员工的态度也因此转为追求效益,不顾安全。
2) 降低一个或两个元素的重要性和强度。如企业讲重视安全培训,但是假如没有好的计划,好的教材,好的师资,员工们就会认为培训要参加,但学好、学不好就不是很重要了。
3)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如完成一种作业有风险,但完成了有好的效益,诱人的效益和显见的风险冲突。这时可采取先做好风险预知,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后,再开始作业的态度。风险分析和防护措施都是新增的元素。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人们的行为。良好的态度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使企业所有成员都树立安全健康的工作态度,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第二项重点任务,其要素如下:
1. 充分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培训,使每个人对每件事、每个环境、每个设备、每个场所的安全性和风险度有准确的认知。
2. 对安全行为、安全态度给予有效的、无处不在的奖赏和鼓励。对相反行为、态度给予处罚和制止。
3. 组织文化的倡导、领导管理行为和非管理行为的垂范、榜样的树立。
4. 行为规范的完善、具体化和刚性化。
5. 有效的心理调适,员工心理压力的缓解、释放。
6. 员工参与机制、沟通机制、角色体验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