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内安全文化研究建设现状

2008-02-28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所谓安全文化,从中观层面看,即人类在安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物质成果和安全精神成果的总合,应该包括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物品、安全文艺作品、安全宣传、安全群体、安全行动、安全理性、安全社会系统、安全社会结构等等。安全文化作为当前研究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国内外都有了它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成就。

  一、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外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回顾

  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最初是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的。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人为原因发生爆炸,酿成核泄露的世界性大灾难,由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当时,专家们的意见就是指人们不能仅仅从自然科学技术角度来维护安全,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政策等在维护安全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需要对科技理性的副作用进行思考。无独有偶,社会科学界差不多从另外一种角度提出了如何确保安全的问题,这就是社会学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风险社会理论”。风险问题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对核能安全使用问题的思考,后来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出版的德文著作《风险社会》(?RiskSociety?)中,系统地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并且对“风险”的内涵作了更深刻的阐述。[1]“风险社会”概念从一开始在外延上就比“安全文化”概念宽泛,不仅仅指安全生产领域,更广泛地指向社会公共领域的安全和风险,同时打破地域空间的界限而探索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异质性和不安全问题。?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远远走在中国前列,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991年又提出了《安全文化》报告(INSAG-4),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的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1996年修改),对安全文化的政府组织、运营组织、研究机构和设计部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又发表了《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安全的技术与法律建设、安全目标与绩效、安全主体的责任与自我学习改进等三个阶段。亚洲地区核合作论坛(FNCA,前身为1990年成立的亚洲地区核合作国际大会/ICNCA)1997年第8次研讨会以来每年都举行一次研讨会(2000年会议在我国上海召开),对于推进亚太地区安全文化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2]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理念。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1997年组织召开了“合作文化与运输安全”全国研讨会。澳大利亚矿山委员会1998-1999年开展了一次全国矿山安全文化大调查,并且得出了一些合乎实际的结论。[3]目前国外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领域都有较大推广。?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发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国外许多矿山类、公共管理类、卫生健康类院校中均开设有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学、环境安全学、环境法学等安全文化类课程;许多高校与政府联合组织了区域内或国际性安全文化研讨会;很多高校都设有安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安全文化专职研究人员,出版发表了相关论著,开展了相关项目,召集了相关会议。安全理论研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安全文化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内涵日益丰富: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把安全文化概念狭义为“核安全文化”;2002年5月道格拉斯?韦格曼在向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提交的安全文化总结报告中作出了它们的定义,“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涉及到每一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主动从失误教训中学习、调整和修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并且从履行这些价值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奖励等方面的程度”。[2]当然,安全文化定义目前有十几种,也还在进一步深化发展。?

  第四,从单纯研究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国外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已经走出单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困惑,而是实现了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即转移到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的高度来。例如美国北卡大学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计、成本核算、以产品状况解决冲突转到安全价值和关注安全的过程上来:健康安全在决策过程整体中的统一,管理者应对所辖范围内的健康、安全负责,员工应该参与决策和问题解决,健康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关注长期计划、便利条件、工作过程分析,同时也是员工的“可靠专家”。[4]具体地说就是:安全需要人人负责、全民共建;安全需要预防;安全是管理组织上层与下层职员的互动构建的;安全更主要的是一种理念、意识的形成;安全需要制度建设和制度约束等等。安全文化的这一转变,实际就是要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纯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走预防为主之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主体化。?

  二、国内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现状?

  相对于国外,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比较滞后。但在中国当前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意义更加重大。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社会处于“高风险”时期,中国目前就处于这样的状况。尽管这种统计上的规律一直存在质疑,但现实中也的确显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类安全事故难免频繁发生。目前中国因各类安全事故的死亡人数约在10万人左右徘徊。归纳起来说:第一,道路交通运输伤亡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从1990到现在每年死亡人数在10万人左右,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0%左右,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近10倍;第二,重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第三,工矿企业事故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其中煤矿安全事故伤亡最为严重,如1991-1999年期间事故居全国各行业首位,2000年以来煤矿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虽有所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第四,各类职业危害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五,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始终成为薄弱的环节,如小煤窑、建筑行业等严重存在安全设施设备和资金投入不到位、安全事故常有发生的现象;[3]另外,近几年的环境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也比较突出。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就是要从主体的安全思想、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制度等方面去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与伤害。?

  (一)当前国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在研究方面,除以“安全文化”词条出现的文献、组织、法规、会议外,大量涌现出了“大安全文化”下的安全哲学、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社会学、安全教育学等学科文献。从国内来看,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研究主体。从主要由政府部门推动转向以学界研究为主。由于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我国安全文化探索最开始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但是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学术研究,充其量也就是政策研究。然而我们不能否定政府部门的主导推动,政府推动学术研究也是它的职能之一。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主要是由劳动部及其下属的协会机构在进行,如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任劳动部部长的李伯勇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安全工作长期存在的“事倍功半”的问题。再后来就是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协会和四川协会、职业健康协会、煤炭工业协会等一些半官方性质的机构在进行研究。首先是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协会主要刊物《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和《警钟长鸣》编辑部携手合作,于1993、1994年开辟专栏专版系统加强“安全文化”研究和报道。[5]进入21世纪后,我国安全文化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高校和一些专职科研机构,如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所、中国煤炭安全学会、四川劳动保护学会等掀起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高潮,并且转向了以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的安全文化研究态势;但目前政府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推动者角色的作用,如国务院召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就提出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再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管辖下的中国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煤炭信息研究院等单位也在加紧进行安全文化的纵深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2005年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概念,这是安全文化重要范畴之一,并且有文章与中共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联系起来进行了思考。[6]

  2.安全文化研究领域。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如1994年初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召开了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传播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业领域首先应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矿山尤其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方面,这与我国国情有关。如我国学者1993年首次参加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研讨会暨全国安全科学技术大会(成都)后,于1994年在煤炭大省山西的太原由劳动部安全生产管理局及下属的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举办“全国安全生产管理、法规及伤亡事故对策”研讨会,主要还是探讨矿业尤其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法规政策问题,其中“安全文化”的论文成为热门成果。[2]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调控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重新调整,我国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矿业为主转向其他领域,多头并举,如交通安全文化、社会公共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地质和火灾等灾害安全预防文化研究热一度兴起,各种研讨会、论文论著和大型调查研究相继涌现。?

[NextPage]

  3.安全文化研究学科。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国内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矿山类安全问题,而且基本上是由采矿安全、安全(技术)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学科的专家学者附带地进行研究,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为主、安全文化研究为辅的模式,偶尔有单纯的安全经济学研究学者在进行安全文化的分科研究。目前,国内除了单纯进行安全文化总论研讨外,纷纷走向各分科领域的安全文化研究。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是我国安全文化三大重点分科领域,并且成果愈来愈成熟;而安全哲学、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安全伦理学、安全新闻学也开始浮出水面,并且有所探索。?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关调研、文章著作和研讨会多头并举。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等有关机构牵头组织的大型调查研究有两次:一是2001年前后由100名院士组成的安全生产调查组进行了全面普查,最后形成了60万字的调研报告《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差距和对策研究》交给国务院作为政策咨询;二是2005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为组长的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法执法情况的调查,最后形成综合报告交付国务院研究决策,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国家安全生产总局2005年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抽调相关专家,组成“专家会诊调查组”对全国煤矿进行了全面“会诊”,最后形成了“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会诊资料汇编”并汇报国务院进行政策决策研究。论著方面:我国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是1994年底由《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编辑部和《警钟常鸣》报社共同组织、徐德蜀先生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5]1999年甘心孟、林宏源主编出版了《安全文化导论》;[7]2002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组织编写出版了《安全文化新论》。分科著作、教材有《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等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版发行,2007年《安全社会学》专著也浮出水面。论文方面,近年来一直方兴未艾,层出不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文化网站”、“安全第一网站”等,刊载安全文化研究方面的电子媒体论文。会议方面:1995年4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牵头,警钟常鸣报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来自相关学会、院所和高校的120多名学者参加,首次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跨行业、跨地区、跨学科、跨部门的研讨。会上李伯勇提出“安全文化是我国安全事业发展的基础”思想,并通过提交给国务院的《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5]2002年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每2年组织一次中国安全生产国际研讨会,内容除了安全科技问题探讨外,安全文化研究论文也是一大特色。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宣传教育中心牵头主办了“安全文化与小康社会”国际研讨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杜邦公司驻中国总部等学术代表做了研讨发言。其他各类专业行业方面也都组织召开了本系统的安全文化研?讨会。

  (二)当前国内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总体看,当前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强劲。我国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滞后与企业安全文化实践与我国国情也有关系。因为政府部门首先把解决安全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国有企业和大型私营企业,并且要求企业组织务必承担和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但仔细考察,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是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罚措施,因此与后来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主体建构论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当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终会形成良性互动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建设主体层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组织)重在落实,个体在于内化安全文化理念或执行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从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是面向全社会,例如2000年以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每年工作计划、科技规划和“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中都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一块提出来进行勾画和设想,力求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各类生产组织、行政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深化安全理念,增强全民安全意识等。在企业(组织)方面,则把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多从企业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与职责、安全实施、安全培训、安全保障条件、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业还有很多创新;有的国有企业除了规定的安全检验部门外,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女职工工作委员会)等组织也介入了“群众安全监察”系列;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远远强于民营(私营)企业,有的民营(私营)企业根本谈不上安全文化建设,如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煤矿几乎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意识强化训练是空白,这也是为什么民营(私营)煤矿矿难发生率要高于国有矿的重要原因所在。从个体方面看,安全管理员、安全监督员、安全技术员等在企业里尤其国有企业里相对配备比较齐全;国有企业的员工其安全意识比较强、安全技术掌握得比较好;在民营(私营)企业里,目前农民工的安全维权意识相对过去有所增强。总体上看,在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安全文化互动构建的势头在增强。?

  2.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文化本身包括制度文化,安全制度建设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制度性的安全文化建设。宏观层面看,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从建国以来都在随着形势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尚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法》2002年才正式颁布实施,而日本、欧美等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完备,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当成熟,当然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本身与国家工业化的几起几落、缓慢推进是有很大关系的。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一是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应急预案);二是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制度如煤矿开采技术规程、建筑施工规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制度、伤亡赔偿制度等,还有就是在相关的刑法、党纪条例等方面也都相应地对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从中观组织层面看,主要是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企业组织中,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员职责”、“群众安全监察员制度”等,而且在一些国有企业中还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了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检查的制度创新,有效排查了安全隐患,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安全文化建设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尝试推行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安全文化规划纲要”,一些国有企业制订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安全文化建设细则”等。?

  3.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层面:社会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社会层面上看,每年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国泰民安”等活动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三同时”、“五同时”等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地方政府、各企业组织内部,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安全文化建设汇演、安全诗歌大赛、安全文化文学等等。安全文化活动媒介也是多管齐下,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全面开花。安全文化活动在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安全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活动的开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社会和谐。?

  三、结束语?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尤其是核问题的出现而日益显得重要。从核工业领域推广到矿山、交通、建筑乃至国际反恐怖领域,世界上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就一直方兴未艾。不是因为安全文化可有可无,恰恰是因为人类社会去除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的存在,人是科技与文化的综合载体。也正是科技理性并不能解决所有安全问题,所以人类社会才又回想起非理性的文化领域,包括人类情感、风俗习惯、心智思维、价值理念等。安全文化最主要的就是人类要有预防安全问题的意识存在,要有安全制度和标准,科学技术偏重于解决已知的安全问题,而未知领域需要人类心智思维去揣度和预防。?

  国外安全文化研究发轫于安全科技专家,而旺盛于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一些发达国家解决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关注安全理念价值形成的转型和突破。而我国现代安全文化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同时由于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也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性阶段也即“治标”阶段,代价依然沉重,事倍功半,而发达国家已经远远走在前头,历经安全理念革命到达安全理念定型阶段,也即“治本”阶段,事半功倍。“安全优先”、“安全发展”的理念需要深入人心,需要达到主体的安全建构。?

  安全文化研究需要与安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脱离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研究只会“昙花一现”、“闭门造车”,无济于事;而脱离安全文化研究指导的建设实践,则是“瞎子摸象”、“云里雾里”,迷失方向。同时,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必须与安全生产、安全科技发展结合,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