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论交通安全文化策略

2008-09-1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交通文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阐述了交通文化的定义、特征,说明了交通文化与交通安全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文化策略。

  关键词:交通文化  交通安全策略

  1.问题的提出

  交通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地提出来,到目前为止还不多见。目前,在可以见到的文献中,交通文化大多只作为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被提及,并且一代而过,没对交通文化做深层次的探讨。而随着我国交通的日新月异发展和我国的成功入世,我国交通的文化性缺陷正在逐渐显露,急需交通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研究者对交通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交通文化

  2.1交通释义

  交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类的交通史与人类的生活史一样源远流长。交通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究竟何谓“交通”?《辞海》(1989年版)的“交通”条,释义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即人和物的转运输送。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的传递播送。”这个定义虽然在外延上比较全面地界定了交通行业的范围,但交通本身的涵义人们仍然不甚清楚。

  语汇上的“交通”在英语中,有两个单词与交通相应,一是communication,二是traffic,二者都含有往来、运输、交易、通信等义。communication用法比较正式,traffic则随便一些。二者在意义上也有所侧重:communication侧重于广义的交通,指人员、物质及音讯在其主体间的位置变换。西方各国政府中的MinistryofCommunication(交通部)一般具有掌管Transportation(运输)与PostandTele-communication(邮电)两部分交通行政事务的职能。而traffic则侧重于狭义的交通,主要指人与物体在物理意义上的位移[1]。

  由此,我们认为,从广义上看,“交通”以经济范畴为限,其一般内涵可以界定为交通就是人类以一定的运载手段(包括设施和工具)致使客体物(物体、人体、信息体)发生地域性位移从而实现人的异地联通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从狭义上来说,交通是指人与物体在物理意义上的位移。狭义上的交通概念与“运输”的释义相近。

  2.2文化的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概念尚无一个统一的看法。英国著名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整合的复合体,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的器物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观点、见解、信仰、制度)。

  目前,比较令人信服的总结认为,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二是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缔造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整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三是行为文化,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具有鲜明民族或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四是精神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2]。

  2.3交通文化的含义

  基于以上对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交通、交通资源、交通技术为支点的信息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广义的交通文化同样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作为物质形态的交通文化,作为社会规范的交通文化,作为行为方式的交通文化和作为精神观念的交通文化。

  作为物质形态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基”,属于交通文化的物质躯壳,是形成交通文化的基本实体,承担着人的空间流动和物质、能量、信息的社会流转的基本职能,集中物化了生产力系统中的渗透性因素——科技文化的优秀成果。这里面包括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

  作为社会规范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腰”,是交通文化的生态机制,以追求效率为目标,以协调交通诸要素间的关系为核心。首先,严格的交通工程建设与保养法规保证了交通工程、设施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其次,强有力的交通行政体制确保了交通行政功能的有效发挥。交通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关键是交通行政部门职与责的划分。再次,严格的交通伦理规范规定了交通营运中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交通活动的井然有序。

  作为行为方式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颈”,是交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标志着人在交通过程中文化作用。它是由于交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人的交通需求、交通意识、交通能力、交通心理、交通活动等交通选择、接受、利用等行为方式的总称。交通行为指的是与交通活动各个环节相关的人类心理与活动。不同阶段的交通技术和手段,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历史阶段人类交通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作为精神观念的交通文化是交通文化的“塔尖”,是交通文化生态良性演进、健康发展的灵魂与方向。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人类文化中的精神观念文化,从思想观念、政治、宗教、历史、科学到文学艺术等,无不是人类知识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与交通密不可分,没有交通的发展这些知识都无法传播出去。并且,作为交通的重要一部分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信息传播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因而,精神文化是交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2)交通技术及其产品,如交通理念、交通文明的发展等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交通技术及其产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着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3.交通文化系统

  作为一个概念,交通文化是难以理解的,需要我们对交通文化进行解构和分析。我们认为,交通文化系统包括交通设施文化、交通技术文化、交通安全文化、交通行为文化和交通管理文化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成整个交通文化这个大系统的优化。交通文化与交通设施文化、交通技术文化、交通安全文化、交通行为文化和交通管理文化等子系统的关系如图3.1。

  交通安全文化是交通文化的目标和核心。在交通运输中,交通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和衡量标准。交通运输在实现人、物和信息的位移和流通这一目的基础上,安全成了首要的目标。交通安全也是交通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体现在交通安全技术、交通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上。具体来说,交通安全文化是指一定时期一定交通安全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一定地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模式。而交通技术和交通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实体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交通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尽量较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交通运输顺利安全实现。

  交通安全文化与交通文化中其他子系统的密不可分,互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交通设施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的基础,交通技术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的保障,交通管理文化和交通行为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的前提。

  交通安全文化不但包含交通行为过程中人和车的安全,而且包含货物运输中货物的安全准时抵达,从这一点上说,交通安全文化也是信用文化的一部分。

  4.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

  4.1驾驶员素质培训和安全教育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出交通事故的责任约80%在驾驶员,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约30%的比例数。驾驶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行车的安全性。建议驾驶员培训班由各省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培训点要对报名学员进行预筛选,通过不断变更的项目考核该学员的性格、智力、注意力、感知力、反应速度及心理素质等等,把不合适当驾驶员者作职业排除。此外,培训点要开设统一的文化课、理论课、实践课,对学员进行思想素质、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训,只有达标者,才可发不同等级的驾照。严禁以赢利为目的、乱办班、乱发证,严禁发“人情证”,“权利证”,“收费证”。这样将会大大减少因驾驶员责任而发生的事故。

  4.2培养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

  我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尚未形成工业化社会所要求的基本行为规范,在道路交通领域具体表现为广大道路交通的参与者还缺乏应有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是导致大量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其中对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驾驶员要分别采取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注重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4.3重视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①交通被动安全技术研究。交通安全技术能提高交通参与者的被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主要指安全带、安全气囊、车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技术,主要用于车辆发生事故后保护司乘人员。

  美国目前每年因使用汽车安全带能使9500人免于丧身,这仅仅是在70%的美国驾驶者使用安全带的前提下产生的,如果该比例达到85%,则每年还将使4200人和103万人免于死亡和受伤。同样,安全气囊的使用使轻型汽车交通死亡减少11%(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调查结果),历年来累计效果相当明显。

  对事故分析研究可知,ABS的运用将达到降低71%交通事故的目的。在我国,强制佩带安全带法令虽已经颁布,但执行效果不理想,还没有变成驾驶员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对汽车安全装置的研究,加强安全立法执法力度,从而达到降低由于交通事故(或冲突)造成的伤害程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量,这是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具体状况的发展道路。

  ②ITS技术研究。ITS是降低交通事故的有效手段。智能交通系统(ITS)是为了解决交通拥挤和交通安全问题而利用微电子技术进行的高科技研究工作。它是从航空指挥系统引发而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先进技术,充分使用交通状况信息对公路进行系统控制。它由总系统和子系统构成:总系统是宏观总体信息系统和总体控制系统,子系统主要是高级交通管理系统。高级交通管理系统又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一类为城市交通信号管理系统。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除实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外,还包括各城市之间、主干道和城市之间的环道系统,如封闭、监控、出入口控制、交通事故处理、可变信息、自动收费等。城市管理系统有控制自动化与控制最优化,交通流量、流向、车辆速度、密度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各种监控、监测的网络化、区域化,以便通过传输系统为驾车者、行人、乘车者提供交通状况、最佳路线、停车场、服务场地及气候、环境状况,使车辆安全、方便、迅速地行驶。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智能汽车——智能交通与交通信息技术的相结合,构成的主动安全系统将使车辆能够感知环境的变化、延伸驾驶员的能力,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到2010年,汽车的保有量将进一步增长,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智能汽车将会为交通安全性的提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4加强道路管理。

  我国的交通事故,70%以上发生在一、二、三、四级普通公路上。各交通管理部门,要弄清所管路段内事故多发地带,增强警力。并在相关地点设置醒目的警示牌。要严格采取限速措施,不仅在事故多发地段,在其他地段,对不同道路,包括高速公路,要有相应的限速措施。可见,限速不但节能,而且使事故率下降。我国应该对不同的道路,采取相应的限速措施。对交通拥挤,易出事故的情况,管理部门应研究不同国家与我国不同地区的先进经验,灵活应用。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的分离原则、疏导原则、节源原则(公交优先、合乘优先)等,可提高道路通车率。尤其是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低、交叉路口交通混乱、混合交通、乱停车、行人乱穿马路等等,不但影响交通,而且事故多发。

  4.5重视交通道德建设。

  交通安全主管部门及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积极配合,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促使社会公众对交通安全监督的积极参与,促进自觉遵章守纪、关爱他人、救死扶伤等良好道德精神风貌的发扬光大。考虑到当前交通违章行为普遍、交通事故以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发频发、社会救助精神和意识淡薄、交通道德整体水平下降等具体情况,有必要在民政部门的支持、协助下设立专门的交通道德风尚奖励基金,对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高尚行为进行奖励,并依靠舆论,“抓好典型,树好榜样”。特别是在《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颁布实施之后,交通道德建设也当然应该纳入其中。

  5.结语

  交通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交通文化。文化者,人化也。人类运用特有的心智,按照自身的需要,不断地改变着世间万物的存在姿态,使自在世界充满“人气”,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文化过程。本文提出交通文化的概念并提出了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以期使交通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李振福) 

  参考文献

  [1]《交通社会学》研究课题组,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622~23

  [2]何卓恩,关于交通的文化审视,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6,30~31

  [3]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城市形象整合功能.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J],2002.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