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的目的。人类的安全文化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前,可称为古代的安全文化,其特点是宿命论、被动型的;工业革命至本世纪80年代,可称为近代的安全文化,其特点是系统论、经验型的;从80年代后期,学术界正式提出安全文化概念以来,可称为现代的安全文化,其特点是本质化(人、物本质安全)、预防型的。
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给安全文化下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越一切之上的观念”。由此看出,安全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思潮,着眼于由个人及其所组成的群体。
安全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中每一个员工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行动方式,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从安全科学来说,安全文化应从外到里由功能不同、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三个层面构成其三要素,并相应地起着基础、载体和主导三种作用。观念文化包括“安全第一”思想,自我保护意识、端正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安全目标、安全素质、探索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一层面的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旨在形成有利于确保安全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舆论、风俗、习惯和传统等。
我国安全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我国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首先安全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安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安全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培育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先进文化。再者,安全工作是人命关天的事,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也是人民群众实现其他利益的基础,离开生命和健康谈其他利益的实现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安全文化的精神源泉和指导思想。
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总的来说,在矿山安全生产方面,我们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差距很大。以煤矿为例,美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是0.03,波兰是0.23以下,印度是0.5以下,俄罗斯是0.7以下,南非是0.23。而我国,即使设备和条件都有一定基础的国有重点煤矿,目前百万吨死亡率也高达1.27∽1.47。安全状况不好,不仅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损害我国的国际政治形象,有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矿山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山企业一般从事原材料的开采与加工。矿山在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有其明显的特点,所以在矿山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政策扶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最新技术成果培育和发展矿山安全文化。
1、矿山安全文化建设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一个“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正在形成。1992年11月7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别是《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对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安全生产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主体法,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实现安全生产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是制裁各种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力武器。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也必将指导我国矿山安全文化建设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
2、传媒对安全生产越来越关注
目前,安全生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舆论追踪的焦点之一。在安全生产上,几乎每一次大的事故,每一项重大举措的出台,都会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正在形成,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
3、矿山安全文化建设受制于经济基础
矿山安全文化建设客观上始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企业良好的经济状况为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优秀的安全文化又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
矿山多数远离大城市,以国有大型矿山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矿山城市,这些国有大型矿山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企业安全状况良好,企业安全文化正在形成。但是一些衰老矿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举步为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许多乡镇矿山企业则规模偏小,工艺技术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加上多数小矿实行了租赁、承包、转让等多种形式的以民营为主的管理体制,企业法人短期行为严重,只顾赚钱,忽视安全,安全文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
4、职工素质决定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
众所周知,事故的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两个主要方面。从事故原因分析中发现,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所以在预防事故中,人的因素占有特殊的位置。一方面,人是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人又是事故的肇事者。据统计分析,绝大部份事故是由于人的失误,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所以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这个原则。
在我国一些现代化矿山企业,矿山装备达到了现代化标准,生产效率高,安全状况好,职工待遇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大学生当矿工已不足为奇。在现代化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但整体上看,矿山企业是劳动密集性企业,工作环境复杂多变、脏乱甚至危险,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安全技措欠帐严重,职工劳动强度大,收入比较低,多数从业者文化水平不高。在乡镇小矿山职工队伍特殊的构成对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约更加突出,在这里矿工多数是农村打工仔,他们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农经济思想、宗族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观念陈旧。并且他们来自不同地域,文化习俗又千差万别,职工之间缺乏思想融通,加上职工多为季节工和临时工,流动性大,得过且过,不作长远打算,雇佣思想和游民心理严重。因此,矿山安全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与时代相适应的矿山安全文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在安全生产方面也必须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受国际通用规则的检验,信息技术革命更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因此,安全生产工作不仅事关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还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关系到我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引进国外安全生产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矿山安全生产文化,促使我国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
1、立法体现国家意志
加大立法力度,将安全生产纳入法制轨道,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立法可以体现国家意志,依法淘汰落后的、不安全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增加安全投入,依法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依法组织抢险救灾,依法惩治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创造本质安全生产环境。
2、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
安全生产日(周)活动是创建安全文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等,每年都通过举办安全日(周)活动,来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我国自1991年开始搞安全生产月(周)活动,在倡导安全文化、增强全民防范意识、普及安全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应该充分发挥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矿山企业存在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和行业烙印。因此在矿山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结合矿山的人文环境和生产环境实际,把好听好看、丰富多彩、具有行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产品呈现给矿工。矿山企业的电视台(站)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它们在矿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在矿山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造福了一方百姓。建议国家从政策上对矿山企业电视台(站)给予扶持,拓展它们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就拓展了矿山安全文化的发展空间,以促进矿山安全文化的繁荣,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3、培育矿山安全文化产业
安全文化建设激发了人们对安全文化产品的需求,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向安全文化产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报刊、图书、音像电子产品、网络产品日益丰富。矿山安全文化产品尤其是音像电子产品,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适应矿山特殊生产环境下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需要。但是由于专业性强,发行量很小,而拍摄环境危险,成本非常高,有关出版发行单位经营困难。希望国家在税收政策上予以扶持。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教育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文化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安全态度的教育,即培育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正确的安全作业方法和持续而稳定的安全行为习惯。还必须牢牢抓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这条主线,把握人的生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动态需要,激发职工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和重视安全、献身企业的敬业精神,培育和启发人的自发的安全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5、完善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保障体系
企业的安全状况,在具备了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之后,应该也必须靠制度来保证。企业必须制定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规程、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做到“人人管安全,人人安全有人管,环环相扣保安全”。
我国矿山安全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矿山安全文化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工作,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共同培育我国的矿山安全文化。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矿山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上一篇: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矿山安全文化
下一篇:公路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