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浅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008-12-3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尽管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描述,但细加思考,不难发现当中有个共同点。所谓企业文化,就是员工普遍认同并执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又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取向,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这话一点不假。

  在谈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前,先通过如下事例,让我们加深理解,文化的影响究竟有多么巨大。

  08年春节期间,南方地区恰逢百年不遇冰雪,可回乡的人流仍然义无返顾。他们明知道归途难险,明知道即使回到家也可能因气候恶劣而毫无乐趣,也明知道一年积攒的血汗钱仅能在家充当几天“胖子”。然而,如此天灾也阻止不了他们的返乡心切,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这些西方人简直无法理喻的举动?很显然,这是根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春节”文化的魅力所在,无人不晓,过年是个举家团聚的日子,它在国人心目中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2000年,荷兰北部的德拉赫腾市率先取消了交通标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设红绿灯的城市。随后,欧洲的一些城镇也相继效仿,据报道,取消交通标志后,交通事故率反而明显下降,道路显得更为畅顺了。这些令中国人至少目前还不敢想象的奇迹竟然在西方国家发生,又是什么力量如此神奇?同样是文化的影响力。“车礼让人,机动车礼让自行车,后到者礼让先来者,拐弯礼让直行,辅路礼让主路”,这些安全常识已深入民心、约定俗成,形成了城市的一种安全文化,假如有人冒犯违反,即使没有警察,也会在周围的责备声中无地自容。

  从以上事例中,不难想象,企业文化一旦形成,意味着从总裁到一线员工,都将自动自发按既定思维和行为习惯向企业目标迈进,这其实正是现代企业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可以说是在血的教训中从无到有、逐渐走向完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差距依然明显。随着国家、各级政府对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视,随着安全要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提高,如何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去强化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安全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以下,笔者围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观念、制度、行为等基本要素,结合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偏差和事例,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

  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物的安全状态,其实人的安全状态更为重要。从事故致因理论及以往发生事故原因分析,90%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人的观念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所谓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许多具一定规模,生产条件较好的企业由于忙于应付快速发展的业务,同时又为了预防事故发生,往往仅重视安全技术、设备设施等“硬手段”的投入,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软技术”。追求本质安全固然重要,但本质安全也是相对的,因为随着人和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安全隐患会不断产生。只有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才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出路,也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物的本质安全。例如:某港口企业为了避免人的失误,花巨资在起重设备上安装先进的GPS防碰撞监控系统。谁料,一名上夜班的员工却因监测器发出的提示音影响其休息,竟擅自关闭了系统开关,操作时不但忘了开启,潜意识还在依赖有系统保护,结果因此发生了货损事故。由此可见,安全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是树立员工的安全理念,通过系统有效的培训教育改变员工安全态度,让员工的安全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相一致。

  然而,在安全培训教育环节,人们也常会发现这样的场景:上百员工挤在教室里,嘈杂的环境、枯燥乏味的说教,听者心不在焉,不知所云。类似不求效果、应付式的安全培训,严格讲是对安全严肃性的一种破坏,这也是许多员工对安全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安全技术不断完善的同时,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也应不断创新。

  二、制度建设不能忽视沟通环节

  管理就是沟通。这是松下幸之助对管理定义的独到见解。由于管理人员站的层次和角度不同,许多企业的安全制度和规范是由上至下制订并推动的,这样,管理思路和措施往往一时得不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寻求认同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员工的认同程度决定制度措施的落实效果。寻求认同关键途径就是有效的沟通。例如:2005年,某码头大量新人加入,为避免事故高发,开始推行标准化操作,可大部分操作人员并不认同,因为标准化就意味着要改变许多员工以往的随意性习惯。推行初期,推行力度越大,员工抵触情绪越大。一天,一位老员工向主管提出质疑:“凭着自己的操作经验,只要集中精神,一年的失误也不超过2次,为何非要改变和统一?”,主管耐心解释道:“从个人角度出发,偶尔的失误哪怕一年2、3次都可以理解和原谅,但是我们数百人的队伍,哪怕每人失误1次,后果将会如何?而且从生理角度分析,人不可能连续几小时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动作标准目的就是要大家最大限度减少失误,整体的安全才是公司的目标”,老员工很快醒悟过来,涨红着脸对主管作出了承诺。从此,他不但严格按标准操作,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言传身教监督指导着身边的新员工,标准化操作的氛围逐渐形成,一年后,事故率从0.12大幅下降至0.065,员工已体会到标准动作带来的成果,普遍转变了态度,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执行。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尽管企业一直崇尚的是员工的服从和执行力。但现实中,特别是在特殊社会背景下成长的新生一代,浮躁、自我的群体个性是普遍的事实。因此,企业相关安全制度在没有达成普遍共识的情况下,员工往往误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管控”或“约束”,甚至会产生抵抗,即使是迫于管理压力在执行,也非发自内心的意愿,这也是许多企业埋头制定文件最终无法落实到位的原因之一。相反,如果首先能达到普遍的认同,执行的效果将事半功倍。

  另外,安全制度建设是个不断完善、不断升华的过程,不能背离人本管理思想,如果盲目追求规章制度的全面性,结果往往会矫枉过正,得不偿失。常见的情形是,在制订安全守则或操作规程时,忽视员工现阶段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忽略轻重缓急原则,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结果煞费苦心制定的相关文件洋洋洒洒、叠床架屋,导致在落实过程中不但员工无可适从,管理者也不知从何抓起,最终文件只能搁置抽屉、形同虚设,这其实也是对安全文件严肃性的一种破坏。

  三、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持续的检查和监督

  一切安全事故都存在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应具备这种责任意识。然而,在一些安全管理相对健全的企业,出现事故或追究管理责任时,管理人员往往觉得委屈,自认为该做的都做了,甚至完全责怪和归咎于当事人,这种思维不利于安全管理的提高,管理应如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孩子犯错,家长有责,天经地义。例如,某企业一名操作员因为违章发生事故,在调查时,几乎找不出有管理方面的明显缺失,无论从安全文挡、培训教育、考核、监督、检查等环节都一应具全,甚至事发前班长对以往类似案例还专门做了强调,当事人也坦承纯属自己原因造成。但是,当事人在谈到对事故的感受时,有如下细节:原来他平时作业或遇到检查时一般都会按章操作,但也经常因为贪快,在侥幸心理作用下,会不自觉的省略一些动作,正因为没有养成规范的动作习惯,事发时刚好听到身上的电话响起,慌乱中忽略了规定速度的控制,结果发生事故。这起事故虽然直接原因是员工违章,但平时没有养成规范操作习惯是深层次的基本原因。相类似原因发生的事故在企业是比较常见的,表面看似乎是员工个人行为,与管理责任无关,其实,培养和纠正员工的操作和行为习惯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就如同家长监督孩子培养起床刷牙习惯一样,要让孩子懂得刷牙的好处、要领,偶尔检查一、二次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家研究显示,要改变或培养成年人某种行为习惯,一般需全程监督28天左右的时间。因此,安全管理,让员工掌握“应知、应会”仅仅是前提,通过持续有效的检查监督,培养员工安全的行为习惯才是关键。当然,如果安全文化已经形成,周围的员工会自发性地参与监督,管理将随之淡化。

  四、不能忽视领导的示范效应

  安全文化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各层面、各环节,当中各级领导带头参与的影响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在码头或者建筑行业,进入现场戴安全帽并系紧安全帽小绳是一般安全常规,当现场员工时刻关注自己安全帽小绳是否系紧避免被查处时,假如发现一些领导或管理人员进入现场不戴安全帽的尴尬情形,很自然就会引起员工对现场的安全管理产生怀疑。尽管领导们平时的工作环境与安全帽没多大关系,但领导或管理人员在现场的个人形象往往反映的是企业的安全形象,为此,一些较为规范的企业,采取在现场进口设卡把关,提示进入现场的领导或客人穿戴整齐并“交底”后才放行。

  要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首先应推动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行为规范,掌握安全文化的内容、步骤,建立激励机制,领导带头组织培训,积极推进。

  五、全员参与才能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隐患是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的改变而动态产生的,正因如此,现代安全理论认为,期望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只能是从业人员永远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往往发生事故以后,人们感叹“千金难买早知”的缘故之一。

  如何查找和发现安全隐患,相信是企业安全管理最为困扰的难点之一。许多企业还采取专门制订隐患排查制度、成立排查小组等措施。制度措施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忽视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隐患查找工作将显得更为被动。我们试想,比如在码头行业,要查找现场环境和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最直接、准确的信息来源应该是现场作业的司机、理货、调度等一线人员,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现场的熟悉程度往往强于管理人员,对风险辩认能力也相对准确到位,其次,有限的管理人员也不可能顾及或及时发现随时、随处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这种状况下,全员是否主动参与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企业的安全文化没有形成之前,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及时发现、报告、消除一些安全隐患,这是非常必要的,某码头公司在07年投入上百万资金设立“安全奖”,已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也许受传统的本位、中庸等落后观念的影响,不排除部分员工甚至管理人员存在一种错误的思想,忌讳触及自身或他人存在的安全问题,这种思想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它的直接后果是,不敢坦承面对自身问题,漠视周围的不安全行为,使一些人的不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曝露和遏止,最终不但影响企业的安全目标、影响安全文化建设,还将严重阻碍企业其它方面的持续改善。

  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强化员工的安全理念、完善安全制度、规范安全行为的同时,在物质和人文教育方面,也应相应投入,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宿感、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这样,才能促进全员参与,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