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们围绕如何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初步形成了“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提出“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课题
我们之所以提出“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课题,原因有三点:
第一、从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看,管理思想面临着一个新的突破。
近年来,开滦集团公司努力构建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审视我们的安全工作,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百万吨死亡率始终在0.3-0.5左右徘徊,仿佛遇到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分析现状我们深深感到,煤矿安全现状之所以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关键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人”的问题。各级领导虽然重视安全,但在安全决策导向上,是重结果、重指标,而缺乏对过程的精细控制,从决策上谋求为员工创造“想不安全都不容易”的指导思想还有欠缺;开滦历史上形成的安全制度很多、很复杂,但这些制度,更多强调的是约束、控制和事后的处罚与整治,缺乏注重对人的自觉性的培养与启发。近年来,我们的生产技术装备虽然有了大幅的改进,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我们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却依然沿用着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人—机—物—法—环整个系统的本质安全仍难以实现良性运转。说到底,现实的安全管理并没有跳出“以事为中心”“以物为中心”的旧有模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尚未普遍树立起来。由此,我们感到,要真正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必须在管理思想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在加大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着手培育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使每一名员工从精神素质和行为规范上实现本质型安全。
第二、从煤矿的特殊环境和案例分析上看,对“人”的塑造迫在眉睫。
首先,煤矿具有艰苦性、高危性。这种特性一方面铸就了矿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受累、特别能战斗的行业性格;另一方面,对人的意识、生理、心理又是一种极大的压抑。逆反、恐惧、摆脱,成为井下工人鲜明而强烈的心理特征。为数众多的矿工不安心井下,队伍稳定是煤矿企业特有的难题。艰苦性、高危性同样使一些管技人员不安心于在井下巡查、盯岗。煤矿的这些特性也使人们形成了“搞煤矿出事故必不可免”的错误观念,制约着安全工作向本质型发展。
其次,煤矿作业条件的复杂多变性。这给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煤矿就是粗拉活”、“得过且过”等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操作者如此,管理者亦如此。在大量的“三违 ”案例中,几乎都显露着这种意识、作风和习惯。
第三、从人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上看,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安全人化。
煤矿安全是涉及人、物、制度、环境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
相对于环境、制度等方面,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是安全生产中的一个极大变数,人的行为不规范,再好的条件也难以保证安全生产。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严重的事故暴露出来,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蕴藏在其后。因此,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行为控制上,把责任分配给每一个人,使人人都对自己的安全和工作区域内所有人的安全负责。
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 “生命至上”是本质型安全人的基本准则。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企业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努力杜绝管理失误,不断向零缺陷、零事故的目标趋近。
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绝非对制度可以有丝毫松弛。制度在保障生产安全运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当“制度管理”还仅仅作为管理者手中的利器、管理对象只是被动服从时,管理成本必然很高。然而对那些“安全人”来说,制度规范的约束已经升华为一种职业性的安全道德。因此,制度管理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文化管理是“管理的高境界”。
基于上述分析,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的注意力导向至研究人的心态和行为上,通过对“人”能动性的研究,强调人的价值观念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强调启发内因,调动主观因素在安全生产中的功效;强调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影响。从而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基本途径
本质型安全人的基本内涵
我们所要塑造的本质型安全人,概括地说就是“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人。
想应包括:(1)要有明确的安全需求, 有为获得安全保证而努力工作的内在需求动力。(2)要有良好的安全愿景,有清晰的安全目标憧憬。(3)要有牢固的理念信仰,这种理念牢牢地印刻在心中,支配自身的一切言论与行为,成为工作与生活的座右铭,做到时时想安全。
会应包括:(1)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安全基本规律。(2)掌握应会的安全技能,能正确应对所涉及的各种安全情况。(3)有健康的安全心智模式,从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上,能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安全与其他各种情况的关系,能较好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稳定的安全思维惯性。(4)有自觉规范的安全工作行为,做到事事会安全。
能应包括:(1)企业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上有切实的安全保证。(2)技术条件上有可靠的安全保证。(3)物质投入上有充分的安全保证。(4)团队环境上有良好的安全保证。简言之,就是主体之外的一切条件都要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做到处处能安全。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就其对象来说,包括两类人:一是本质型安全管理者,二是本质型安全操作者,即所有的开滦人。
本质型安全人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是一个不断趋近的发展中的目标。它伴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逐步深化,大致表现为四个阶段和特征:第一阶段,自然本能反应。第二阶段,依赖严格的监督。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第四阶段,互助团队管理。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导入因素
从开滦安全管理现状出发,融合、借鉴中外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7个管理因素。这7个因素涉及理念、行为、制度、环境等多方面,是“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重要途径。
导入因素之一:理念共鸣
理念共鸣,就是让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理念与员工保持相同或相近的“频率 ”,以激发出员工做好安全工作的最大心理效能。实现理念共鸣,一要找准共振点,二要创新安全理念,三要进行安全承诺,四要进行全员认知,五是领导示范。
导入因素之二:行为养成
安全行为养成,重点是管理行为和作业行为。管理者、操作者无一例外的都要制定相应的安全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安全行为禁忌。2、日常行为准则。3、岗位行为规范。安全行为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持续的行为养成训练才能实现。我们范各庄矿业分公司在实践中通过运用5种基本方法,即岗前培训、模拟演练、示范引领、行为纠偏、实战训练等,收到了较好效果。
导入因素之三:应激调适
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环境,给员工带来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压力。如:下岗、失业,子女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升学等“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带给人们的是痛苦的、消极的心理感受,这种应激反应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70起事故调查,发现事故前受害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力过激现象。在18起死亡和重伤事故中,当事人都有明显的情绪反常现象。因此,必须把应激调适纳入员工安全心理健康的工作范畴,通过建立降解应激压力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降解应激,保证安全生产。
导入因素之四 :危险预知
错误的行为是危险的起因,大量事故案例的分析证实: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有许多种,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占84%。因此,通过对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来避免事故发生是安全预防的重点。
危险预知须把握三步程序:第一步,查找潜在危险。第二步,明确危险点。第三步,采取有效措施。
危险预知的基本方法 :系统危险预知、班组危险预知、岗位危险预知、工序危险预知等。
导入因素之五:走动管理
煤矿安全管理,就其特殊性来说,必须进入走动巡视状态,才能适应现场发生的各种变化。走动管理的基本要领是:
1、确定走动式管理内容。明确每名现场管技人员走动巡查的区域、次数、时间、职责、标准。
2、加强走动式管理流程控制。形成衔接紧密、运行闭合的工作机制,实现走动无盲区,管理零漏洞。
3、把握“现场的改善”这一中心环节。通过深入巡查,对每个员工的安全工作状态和绩效,实施精确、细致、规范、严格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
“走动式管理”就是不断挑毛病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安全责任意识、问题意识, 有利于提高现场安全管理的可控度。
导入因素之六:系统追问
系统追问,立足于系统,强调以联系的、整体的、细节的思维路径去认识解决煤矿安全问题。系统追问把辩证思维运用于安全管理之中,抓住事物普遍的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引导人们追寻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系统追问的主要特点是:1、系统追问立足于人的主动思考。2、系统追问强调以系统为平台。3、系统追问立足解决本质问题。
通过系统追问,强化了寻根求源的意识,引导员工追问出更隐蔽的事故原因,从源头上解决发生事故的本质问题。
导入因素之七:安全识别
我们认为,安全视觉识别系统(英文缩写SVI)在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减少安全事故方面,具有独特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SVI的主要内容是安全标识,它是将安全行为准则符号化、视觉化、标准化的传播手段。它通过视觉效果的传播,告诉员工什么行为被禁止,什么是危险的,怎样做可以规避危险,遇到突发事故时应如何应对等。通过简捷、清晰易懂的形式、一目了然的指引,使员工的个人行为变成一种群体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7个导入因素在塑造本质型安全人上虽必不可少,但并非全部。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实践的几点思考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辩证扬弃。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真正意义,在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了现实条件下煤矿企业从何入手抓安全的思路导向,这就是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应运用安全文化的理论,从传统的以事和物为中心,升华到以人的行为为中心上来。这要求我们从安全思维方式上进行深刻变革,在安全工作重点上进行改善与提升,突出“人的行为”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目的”的基本理念。
开展“塑造”工作,必须搞清谁来塑造与塑造谁的关系。那就是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都要参与塑造,都要接受塑造。我们的理念是没有安全的领导就没有安全的员工队伍。塑造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分别制定本质型安全决策者、本质型安全管理者、本质型安全操作者的标准,形成明确的塑造工作目标导向。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基础。要搞好塑造工作,决不仅仅是一两个部门就能完成的,而必须是各部门协调联动,各环节、各因素共同作用,全方位、立体性地塑造。这是一项涉及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工作方式、技术手段、物质投入、现场管理等多领域、多部门的系统工程。
要正确把握培育煤矿安全文化与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关系。培育煤矿安全文化是手段,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是目的。一定的目的决定了一定的手段,手段要为实现目的服务。不同的煤矿企业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这决定了具体的塑造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培育与塑造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本质型安全人是一个动态目标,通过塑造不间断地提升人的安全素质与环境,使之不断趋近本质安全。煤矿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力量来自于从事煤矿生产人的本身,因此,把人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培养人的安全意识,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改善人的安全环境,是造就人、造福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永恒追求。
上一篇:矿山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