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近年来煤炭需求不断增加,产量快速增长,价格上扬, 煤炭企业效益普遍提高,整个行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与此同时,煤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作为煤炭企业发展的主导理念和原动力,安全文化越来越来越受到煤炭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显示出作为一种“知识资本”所产生的文化力和生产力,并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而言,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煤炭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安全文化合力,并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煤矿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煤炭资源的整合和大公司、大集团的相继组建,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煤炭企业保证安全生产,建设和谐矿山的迫切要求。下面是三年来本人在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中对国有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不成熟之处,敬请指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煤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所谓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分析报告中作为核安全对策最先提出了安全文化这一概念,并出版了《核安全文化》一书,详细论述了核安全文化,认真分析了安全文化的特征以及对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不同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定性指标。随后不久,安全文化在我国各界也引起了广泛重视,成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二)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是企业管理技术的灵魂科学,它通过发挥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安全文化注重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现管理,融汇了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内容,其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安全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生命至尊的观念、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第一的观念、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自主保安的意识等职工广泛认同、身体力行的思想观念。
安全行为:严格的安全培训学习、严格的安全规范、科学的安全指挥、扎实的安全教育、合理的安全操作等职工良好的工作习惯。
安全制度:严格的安全责任、完善的安全法规、严格的执法程度、自觉的执法行为等职责分明、规范有效的管理措施。
安全物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的安全可靠性,与自然相适应的有关安全装置、用品等物态本身的可靠性等能够确保职工安全的作业环境。
从安全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安全文化是在人的生活过程中,在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过程中,保护人的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三)安全文化的特点
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是一种无形管理,在这种方式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别消失,有利于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的人为磨擦,提高管理绩效。
第二,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灵活的、全面的管理,可以以文化无孔不入的方式弥补以往管理的不足。
第三,安全管理是能动的管理方式,是以精神、价值观为导向,更注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
(四)煤矿安全文化
预防煤矿事故不仅需要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安全科学等软技术。除了关注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外,还必须正视人的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将这些因素全面归纳,就是煤矿安全文化。
煤矿安全文化的定义启示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抓住两个基本要点:一是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真正做到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为了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这是煤矿职工首要的、根本的利益;二是要解决“依靠谁”的问题,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煤矿,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职工是煤矿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五)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1、建设煤矿安全文化是落实党中央“安全发展科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出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在我们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把安全与资源、环境并列提出来,强调“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列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列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第一次把安全生产定位在社会管理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全社会对此已经形成了共识。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非常重视安全生产,曾多次在讲话中全面阐述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说“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他还说“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温家宝总理说“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加强安全生产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他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就是解读这八个字,给医治安全生产深层次问题开出了良方。
煤炭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这一科学理念,通过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将这一科学理念落到实处。
2、建立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实要求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对矿产品原材料的需求日益扩大,矿产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矿业已经成为各种资本追逐的投资热点。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造成矿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上升。煤炭行业处于激烈竞争状态,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品结构、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共同追求,而这需要企业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国家虽然三令五申,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屡禁不止,人的违章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重大隐患依然存在,特别是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会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迟滞企业发展步伐,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必须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自主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使企业能集中精力抓生产,聚精会神搞建设,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长期以来,安全生产在国有煤矿企业中始终被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但在安全生产硬件和软件的安全保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情况下,很多领导和职工一谈起安全生产,依然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少煤矿的安全生产仍然处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有远见的国有煤矿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安全文化。实践证明:单纯的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技术的结合才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单纯靠改善生产设施、设备并不能保证企业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还必须有高水平的职工队伍。不论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还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都是最根本的基础。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3、建设煤矿安全文化是由煤矿产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煤矿产业具有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工业部门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在:地质成矿环境和经济矿床的多样性、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与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矿业投资的高风险性、矿业项目的高投入和长周期性、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递减性、矿业基建投资的持续性、矿山作业场所的移动性带来开采条件的复杂性、矿山企业生产投入原料的特殊性、煤矿产业生产的艰苦性、高危性,以及煤矿产业管理的全员性等等。煤矿产业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模式,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
建立煤矿安全文化的目的,是要以人为本,将全体员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文化人,将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及操作层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安全生产力。要抓住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把握安全生产规律,将人的行为可靠性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上来认识。
二、当前国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不适应安全发展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不够。忽视了人、机、境协调统一的因素,突出了对人的限制,而对设备的性能、环境的创造、系统的设计是否能够确保职工的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是对安全生产的规律重视不够。往往是就事论事,就事故分析事故,忽视了对安全问题的深度把握,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将事故原因从现场向外作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伸。对安全生产的规律研究得不深、不透,对安全本质问题缺乏深度的、系统的思考。
三是对职工的个性重视不够。表现在教育方面,所有职工都使用同样的教材、接受同样的教育,千篇一律,职工个体智商、情绪、观念、认知、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往往被忽视,没有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等实行有差别、个性化的教育。
四是对培养职工行为规范重视不够。相比之下,国有煤矿对安全投入、设备更新、制度建设、质量标准化等硬件建设比较重视,但在如何帮助职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还有差距。在一些干部职工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不违章就没法干、安全生产是领导的事”等错误思想,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以及侥幸、蛮干、习惯性违章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五是对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创新重视不够。一些干部创新意识不强,习惯用老办法解决问题,安全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层面,管理思想不丰富,管理方法不系统,管理手段不先进,管理层次还不高。
要解决这“五个不够”,靠传统的管理经验肯定是不行的,靠完善制度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按照安全发展的新的科学理念,进行管理创新,实行文化管理。
(二)传统管理理念明显落后,不利于安全文化建设
传统管理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第一”的观念不牢靠。一些煤矿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质量、进度、效益的关系,产量紧张时强调生产重要,质量出事故时强调质量重要,进度完不成时强调进度重要,效益完不成时强调效益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在煤炭市场需求旺盛、煤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有的煤矿受利益驱使,一味追求利润,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甚至“要钱不要命”,超能力生产,导致事故明显增多。
二是安全教育不深入。很多国有煤矿对安全教育相当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际上仍有不少教育流于形式,上面布置什么下面就安排什么,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到职工的实际感受,只讲原则,不讲灵活,上面轰轰烈烈,中间热热闹闹,下面冷冷清清,各种警句、理念并没有在职工中入脑入心,没有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安全文化建设只重形式。安全文化建设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煤矿对本单位安全生产现状不了解、不分析,为了图好看、赶时髦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目的不明确。有的把“安全文化”搞得很复杂,内涵无所不包,外延无边无际,“安全文化成了筐,什么都往里装”,使安全文化建设难以实实在在地推进;有的把“安全文化”简单化,以为搞一点带有“文化”味的活动、形式,就是“安全文化”了,不知道安全理念的渗透、安全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有的把安全文化庸俗化,搞“文化”包装、“文化”炒作,把所有相关工作贴上“文化”两字,以为这就是“安全文化”。由于理解肤浅,工作华而不实,只搞表面文章、形式主义也就在所难免。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
一是农民协议工、轮换工、临时工居多。由于煤矿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艰苦,危险性大,招工困难,仅靠全民固定工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近几年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一些国有煤矿大量使用农民协议工、轮换工、临时工,在一些单位农民协议工、轮换工、临时工已占到采掘一线职工总数的80%以上。这些人大多是从农民中直接招收而来,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安全素质较为低下,对煤矿生产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了解。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又缺乏必要的从业培训,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都与从业的基本要求相差很远,再加上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强,造成煤矿事故频发。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煤矿事故多、伤亡大,煤炭企业留住人才难、煤矿院校招生难,严重地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目前,国有煤矿大专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为60%以上。在近40个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煤炭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由于煤炭行业困难,地矿类专业学生在全部学校学生中所占比例,由几年前的40%下降到目前的5%。据9所原煤炭高校的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2002年共有毕业生3.7931万人,到煤炭行业就业的只有3538人,占9.3%。某矿业集团近10年流失人才900多人,其中技术人才270人。技术人员匮乏制约了煤矿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制度与管理相脱节,各项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煤矿企业一般都制定有很多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章不循。为了搞好煤炭安全生产,国家先后出台了《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及各种煤炭行业标准,对煤矿的安全生产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各个煤矿也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该汇编成册的编了厚厚几大本,该上墙的也都挂上了墙,该培训的也都培训了,但许多规章制度往往仅是落实在形式上,而没有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没有贯彻到每个作业人员的具体操作中去,相当多的安全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或是流于形式,或是打了折扣。
二是执法不严。安全事故重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查处不严,没有真正从事故中吸取教训。煤炭生产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无时不在威胁着矿工生命的安全。而一些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知法犯法、执法犯法,同样也威胁着职工的生命。一些企业甚至为了经济效益和领导的个人利益,可以无视职工的生命。一般事故隐瞒不报,重特大事故谎报为一般事故,事故造成死亡后采取私了的办法解决,已经成为一些煤矿习以为常的做法。隐瞒事故的做法使煤矿安全工作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解决,导致了更多的事故发生,事故太多又引发更为强烈的隐瞒动机,如此恶性循环直至发生再也无法隐瞒的重特大事故。
三是管理粗放。一些煤矿的管理者习惯于按经验办事,习惯以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对新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不学习、不了解、不掌握,认为安全文化是虚的、空的,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有的管理者抓“三违”更多是依靠批评加经济处罚。以罚代管、以罚代教。在一些煤矿、特别是基层区队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职工出了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析原因,不仅要罚,而且要重罚,不管职工接受不接受。还有的管理者方法简单,作风不民主,不听取、不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造成了与职工感情的隔膜和对管理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
三、建设国有煤矿安全文化的思考
如何建设国有煤矿安全文化,本人经过学习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建设安全文化要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
一个“本质安全型”企业,必须能够很好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使人逐步发展成为理想的“安全人”,使人的安全行为符合生产的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机、境”和谐的关系。建设安全文化,要以企业“本质安全型”为目标,使企业在人、机、环境和自我管理上具有安全可靠性。
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企业职工要能够“具有安全的意识,具备安全的素质,作出安全的行为”,在任何岗位都能按章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
二是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静止状态中,设备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
三是环境的安全可靠性。无论是在井下,还是在井上,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非生产单位,所有的生产、工作的环境必须是安全、可靠的,整个作业系统在安全保证上必须是闭路的;
四是自我管理的安全可靠性。矿井生产系统是协调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完善的,矿井灾害防治系统是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有效的。能够根据人、机、环境的变化,改进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因人、机、环境的变化带来安全管理的漏洞,使人、机、环境各个方面始终处在管理的有效监控之中。
(二)建立安全文化必须首先抓好安全理念的优化
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思想上和文化上找到源头。因此,要建设安全文化,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抓好安全理念的优化。
一要认识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从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看,亟需建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安全文化,使传统的安全管理向现代安全管理推进,实现事后管理向超前管理、源头管理转变,事故管理向事件分析、隐患管理转变,外迫管理向内激管理转变,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建立起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等为核心内容的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预防为主是安全理念、安全行为最主要和最理性的安全活动方式,是安全文化追求的目标。
二要认识到加强对人的管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文化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来开展。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了。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人人参与安全管理、每个人既是被管理者又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管理的方法方式,既要约束人、规范人、引导人,还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广大职工的内部活力在外部弹性机制的引导下,发挥最大的效能。
三要认识到“人性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
经营企业实际上就是经营人心。一个企业光有严格的制度,没有人性化、人情味的东西也是不行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个“情”就是对职工健康和生命权利的尊重,对职工实际问题的解决,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职工发展前途的重视等。煤矿的安全生产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没有感情的投入,任何企业的精神、安全的价值观念都不可能建立起来。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关系不仅是靠制度、权力来维持,还必须通过感情来维持。煤矿的管理者必须对职工充满感情,时时处处讲人本、讲人性、讲人情、讲人权,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把职工的生命和健康放到首要位置,真正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言人,职工才能对你产生信任感,产生感情依附意识,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才有可靠的基础。
四要认识到安全文化本身就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在安全生产领域,国家相关研究课题表明,生产安全对社会经济的综合贡献率大约是2.4%。由于不同行业生产作业危险性不同,其安全生产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危险性不同的行业实现生产安全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高危险行业约为7%,一般危险行业约为2.5%,低危险行业约为1.5%。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指出,合理的安全投入产生有效的价值,其投入产出比是1:6;我国有关课题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条件下,我国安全生产投入产出比是1:5.83。
美国杜邦公司百年来持之以恒的安全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在工业界,杜邦与安全是同义词,1812年,以制造火药起家的杜邦就明确规定,进入工作区的马匹不能钉铁掌,马蹄用棉布包裹着,以免铁钉碰到火药引起明火。任何一道工序没有经过杜邦公司家庭试验以前,其他员工不得进行操作。1911年,杜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安全委员会,1990年,杜邦设立了“安全、健康和环境杰出保护奖”。杜邦公司的任何一个会议,无论是对内部员工还是与政府首脑会谈,会议主持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开会前,我先向诸位介绍安全出口”。可以说,杜邦一直推动着安全理念、技术、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孜孜以求地追求着安全第一目标的实现。杜邦的安全记录优于美国其他企业的10倍。良好的安全文化理念、意识、技能和素质,使杜邦公司获得极大的成功,安全意识和素质成了员工潜移默化的习惯和行为。而安全就是效益,假如杜邦的安全记录仅达到美国工业安全的平均指数,那么杜邦每年就要损失十亿美元。从杜邦公司的实践我们可以真切地感悟到,什么是安全的最高境界,安全与文化的结合能产生多大的能量。
(三)建设安全文化必须落实在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上
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安全理念的渗透,安全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指望通过安全文化建设,立即解决所有的安全隐患,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一是要建立安全文化战略指导机制
长期以来,煤矿生产环境的艰险性、工作地缘的偏僻性、员工构成的复杂性,导致了煤矿管理的粗放性和简单化,成为影响和制约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决定了煤矿安全文化不仅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主要是要解决长远的问题;不仅仅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更主要是要解决全局的问题;不仅仅要解决表面的问题,更主要是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煤矿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煤矿和职工共同的安全愿景,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措施,确保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二是要完善安全文化教育机制
职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的提高光靠制度管理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安全文化是对安全教育的提升,而安全教育则是安全文化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增强教育的计划性,制定安全教育各个阶段的计划、任务和目标,明确具体的措施,认真抓好落实;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分系统、按工种、有重点地进行教育,要针对职工文化、思想、个性、需求等不同的特点,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要增强教育的超前性,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性、长期性、复杂性,对危险时段、危险区域、危险人群进行超前教育,把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增强教育的趣味性,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教育的艺术和技巧,采用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职工的参与度。
三是要完善安全文化落实机制
执行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执行力才能使企业创造实质的价值。企业管理最大的黑洞是没有执行力,制度“跑冒滴漏”严重,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没执行。安全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执行力的建设。严格讲,职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但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职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长此以往,职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因此,必须把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问,处处有人抓,通过健全系统的措施保障体系、责任落实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和奖罚激励体系,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把安全文化建设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要建立安全文化评价机制
对煤矿安全文化状况进行评价考核,是安全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构建:
——组织的承诺,就是煤矿的决策层对安全问题所表明的态度。只有决策层作出郑重的安全承诺,才会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去支持安全工作和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管理者参与程度,是指管理者参与煤矿内部关键性安全活动的程度。他们在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环节脱节了,决策层与操作层就失去了联系的桥梁,安全文化就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
——职工授权,它意味着操作层在安全决策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可以发起并实施对安全的改进活动。职工并不只是被管理者,同样也是管理者,每个职工确信并十分明确自己在改进安全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奖惩系统,是指煤矿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和奖惩系统,以促进安全行为,抑制或改正不安全行为。这个奖惩系统必须被正式文件化,并为全体职工所理解和接受;
——报告系统,是指煤矿内部所建立的、能够有效地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加以识别并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决策层报告的系统。一个良好的报告系统还体现在,对安全问题可以自愿地、不受约束地向上级报告。与报告系统相配套,必须有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告诉职工,他们建议或关注已经得到了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文化的量化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有待于煤矿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
建设煤矿安全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特别是经济成份的多样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劳动用工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对安全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需要煤炭企业不断地分析、研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安全文化。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宣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新班子大会上,提出了安全生产“五要素”:一是安全文化,二是安全法规,三是安全责任,四是安全科技,五是安全投入,其中安全文化被称作扭转安全生产严峻形势和被动局面的重要措施,这再一次表明,建设安全文化意义重大,安全文化建设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煤炭企业管理》;
2、《煤炭经济研究》;
3、王裕桂著《中国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4、原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著《2005年国有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评价》;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统计司著《2005年国有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选煤厂基本情况》、《煤炭工业统计提要》、《2005年煤炭工业统计年报》;
6、原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研究中心著《关于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调查》;
7、《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问》李大军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
8、《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魏杰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7月;
9、《走向柔性管理》冯周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10、《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李建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11、《企业文化通论》刘志迎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12、《企业文化宣言》主编李德伟、刘为礼,编著李柏松,蓝天出版社,2005年12月;
13、《企业文化宣言》主编李德伟、刘为礼,编著李柏松,蓝天出版社,2005年12月;
14、《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周施恩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5、《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牛克洪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3月;
16、《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理论与实务》王吉鹏、李明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12月;
17、《再创业—企业再创业的理论与策略》芮明杰等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1月;
18、《企业文化概论》朱诚全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9、《铸造企业之魂—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王瑞祥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
20、《集团文化--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曾良才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6月;
21、《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汇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编,2006年8月。
上一篇:实现安全生产,安全文化是先导
下一篇:和谐理念促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