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安全文化发展演变历史的简单回眸,探讨了适用于城市安全减灾的安全文化教育的模式及方法,尤其从文化建设层面上研究了应用安全文化建设方法的特点。作为最现实的应用,本文还就2008年北京“安全奥运”的系统化建设提出了“安全奥运文化”普及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 城市安全;安全文化;安全奥;奥林匹克遗产
2007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6周年,2007年8月8日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即将拔地而起时,当人们为奥运会的即将到来呼之欲出时,作为一名奥运建设的城建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提出问题:北京奥运会的备战,短板在何处?笔者作为29届北京奥组委安保专家,以自己的视点畅言,面对仅仅一年有余的奥运会筹备,我们在为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新面貌而喜悦之余,也必须极大地关注并把握住城市安全的总体状况,必须从城市客观存在的事故灾害风险的高度会看待城市备灾的种种努力,尤其要从整个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体系建设上去考察并评估城市公众及中外宾客的安全文化自护能力的素质。正基于此,本文在重点研究城市公众安全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集中探讨“安全奥运文化”的公众教育培养模式,希望能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遗产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 城市安全与安全文化的由来
城市的历史就是一疗防御灾害的历史,城市安全减灾随城市化进程而愈发明显,全球对城市减灾的重视也伴随着联合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的进程而日趋完善。地震、海啸、飓风、水患、火灾等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地侵袭着我们的城市,此外由于非传统安全事件的出现,使城市灾难在时间上、类型上越来越处于难以把握的境地。仅进入21世纪初期就有2001年“9•11”世贸中心坍塌恐怖案,给人们心灵上抹上阴影;2003年全球的“非典”肆虐,不仅经济损失巨大,也带来长久的影响;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南部,几乎将整个城市毁灭,其经验教训是抢险救灾应急程序崩溃,新奥尔良市为城市减灾积累了经验……其含义在于越来越多的灾例告诫人类,面对灾害城市政府的决策力不可回避。因为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演变方向、最终结果都与管理者的理念、行为、知识、眼界、能力等息息相关,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全部预测或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但绝对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及时得当的处理来减少突发事件向恶性危机转化的可能性。之所以某些城市管理者能建构起有针对性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框架,形成自己应对危机的“金科玉律”,从而根据甄别到的不同性质与类型的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行动,有效通过信息沟通,“抚外”且“安内”,积极调动媒体管理的作用,都与城市管理者的应急决策与常态下的防灾准备分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灾难在有形损失重建的同时,也极大地恢复着公众的心理损失。对此综合减灾的战略,联合国全球减灾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称其为“预防文化”建设,它恰好与国际劳工组织所倡导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旨相一致。
安全文化的由来要从核电站的事故说起:1979年3月美国发生三厘岛核电厂事故、1986年4月前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无论何种原因,事故都暴露出在核电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控制上的弱点。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86年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1988年在其“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基本管理原则,渗透到核电厂的一切活动中,这种贯彻始终的安全思想是安全文化的关键要素。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的《安全文化》正式出版,并对“安全文化”下了如下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称。它建立了一个超载一切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重视。”在此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事故灾害发展的实际,1994年12月出版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一书,它是中国关于安全文化研究的第一本专著,1995年4月在国家劳动部等单位支持下召开了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发布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全文刊于1995年5月16日《科技日报》);1996年7月正值唐山地震20周年纪念前夕,由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组织学术研讨会,并再次发表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建议书(全书刊于1996年7月《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如今,安全文化不仅深入于安全生产领域,也正在服务于社区、校园,服务于安全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认为,城市安全文化教育的逐步开展将拓展思路成为控制城市公共安全局面的重要方法。
2. 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建设安全文化思想的提出,使人类在实现安全生存和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行动中,又增添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还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
2.1在人类社会的安全策略、思路、规划、对策、办法具体行为过程中,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指导其意义在于:
2.1.1 从安全原理的角度,在“人因”(人的因素)问题的认识上,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预防事故所采取的“人因工程”,在其内涵的深刻性上有新的突破。如过去我们认为人的安全素质仅仅是意识、知识和技能,而安全文化理论揭示出人的安全素质还包括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即安全文化对人因安全素质内涵的认识具有深刻性的意义。
2.1.2 要建设安全文化,特别是要解决人的基本人文素质的问题,必须要对全社会和全民的参与提出要求。因为人的深层的、基本的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全民的安全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就使得对于实施安全对策,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目标,必须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动和参与,因此,在人类安全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方面,有了新的扩展。即表现出: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扩展;从产业、工厂、企业向社会、学校、消防、交通民航等领域扩展;从工人、在职人员向社会公众、居民、学生等对象扩展。
2.1.3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的内涵,既包含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层和软科学的领域,同时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安全环境等物化条件和物态领域。因此,在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方面,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因为不仅安全教育、安全宣传是安全文化,安全科学、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技术也是安全文化的内涵。
2.1.4 在应用安全文化理论指导的安全减灾策略方面,还特别有如下意义:1)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对策,它对于预防事故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2)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全体市民的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因而具有保障安全减灾的基础性意义;3)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与环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4)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一个预防事故的重要保障,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持之以恒,急功近利、半途而废是不可取的。
建设城市安全文化的目的是提升社会和全民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人类的安全生存水平及保障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在人的安全素质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最根本和基础的,而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安全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安全观念文化是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根本和前提,很多传统的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观念。政府管理者和各级领导在现代社会应建立的安全观念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认识观;安全表征人类生存质量的效益观;安全具有综合效益的价值观;设置合理安全性的风险观;人与环境协调的系统观;本质安全化与预防为主的科学观;遵章(法)守纪的法制观;珍惜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等。
2.2 安全文化的建设范畴
安全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的对象、领域、范围是广泛的。也就是说,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全社会的,是“大安全”的意思。因此,它要求我们要从更大范围来认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范畴可从如下三个角度划分:
2.2.1 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以及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点;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最适安全性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等。
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工业化的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安全管理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专门的地位来探讨。管理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订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学的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态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2.2.2 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如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一个企业决策者应该建立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也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的培训来建立。
2.2.3 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
从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来讲,就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即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就只有差异性及典型性。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涉及的领域体系为分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例如,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有针对行业内部(民航、铁路内部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也有公共领域(候机楼、道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从整体上认识清楚安全文化的范畴,对建设安全文化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3 杜邦公司值得借鉴的安全文化建设示例
杜邦公司对安全控制很有信心。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安全文化。应该说,杜邦200年历史,前100年的安全记录是不好的。1802年成立时以生产黑色炸药为主,发生了许多事故,最大的事故发生在1818年,当时杜邦100多名员工有40多名在事故中死亡或受到伤害。企业面临破产。杜邦公司在沉沦中崛起后得出一个结论:安全是公司的核心利益,安全管理是公司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权。在后100年形成了完整的安全体系,安全取得丰硕成果,并获得社会的认同。所有的成绩与杜邦建立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杜邦安全文化的本质就是通过行为人的行为体现对人的尊重,就是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文化主导行为,行为主导态度,态度决定结果,结果反映文明。杜邦的安全文化,就是要让员工在科学文明的安全文化主导下,创造安全的环境,通过安全理念的渗透,来改变员工的行为,使之成为自学的规范的行动。杜邦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为主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这是杜邦从高层到基层的共同理念。工作场所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安全,决定伤害事故是否发生的是处于工作场所中员工的行为。管理者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它只能提供一个使员工安全工作的环境。企业要提供一个安全工作场所即一个没有可识别到的危害的工作场所是不可能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人的行为而不是工作场所的特点决定了伤害的发生。正因为所有的事故都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对物的行为所发生的。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安全理念加以控制,抓事故预防就是抓人的管理,抓员工的意识(包括管理者的意识)、抓员工的参与,杜绝各种各样的不安全行为(包括管理者和违章指挥)。
管理优先是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负责。“员工安全”是杜邦的核心价值观。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其公司的安全管理承诺是:致力于使工人在工作和非工作期间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与健康;致力于使客户安全地销售和使用我们的产品。为了取得最佳的安全效果,各级领导一级对一级负责,在遵守安全原则的基础上,尽一切努力达到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成为公司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做到层层对各自的安全管理范围负责,每个层面都有人管理,每个员工都要对其自身的安全和周围工友的安全负责,每个决策者、管理者乃至小组长对手下员工的安全都负有直接的责任。
行为控制不能容忍任何偏离安全制度和规范的行为。杜邦的任何一员都必须坚持杜邦公司的安全规范,遵守安全制度。如果不这样去做,将受到严厉的纪律处罚,甚至解雇。这是对各级管理者和工人的共同要求。工作外安全行为管理和安全细节管理,是杜邦独特的安全文化。“把工人在非工作期间的安全与健康作为我们关心的范畴”,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仍然要做到安全第一。杜邦认为工伤也是工作之余的伤害,不仅损害员工及其家庭利益,也严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铅笔不得笔尖朝上插放,以防伤人;不要大声喧哗,以防引起别人紧张;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否则医药费不予报销;骑车时不得听‘随声听’;打开的抽屉必须及时关闭,以防人员碰撞;上下楼梯,请用扶手。”这些规定,看似繁琐,实际上折射出管理层对员工生命权和健康权的关注。
安全价值安全生产将提高企业界的竞争地位。在杜邦公司所坚信的10大信条里,确信“安全运作产生经营效益”,安全会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社会地位。杜邦很会算安全效益账,他们把资金投入到安全上,从长远考虑成本没有增加,因为预先把事故损失带来的赔偿投入到安全上,既挽救了生命,又给公司带来良好的声誉,消费者对公司更有信心,反而带来效益的大幅增长。
杜邦公司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从初级到高级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本能阶段。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的重视仅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保护的反应,安全承诺仅仅是口头上的,安全完全依靠人的本能。这个阶段事故率很高。第二阶段,严格监督段。企业已经建立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统和规章制度,各级管理层知道自己的安全责任,并作出安全承诺。但没有重视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员工处于从属和被动的状态,害怕被纪律处分而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制度没有自觉性,依靠严格的监督管理。此阶段,安全业绩会有提高,但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三阶段,独立自主管理阶段。企业已经具备很好的安全管理系统,员工已经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员工把安全作为自己行为的一个部分,视为自身生存的需要和价值的实现,员工人人都注重自身的安全,集合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目标。第四阶段,互助团队管理阶段。员工不但自己注意安全,还帮助别人遵守安全规则,帮助别人提高安全业绩,实现经验分享,进入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启示有两点:
第一,安全文化建设应从最高层领导开始。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企业中人的行为总是受到最高层领导的支配,安全文化建设应从最高层领导开始,层层传递,直到最基层。因此,领导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是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关键。要将“事故猛于虎、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植根于各级领导的头脑中,使各级领导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设计者和执行者。由于安全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领导不可能全面顾及,因此,安全减灾责任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制度。安全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人们的意识中固化、在企业的制度中深化、在员工的行为中强化。
第二,安全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执行力文化。企业执行力文化,是保障企业有效执行的员工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财富》杂志认为:“70%企业的失败的原因不是缺乏好的战略,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执行力文化反映企业的品质,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成败。安全生产最大的黑洞是没有执行力。安全文化培育执行力,就是培育安全生产的权威。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讲到大工业生产的权威问题时提出: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在现代化工业链生产过程中,必须服从企业的纪律、规章和制度,不能自治,这是工业化大生产对每一员工的要求。将执行力融入企业文化中,就是要培育一大批执行型的各级管理者,培养全员的执行理念。安全的执行力文化必须从严抓起,要做到严密实施,严厉检查,严肃奖惩,严格落实,离开了“严”字,再好的机制也是一纸空文。要加大违章的处罚力度,使其不敢违章,不敢违规,安全管理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要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面孔来抓安全生产,做到规范管理、标准作业、遵章守纪、奖惩分别,防止执行力层层递减,形成“教育使其不为,制度使其不能,奖励使其不怠,严惩使其不敢”的安全文化氛围。
3. 普及“安全奥运文化”教育是对国际奥林匹克的安全与文化的贡献
为公众普及奥运项目知识,落实志愿者培训、全方位展开迎奥运的宣传活动都是正确的,但从完整的“安全奥运”建设着眼,尤其是全体公众、志愿者及其未来参与者的安全文化自护与互救的素质与能力上看尚有不少差距。调研发现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尚未受到普遍关注:一是公众聚集场所空间大,易发生立体化大面积火灾,就是有些大跨度的体育场馆的钢结构屋架,在火灾条件下其耐火性能也会降低,在火场温度达到450~500℃时,其承载能力便大大减弱,塌落一般会在火烧后20分钟后发生;二是人员密度大,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历史上有一系列国内外公共场所发生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其中拥护踩踏的死伤事故不可避免;三是可燃物品和材料数量多、密度大,起火后火势扩大蔓延迅速,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2000年12月25日,洛阳市东都商厦火灾,造成309人因窒息中毒死亡的惨剧;四是公众聚集场所引发火灾因素多,易发生火灾事故,其中电气设备引发火灾已成一大隐患,险情同时来自电气设计欠安全、用电不慎等原因;五是大型设施的地下空间的火灾特点,不仅有内部格局复杂,出入通道少,导向标识不易被发现外,还有因空间有限,火灾烟雾浓;火灾“轰燃”出现早,随之出现高温现象;由于事故中地下空间全依赖于人工照明,使人员疏散、逃生极为困难;六是公众聚集场所的小火灾,如果应急准备(预案)不到位,后果将极为惨重。事实上发现,由于防灾意识及能力差,毫无自主应付早期火灾的能力,往往轻易使十几分钟的有利扑救时机丧失了,此外缺少消防水源、供水器材,某些系统在应急时却不起作用等,都是造成火势肆无忌惮地扩展的前提,而缺乏自救逃生的门路或逃生意识、或持侥幸心理等都是造成灾害扩大化的根源。通过对北京公众安全文化素质调查及北京大学生安全文化教育的现状调查,进一步可以发现如果用高水平、有特色的北京奥林匹克精神去要求公众安全文化的能力我们尚有许多工作是“空白”,这里不仅涉及对北京奥运“安全态”的期待,更从客观上对建设“安全奥运”提出安全文化建设上的新问题。如在奥运会安全期待上有一系列调查内容,其一是如何营造一个“居家安全”的奥运会环境;其二是对政府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措施和公众应对能力的信心的把握,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必要教育的迫切程度;其三是对中外宾客会经常出入的餐馆、酒店、文娱场所的安全性评价等。来自北京某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是,虽总体上对2008年奥运会北京人文安全可信度较高,但认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中应强化“人文奥运”安全建设的内容,即能否从形式上、从表现上不动用那么多军警,而依靠从现在开始的安全文化教育使全市上下、全国上下乃至外国来宾共同投身于“安全奥运”的文化建设氛围之中。为此必须抓四方面的建设:
第一,安全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内容。
无论从目标定位还是目标内容上都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国际化要求,它是从根本上实现与“人文奥运”理念对接的极好方式。从历史上看,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奥运会能为世界留下哪些特有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举办城市必须思考的事,其中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国际安全形势,做强做实“安全奥运”工作并使之经验传承是“北京2008奥运会”的需要,更是奉献给世界奥林匹克的精神财富。这里涉及如下问题:
•奥运会必须要求举办国树立安全形象;
•奥运会是一个城市“成人礼”的标志,也在于社会群体行为的互动;
•奥运会的“人文奥运”不仅在体育文化上推动东西文化交流,也必须在安全文化上有所创新;
•奥运会的志愿者是先锋,但他们的安全文化能力教育是第一位的;
第二,公众奥运安全文化教育要始于观众群体研究。
一般地按观众观看体育竞赛的动机来分,至少有六类情况应关注并不同对待:①娱乐型观众;②求知型观众;③认同型观众;④审美型观众;⑤宣泄型观众;⑥破坏型观众。无论是哪一种观众都要从社会心理上强化研究,充分把握住现场观众的心理及影响趋势。如奥运会的赛场上的“危机事件”,不仅仅来自事故或灾难,也有人为诱发的原因如运动员场上暴力行为易激发观众不满,裁判员的不当判罚,特别是“黑哨”更会导致场面失控,因此借助安全文化教育的机会,从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加以研究,提出有价值、针对性强的应急预案及策略等。其中要建立新的奥运安全观,200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曾成功地举行了“联邦运动会”(Commonwealty Game),维多利亚州政府,在防止恐怖袭击事件上所做出的种种举措。其中一个不断向公众贯穿的信息就是“Every price of information is useful”(每条情报都将有所帮助)。即为公众提供的任何信息将帮助警方了解事件的每一个信息。恐怖分子专搞突然袭击,因此没有确定的袭击目标名单。但是国内外很多经验向我们提供了某些需警惕的迹象,这些例子包括:
对办公楼、能源设施和重要场地的异常监视、录像和拍照。
车辆长久地停在重要大楼附近或繁忙的公共场所中。
包裹或袋子一起在公共场所,例如购物中心、建筑物或火车站。
令人可疑的大量购买化肥、化学品或炸药。
异常使用房屋,例如在白天或黑夜的奇怪时间使用车库。
第三,用“奥运安全文化”研究增强上外宾客危机应对技能的策略。
公众在世界级盛会及赛事上应对不测的能力是公众素质的重要表现。概括的讲,我建议的奥运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通常意义下的市民避险知识的应知应会,它至少要解决并开展如下活动:
(1)开展市民奥运安全文化理念为中心的安全文化教育;
(2)在培养公众应对危机的心态中,全面调节恐灾心理、压力承受心理、快速反应能力、果断决策能力等;
(3)强化以社区、校园为单位的奥运安全文化教育的组织模式;
(4)建立健全北京市民奥运安全文化教育的培育及处理机制;
(5)研究并建立政府与公众合作的主题多元化的安全奥运演练计划;
(6)在公众中广泛开展“安全奥运文化”的应急与常态为一身的教育模式。
第四,“奥运安全文化”中要增加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
应急恢复阶段是应急心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重大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及紧迫性,会使人出现心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不清,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如美国“9•11”事件后政府对公众实施了心理干预,政府应急网上可方便下载与应急救援相关的多种宣传册;我国2004年“包头空难”后也对遇难者家属及打捞官兵介入了心理干预;但事实证明,对于奥运会这类国际赛事及盛会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干预,首要的条件是建立起国家心理预警与应急支撑体系,追求国家及城市的危机状态下的心理满意度。具体讲要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危机心理干预措施即要把握危机发生的严重程度、建立对危机的了解程度、信息的透明程度、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等因素。(1)对于抢险救援人员,心理干预的基本内容是,帮助他们能从全局出发去审视面临的局势,由于他们的工作恢复决定了会最大程度地耳闻目睹各类最悲惨的场景,因此他们的心理干预教育中不仅有痛苦教育更要有耐力与勇敢教育,奥运志愿者应成为基中的成分;(2)对社会公众,重要的心理干预,要使危机示范压力和群体信息压力最大化,不造成社会的盲动和骚乱,不导致天灾之外的人质事件的发生,因此平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危机演练是十分必要的,要告诫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宾客如何最充分地保障自身的安全;(3)对于奥运会建设及运营的各级管理者,由于一旦出现事故及灾难,事件受灾者的生理、心理、经济损失以及相关的法律关系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城市社会,所以充分考虑不同场馆、不同场所的受众群体的心理要素的应急预案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最后建议:必须由有关方面如北京减灾协会牵头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及第29届奥组委编制旨在服务于志愿者及北京市民的《公众奥运安全文化普及手册》(知识读本),在此基础上形成服务于管理与执行层的《安全奥运建设工作手册》(专业读本)。同时开展有目标、有计划的“奥运安全文化”养成教育,努力为国际奥林匹克汲取经验,最大限度地丰富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宝库。
参考文献
1 金磊等主编.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0月
2 金磊编著.城市灾害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年12月
3 金磊等编著.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4 金磊编著.安全奥运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5 金磊编著.城市安全之道——防灾知识十六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
下一篇:如何营造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