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如何搞好企业安全文化

2010-01-2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搞好安全文化建设,应注重围绕“人”这一管理中心营造六种环境,即:管理环境、舆论环境、物态环境、心态健康环境、行为内控环境、人力资源环境。这六种环境的建设,也都是为实现安全文化根植到每一名职工的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服务的。

  一、管理环境

  “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主题确定后,企业的任何管理工作都要为这一主题服务。企业的各项制度的制定都应充分体现为安全生产服务,体现安全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包括与安全管理有直接联系的管理制度,也包括劳资、财务等方面制度,因为企业的任何管理制度都是和“人”有关的,都会对安全管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能有任何一方面的偏废,否则就会“拆东墙、补西墙”。

  二、舆论环境

  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理念为广大职工认同并变为自觉行动,就需要有强有力的宣传舆论环境做保证。安全文化建设既要开展一些轰轰烈烈的宣传教育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氛围,更要注重开展能真正打动职工心灵、引起心理共鸣的深层次活动,如重温事故案例、现身说法、用发生在职工身边的事来教育职工等活动,更容易收到实效。通过人人讲、个个想、说身边的人、写身边的事,开展安全评估、安全征文、安全演讲、危险点排查、事故原因分析、生命价值研讨等形式,使广大职工认清“安全源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认识到发生事故对己、对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不利的道理,不断由浅入深形成安全文化理念。这样可以拾起老同志淡忘的记忆,让新职工了解不曾了解的历史,反思过去,牢记教训,警钟长鸣。

  三、物态环境

  安全管理的物态环境既包括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体系,也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等。

  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管理层次、达到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营造一个全员主动参与的安全氛围,培育一个监督制约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安全生产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动安全工作稳步发展。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全工作要落到实处,必须有一整套保证措施,否则安全工作势必缺乏动力和后劲。安全情况的多变、技术与环境的复杂性等因素,也决定了要使安全管理真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就必须在保证和监督两大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首先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良好的安全机制,把经济效益和单位、职工的利益结合起来,在安全上形成责、权、利的共同体,达到长效管理。其次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管理”,坚持奖励、处罚和教育相结合,加强安全监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安全人员和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到现场、放到实际中去,减少形式主义,突出“严、细、实”的工作作风。

  同时,良好的厂容厂貌、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也是安全物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使人的心态变得平和安静,减少急躁、紧张情绪,对于遏制人的习惯性违章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像目前很难彻底改掉随地吐痰的习惯一样,如果一个人身处十分洁净的场所,他的积痼也将自然受到限制,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

  四、心态健康环境

  安全文化是沉淀于企业及职工心灵深处的安全意识形态,它是企业职工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开展工作,减少因被动接受管理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形成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健康心态环境。

  五、行为内控环境

  安全无小事,安全文化建设要从日常小事、工作细节抓起,培养职工自觉遵守《安规》的习惯。一是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遵章守纪结合起来,约束职工的言行,教育职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二是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安全作业检修结合起来,培植良好的工艺作风和行为习惯;三是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安全整改工作相结合,减少事故隐患,使安全管理向深层次发展。

  六、人力资源环境

  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做基础,从而对从事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培育一大批既懂安全专业知识、又懂安全文化建设的综合人才,并建立起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全面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建立起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供人力资源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