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文化建设要从娃娃抓起

2008-08-1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目前,我国的安全文化正处于萌动时期。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步好转和根本好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形势,必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应当放到青少年身上,也就是要从娃娃抓起。为什么要从娃娃抓起:首先,娃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约占人口总数的46%左右,并且是未来世界的主宰;其次,娃娃是可塑性的最佳期,求知欲和吸收能力最强;再次,娃娃的认知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并将影响其终身。怎样从娃娃抓起:一是安全文化要进校园,进课堂;二是安全文化要进社区,进家庭;三是安全文化要进报刊,进荧屏;四是安全文化要进政策,进法律。

  主题词:安全文化娃娃认知可塑

  目前,我国的安全文化正处于萌动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文化的嬗变呈多极的趋势,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化,什么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大众文化、现代文化、主导文化、民族文化、国防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宗教文化、企业文化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相比较而言,在这些文化当中安全文化不能不说还是一条软肋。尽管建立了一些法规制度,多层次的开展安全培训,编辑出版了一批安全书籍和音像制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后,适时提出了以抓好“三件大事”为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并逐步实施,同时加强安全技术、安全文化的国际交流,每年都有声有色地组织开展“安全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工作的开展。但安全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前全国的安全文化状况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安全文化的大气候、大氛围尚未形成,特别是安全文化理论储备不足,安全文化的创新能力不强。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形势,促进全国安全形势的稳步好转和根本好转,今后应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

  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认为着眼点、着力点应放到青少年和幼儿身上,换言之——安全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一、为什么要从娃娃抓起

  1.娃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其一,娃娃在全球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字,2000年底全世界24岁以下人口30.33亿,占总人口62亿的48.8%(见表1)。中国由于20世纪后期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24岁以下人口仍占三分之一强(见表2),其他发达国家都占45%以上(见表3)。其二,娃娃是世界的未来,是人类的未来。今天的娃娃,若干年后就是社会的主人或社会的主宰。

表1 1970~2000年世界0~20岁人口单位:百万人

年龄组

197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04

59

1014

1519

2024

523

495

403

365

300

539

526

501

452

393

580

521

523

497

446

629

563

517

519

494

674

613

559

517

514

696

660

611

556

510

024

2086

2411

2567

2722

2877

3033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载国家教委《教育参考资料》第17、18期。

表2 我国24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

年龄组

1953

1964

1982

1993

04

59

1014

1519

2024

1573

1106

948

912

816

1442

1355

1243

895

732

944

1103

1313

1238

740

617

755

737

648

905

53.55

56.67

53.38

36.62

  资料来源:①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1983年版;②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年版。

表3 若干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所占比重(1997)

   

%

   

%

 

利比亚

阿尔吉利亚

多米尼加

 

伊拉克

叙利亚

49

49

48

48

53

48

49

 

洪都拉斯

 

墨西哥

民主也门

肯尼亚

 

48

47

47

46

48

46

45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情报资料社:《1997年世界人口资料表》。

  2.娃娃时期最具可塑性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的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界最权威的理论。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期分为若干个阶段:0~2岁为感觉动作期,2~7岁为前运思期,7~11岁为具体运思期,11岁以上为形式运思期,每一个时期在认知上都有不同特点。他用组织、适应、平衡、同化、调适等术语,来说明儿童心智成长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阐明儿童是认知发展的最佳期。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儿童的心智成长,既不像遗传论者所说的一切皆来自遗传的决定,也不像经验论者所说的一切得自后来环境的塑造,而是确认先天遗传赋予他生存的条件(如各种生理器官),以内发的与主动的反应向环境中各种事物去探索、思维、了解,从而获得认知。皮亚杰强调的是儿童自幼即具备内发与主动的求知倾向,从而肯定了教育的功能。应当接受的教育,错过了一定的年龄,不可能重新再来一次。儿童既然生而具备自动求知的倾向,在这个可塑的最佳时期教他们必要的知识,不仅符合儿童的要求,而且在施教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娃娃的认知将影响终身

  俗话讲:“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话很有道理。人们都知道,一旦把饭做夹生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一开始造成误导,同样是一件难以挽回的事。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要改变一个坏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难得多。因此教育孩子贵在开始。我记得美国一个叫保罗•麦亚的动物学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全的被一条细绳拴在小木桩上。一个小木桩何以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因为它们自小无力时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弹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力气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的就习惯于被拴在桩子上,久而久之,小象长成大象,但只要身边有桩,他总是不敢妄动。这就是从小形成的习惯定势。人也一样,小时候的认知是终身难以改变的。因此,在娃娃时期,适时的教育、灌输给他(她)们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等理念,对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怎样从娃娃抓起

  1.安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大学、中学、小学以至幼儿园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有人称之为“苗圃”,也有人喻之为“熔炉”或“摇篮”。安全文化在这里培育,理所应当,天经地义。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从管理体制、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课程设置都有很大变化。就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而言,除过去已有的课程外又增加了政治课、德育课,中学生还增加了性知识等等。但却没有安全知识课、安全健康课、安全文化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无论是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角度看,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角度看,安全文化都应纳入教育机关的议事日程,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安全文化进校园,进书本,进课堂。中小学的安全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生了解一些自我保护和日常安全的知识,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意识和理念上,放在培养学生规范生活、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上,让高尚的品德、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伴随娃娃们的一生。

  2.安全文化进社区,进家庭

  社区和家庭是娃娃出生后早期的生活环境。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Iers.vygotsky,1896~1934)特别强调环境对儿童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并揭示了“由外化而逐渐内化,由外铄而逐渐转为内发”的过程。尤其是家庭,一个人来到世上,命运早就注定你归属一个特定的家庭,这便是他最早的生活环境。当孩子逐渐长大,走向幼儿园、学校和社会以后,家庭仍然是最贴近、最密切,因而影响最深、最重要的环境。因为学校、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性,而孩子在学校和社会学习什么,抵制什么,接纳什么,拒绝什么,很大程度是以其家庭最初给予的是非标准、喜好厌恶为出发点的。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的,天真纯朴的,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塑造成什么人。正像大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国外有人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获奖者在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并非个个都是天才、神童,半数天资平平,有的还是顽童,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毫无例外的有一个异常优越的家庭教育环境,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是一代精英或是道德高尚、具有远见卓识的佼佼者。家庭不仅对下一代有影响,形成家风以后对后几代都有影响。据报载,在美国有一个叫爱德华的家族,现在已传到第八代,老爱德华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家风高尚。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另一个叫朱克的家族与之相比大相径庭。老朱克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亦已传了八代,其子孙中30多人是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5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人是杀人犯,没有一个有出息的。当然这两个例子有些绝对,但这不是血统论。这个事实说明,家庭、家风以及家族成员的禀性、品格、作风,代代相传,子子孙孙,潜移默化,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当然,孩子能否成才,责任未必全在父母,但家庭和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说,安全文化建设要进社区,进家庭,在社区和家庭营造起浓浓的安全文化氛围。这样,若干年以后,社会上的人才能普遍具有较高的安全文化素质。

  3.安全文化进报刊,进荧屏

  这里所说的“报刊”、“荧屏”泛指书刊、报纸、杂志、电影、电视、戏剧、网络和音像制品等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这些媒体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知识的海洋,如同巧匠神斧一样对娃娃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因为它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事情,很难用数字表达清楚。但有一件事情我们大家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就是2003年春季那场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4月上旬以前,全国人民对SARS及其疫情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言及。当新闻媒体和舆论全面启动以后,到5月上旬,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就迅速形成“众志成城抗非典”的感人局面,“非典”之事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仅是红头文件和会议桌上的“头餐”,也成了平民百姓街头巷尾、饭后茶余必谈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文艺舞台繁花似锦,这勿容置疑。但宣传安全文化的作品和节目却屈指可数,即使零星有一点也显得苍白无力。我国现在“出书热”正在升温,每年出版各类图书几万种,但属于安全文化方面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如凤毛麟角。我国包括中央和地方每年要拍摄和从国外购买电影拷贝几百部,拍摄各类电视片几千部,其中绝大部分是警匪片、战争片、言情片,什么三角恋爱、四角恋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等。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高扬文老部长主政煤炭部期间,曾组织拍摄两部反映煤矿安全方面的电视剧,至今20多年的时间,安全文化方面的作品在荧屏上很少出现。我这里绝不是说现在出版的书籍、演出的剧目、播放的影片社会不需要,而是说今后在新闻媒体和文艺舞台上应当给安全文化一席之地,或随着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去抢占一席之地。否则,放弃或忽视这块举足轻重的阵地,安全文化建设很难发展起来。

  4.安全文化进政策,进法律

  讲安全文化进政策,进法律,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或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其实不然。首先,安全确实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安全文化建设从娃娃抓起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安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的各类事故频频发生,安全状况很不乐观。据统计,1999~2001年,我国因事故死亡36万多人(见表4),远远超过二战期间(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的死亡人数,也远远超过“9•11”恐怖事件和两次海湾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发达国家事故死亡人数也很惊人,尽管工矿企业死亡人数很少,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猛增。据世界劳工组织提供的数字,日本2001年道路交通死亡8747人,美国2001年道路交通死亡4.27万人。1999年全世界因职业危害死亡的人数约110万人,超过交通、战争、暴力和艾兹病死亡人数的总和。这么多的人死于非命,说是“文明的悲哀、科学的不幸”也不为过。

表4 1999~2001年我国各行业事故死亡情况单位:人

   

1991

2000

2001

工矿企业

   

公路交通

水上交通

铁路运输(内外)

   

压力容器和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