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观点是通过加强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形成安全文化建设一体化格局,解决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地面、井下两张皮的割裂问题。从班组长队伍建设、职工岗位行为规范养成、落实全员培训三个方面阐释煤矿安全文化建设重心应放在班组安全建设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安全文化 班组安全建设班组长 岗位行为 培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说明社会的一切发展活动要紧紧围绕人、依靠人这一核心来进行。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深刻揭示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怎样发展的发展理念。谁都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连人的生命权都无法保证,那么发展的意义何在?再辉煌的发展业绩、发展成果又有什么意义?
煤炭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一切生产活动均在地层深处进行,时时受水、火、煤尘、瓦斯、顶板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加之现场作业环境的区域性、局限性和不透明性的限制,稍有疏忽就可能诱发不安全事故,给家庭带来痛苦,对企业造成损失,对社会造成影响。如何筑牢煤矿安全生产的堤坝,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和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安全文化,用文化塑造人、培育人、引领人、感召人,达到以文治企的目的,形成和谐的矿区环境,安康的的矿区氛围,向上的矿区精神。
从近些年来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看,安全文化建设多停留在地面表层,无非是搞一些安全理念牌板群,在职工学习室、候车室等地集中悬挂或张贴,搞一些氛围营造,即所谓的安全文化建设,在现场操作的层面上没有深入的拓展和有力的夯实。基于此情况,笔者认为搞安全文化,其根本意义在于提高员工的现场操作水平,提高员工对隐患的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员工业务保安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只注重地面安全氛围的营造,而不向纵深拓展,就会出现地面、井下两张皮的文化脱节现象,就会把安全文化建设和岗位实际操作割裂开来,形不成完整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应从班组抓起,健全每一个细胞,才能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因为班组是煤矿企业生产组织的最基层生产行政单元,抓住了班组,就抓住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根,只有把根激活,安全这棵大树才能四季常青。只有抓实抓好抓牢班组安全建设,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能见实效,才能真正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才能达到文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最高境界。
一、建立健全班组长任用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班组长任用机制。
2009年5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召开煤矿班组建设座谈会,并启动“万名班组长安全培训工程”,这足以说明国家对煤矿班组长队伍建设给予的高度重视。煤矿班组长是安全管理最前沿的指挥员,其人品、行为、操作水平、组织能力、管理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调配、劳动组织等方面与本班员工都要面对面具体反映出来,班组长的优劣决定着本班组的安全、工程质量、经济效益、关系和谐和团队精神的高低,选好配强班组长是煤矿班组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班组安全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从煤矿以往班组长的产生形式来看,大多是根据区队领导的日常观察了解或意愿来决定班组长的任用,没有制度约束,随意性较大,行政化倾向较浓,难免带有个人好恶、裙带或功利关系的弊端。如果区队领导慧眼识珠,选用业务好、安全意识强、头脑清晰、品行端正的人担任了班组长,自然是煤矿工作之幸,更是本班组员工之幸;假如选偏了,用错了班组长,那么一个多则几十人,少则数人的班组,就可能埋下潜在隐患。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长任用机制,有效避免班组长任用的随意性、任意性和盲目性。
煤矿班组长的任用应采取竞聘上岗制度。竞聘的形式可采用领导推荐、职工举荐、个人自荐的方式推选出班组长候选人,然后以差额直选的方式由本班组职工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任职条件要符合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必须是具有3年及以上现场操作实践经验的员工;二是技术精,业务专,善于总结,勤于钻研,乐于学习的优秀员工;三是为人正派,能公平待人,公正处事,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强的员工;四是责任心强,安全观念牢固,行为果断的员工;五是有情感,有涵养,能包容,善管理的员工;六是在职工中有威信,职工信赖的员工;七是能严于律己,模范遵章守纪的员工。班组长的聘用每年进行一次,形成优中选优的激励机制。煤矿班组长一经选举产生,不得随意撤换,亵渎民意。班组长管理由区队直接管理,企业人力资源部监督管理。
煤矿选拔班组长如选将,选好将,才能带好兵。班组长是现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班组自始至终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选好配强班组长意义深远。班组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筑牢安全生产的堤坝,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二、以职工岗位行为规范为切入,大力推进安全文化进岗位。
众所周知,行为决定后果。一个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就可以导致一个不安全的结果。井下现场面对的是直观的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只有精力集中,规范操作,按章作业,才能确保安全。要保证现场操作规范,必须从职工的岗位行为规范抓起。各岗位工种都有自己的岗位规范操作标准,除组织职工定期脱产培训外,日常岗位培训也决不能有丝毫放松。在班前要组织岗位理论学习,在班中要进行岗位实践操作,在班后要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在班前学,在班中练,让每一名员工熟悉自己的岗位操作如写自己的名字一样熟练,就达到了职工岗位行为规范的目的。
井下各作业地点环境没有雷同之处,人的行为时刻要随环境而改变。时下有不少煤矿企业推行准军事化训练管理、“手指口述”确认操作,都是对职工进行岗位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形式。有人认为,煤矿又不是军营,在井下又踢不成正步,搞这一套形式有什么用。针对部分人的浅陋之见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来转化,同时,也会随着实践出真知的结论而随之改变。要瞄准既定目标,心无旁骛地通过准军事化训练、“手指口述”确认、岗位技能培训等形式,强化员工的岗位行为规范,使长期的规范性操作养成习惯,习惯惯性决定行为定势,定势形成煤矿安全的特色文化,最终形成地面、井下一体化的安全文化建设格局。通过开展职工岗位行为规范教育,让职工养成自律、自觉、自我约束的安全行为习惯,达到岗位操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杜绝乱操作、瞎操作、盲目操作的行为习惯,让井下作业的员工人人都成为本质安全人。
岗位行为规范的养成,犹如一个人的修养养成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教育、强化、监督和制约制度机制来实现,只有实现人、机、环境的有机统一,才能夯实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
三、强化职工岗位技能操作培训,建设适应现代化煤矿管理要求的高素质队伍。
调查发现,当前煤矿企业一线职工的从业主体是农民工,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较低,与煤矿企业不断更新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很不匹配,并形成强烈反差。如何让煤矿企业一线这一从业主体适应现代煤矿管理的新要求,途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安全操作培训等来完成由一个农民到一个新型煤矿产业工人的升级,适应煤矿现代管理的新要求。
培训要有的放矢,针对从业主体的现状,分门别类,因人施教,避免鱼龙混杂统配统训走过程式的培训。培训前应对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技能水平等进行摸底建档,然后按工种、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接受能力等不同人群实施不同方式的培训。编制符合层次实际,易学易懂的培训大纲,培训要有课时要求、有作业安排,理论、实际操作考试成绩要进行公示,严把培训关口,做到合格一个放行一个,培训考试不及格者决不放行,严把准入关。例如,对新工人的岗前培训,对“三违”人员的帮教培训,对特殊工种的岗位技能培训,对班组长理论技能培训以及班组全员的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培训等,建立一套细化、有序、规范的配训工作流程机制。
建立全员、全方位密集型培训网络。现今煤矿企业职工的脱产培训多采用三级站、四级站计划制培训(即:年度培训多少工种,多少人次),多数企业虽有培训计划,但多完不成计划培训任务。一是安全技术培训让路于生产,从岗位上抽不出人来进行脱产培训;二是培训经费安排不足。只能那个工种急缺操作证,安排那个工种培训,使职工培训时时处在应急救火的状态之下,无法实现全员、全方位的年度轮训安排。甚至有的企业为应付上级检查弄虚作假,通过不正当方式对未经培训的职工颁发岗位操作证、上岗证等,这些行为、做法是对职工生命安全的极端不负责任。建议上级监管部门加强对培训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让煤矿企业真正把全员培训工作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确保煤矿生产主体中每一个“细胞”的健康。
班组安全建设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根基所在,也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只有选好将、选精兵、练精兵,才能杜绝“三违”,百战不殆。
上一篇:安全教育文化的培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