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思路

2009-07-0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战略性的、长期工程。把煤矿安全工作提高到煤矿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推进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煤矿安全水平的需要。结合系统安全控制原理、三类危险源理论,运用现代安全科学的观点以及系统理论,本文阐述了煤矿安全文化的内涵,分析了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克服第三类危险源、强化安全理念的主要手段,应突出“以人为本”,依靠“软”对策致力于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频发,这对于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本质上实现煤矿的安全、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煤矿安全文化  内涵  必要性  发展思路

  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科技和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此不相应的是煤矿伤亡事故仍不断地发生。在所有导致我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因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97.67%[1]。人因(这里的人包括个体人和组织人)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在事故致因方面公认的首要、关键性因素[2]。仅仅依靠优化设计、改进工艺、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等常规方法,很难达到消灭人因事故的目的。煤矿安全的最终实现,必须从文化氛围和文化熏陶的角度展开对人们安全观念的更新和改造,以弥补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不足,煤矿安全文化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纵深防御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事实上,早在1994年,我国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就提出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安全专家李毅中提出安全生产五要素中,安全文化就位列五要素之首,被称为安全生产的核心和灵魂[3]。煤矿安全文化是预防煤矿事故的一种强有力的“软”对策,有利于提升安全管理的效果和执行力,大力推进安全文化研究与实践已是加强煤矿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

  1 安全文化内涵

  “文化”一词有多种理解。《辞海》(1979年版)对文化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安全文化的定义一种是广义定义,另一种是狭义定义。广义定义是: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4]。狭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安全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习俗等安全精神财富,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5]。

  从广义安全文化的定义理解,安全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精神(观念)层、行为层、制度层、物质(器物)层。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得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属于安全文化范畴的观点。笔者认为,广义安全文化定义,很容易使人在微观上产生对安全文化模糊的、无法把握其本质的理解,进而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中无所适从,从而不利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因此,笔者认为,狭义的安全文化更容易被人认可、接受和宣扬,有利于促进安全文化事业的发展,符合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

  2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特指技术密集、设备复杂、人员众多、组织庞大的系统。显然,煤矿属于典型的复杂社会技术系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家James Reason认为现代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发展具有以下4种特征[6]:①系统越来越自动化;②系统越来越复杂和危险;③系统越来越不透明;④系统越来越多的防御设施和技术。根据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控制原理,对于煤矿系统而言,当技术的可靠性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系统中作为操作者的人的可靠性便凸显出来。因此,对煤矿复杂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的实现需要融合技术手段、组织管理手段和文化手段为一体的综合安全控制方法。

  煤炭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我国煤炭行业的高危性和煤矿事故原因的复杂性。我国煤炭行业近几年的安全生产形势是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在诱发煤矿事故的三类危险源中,第一类——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和第二类——物的故障、物理性环境因素、个体人失误已经广泛地被公众所认同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控制,而第三类——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组织文化、组织程序、规则、制度等)却容易遭到忽视。培育发展安全文化是改善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的有效举措,实质上,煤矿第三类危险源的存在很大程度是由安全文化的缺失或缺陷所导致的。在事故预防手段中,安全文化往往是有形的、物质性安全资源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7]。可见,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事故纵深防御体系中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赞同这样的总结:“一两年不出事靠幸运;二三年不出事靠管理;长期安全发展不出事靠文化”。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代表着企业形象。纵观国内外,凡属成功的企业,无一不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毋庸置疑,对煤炭高危行业企业而言,安全文化建设必然成了企业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杜邦公司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例证。当前,在本质安全化已成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之时,必然离不开煤矿安全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和辐射等功能,培育和发展煤矿安全文化势必成为国家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

  3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煤矿安全文化作为一项系统的、战略性的、长期工程,涉及到人、安全法制政策、企业管理、安全投入等多方面内容,面临着许多社会性、历史性问题。

  3.1安全文化建设浮于形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企业都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甚至形成“文化热”。但是,就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在各种大会小会上讲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但现实的情形是仍有不少企业只搞形式不搞具体。另外,有些较好企业的表层安全文化和中层安全文化建设比较到位,但没有内化为全体员工的习惯和行为准则,企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还一定程度地停留纸上或口头上,没有完全变成职工头脑里的观念,也就是说深层的企业安全文化相对薄弱。

  3.2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偏重理论,缺乏整体规划。

  相关学者对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许多论著内容相近,有的论述仅限于表面,理性的多,可操作性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多是煤矿一线工作者,研究基本上是经验式的,不太注重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其次,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大多煤矿企业没有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推行安全文化建设过于简单,甚至等同于一般的安全教育。部分转制矿和大多数乡镇煤矿根本就没有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甚至个别矿井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还是个盲点。

  3.3安全理念较淡薄。

  理念是指导员工实现共同愿景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精髓,目的是让所有执行制度的人都能接受它,最终形成一种人人自觉遵守的安全观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煤矿职工的安全理念较为淡薄,基本上处于从属和被动“要我安全”的状态,遵守规章制度大多是因害怕被处罚,安全第一和安全自律的意识还比较模糊。普遍持有的理念还不足以让人们自觉地去接受和弘扬煤矿安全文化,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安全理念的深入人心。

  3.4未形成有效的评估测量体系。

  由于文化的“软”特点,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评估和测量。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任务,它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包括安全文化评价指标集的建立、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结果的测量等。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虽然有学者建立了煤矿安全文化初步的综合评价模型[2],提出了一些对煤矿安全文化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定量方法,但是其可行性与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相比国外,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测量安全文化的模型和指标体系。

  3.5偏离人本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讲到底就是“人本文化”,它渗透在人们一切生产生活当中的,并以有形或无形的渠道,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传递给每一名成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而当前有不少煤矿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一些地方小煤矿,甚至就没有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识,即使有也不过多体现在制度、管理、说教和口号等形式上,没有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本质,彰显出广大煤矿职工的价值与作用。任何偏离人本文化本质的安全文化建设都是奢谈。

  4 煤矿安全文化发展思路

  煤矿安全文化的发展不仅要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固化于制,而且要贯穿于人类安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的全体人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要使煤矿安全文化真正从理论上、实践上成为主导广大煤矿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一种观念和价值观,并落实到煤矿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中,还任重道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4.1强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的理念。

  在煤矿这一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因为人在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特点,存在较大的可塑性和行为的不确定性,使之成为最活跃、最脆弱、最关键又最难控制的因素,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务必要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培育发展煤矿安全文化应做到“以人为本”,彰显人的生命与健康价值,倡导将“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贯穿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从意识和观念层次去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方式,塑造煤矿“本质安全人”。

  时刻坚持并强化“安全第一”的理念,是由我国煤炭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国家《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明确将安全文化建设列为九项重点工程之一。其中《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特别提到“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及“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推动煤矿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8]。安全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安全第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煤矿安全工作中,领导应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员工应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4.2强化执行力。

  执行力是煤矿安全管理的落实能力、保障能力、有效实现安全目标的能力,是安全文化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和辐射等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所在。《财富》杂志认为:“70%企业的失败的原因不是缺乏好的战略,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有效的执行力是安全价值观念得以践行、规章制度得以落实的保障。强化执行力可从健全激励机制、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能力和工作意愿等方面做起。

  4.3进行安全文化、氛围测量,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进行安全文化、氛围测量,是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绩效的评估,可以使企业了解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薄弱环节,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现状,明确安全文化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安全文化、氛围测量关键是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方法主要有四种:要素层测量、目的层测量、表现层测量和综合层测量。选择测量方法时,尽量应用计算机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体现出科学、合理、高效的特点。

  4.4建立监督-激励-自我约束机制。

  在安全文化建设发展没有达到最高阶段之前,必须建立一套安全文化发展的监督-激励-自我约束机制。监督是为了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分为内外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相互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政府和社会对煤矿企业的监督。激励是为了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更快发展,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或者是两者的结合。约束是为了规范安全文化建设的行为模式,由于煤矿企业生产和组织的复杂性,以及职工在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特点,需要对第三类危险源的产生者——人,建立起完善而有效的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9]。

  4.5实施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战略。

  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实施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战略是培育和发展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的基础。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办学、校企联合办学、高薪引进人才、企业内部选拔培训等方式开展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战略有助于提高煤矿企业安全技术人才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率,带动煤矿职工整体安全素质的提升,促进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设。

  4.6制定煤矿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发展规划。

  文化的培育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煤矿本质安全化建设必须做好整体规划,通过制定发展总目标、阶段性目标、持续改进方案和发展模式等规划,使企业每一位员工明确各自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权责,齐心协力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总之,煤矿推行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中,应克服安全文化建设“天然论、自发论”,力避“符号论”——把安全文化当识别标志,力避“包装论”——把安全文化当宣传工具,力避“精神论”——把安全文化当纯粹理念,力避“政工论”——把安全文化当思想政治工作。应真正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健康,把安全文化建设当作煤矿实现安全发展的利器,优化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安全执行力,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方面的交流和信任,形成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煤矿持续稳定的安全生产。

  5 结语

  古人荀悦有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安全文化是兼顾“防”、“救”、“戒”,突出于“防”。防止煤矿事故发生,建立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离不开煤矿安全文化。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对策,对于预防煤矿事故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人因事故、克服第三类危险源的重要手段,要以强化安全理念、提高煤矿全员的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管理的关系,实现人、物、系统、制度的和谐运行。

  煤矿安全文化是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以全新的理念构筑的一面煤矿安全生产的“防火墙”,是对传统管理纵深防御原则的扩充,也是煤矿安全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0]。安全文化之“软”,实质上在于其“攻心至上”的策略;安全文化之终极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实质上为企业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是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提高员工行为素质、建设现代化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理应承担起为构建和谐矿区乃至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任。近年来,安全文化理念在一些矿区正渐入人心,已形成一定的煤矿安全文化氛围。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要达到持续事故防治、安全生产的目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安全工作者必须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