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和向往,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近年来除不可预测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因不安全隐患引起的各类灾害也频频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此,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吸取教训,不仅仅在追究责任方面,更要在深层次上,在立足出现问题的“本”上查找原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认为,以创建安全文化体系为切入点和着眼点,并充分地、长效地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
安全文化主要是将安全上升为一种理念,不再是简单的法规、责任等,它重在习惯的养成,宣传、理论和公共道德的形成。安全文化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因此,就安全文化层面而言,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安全的主体是自然人、全部的自然人,而不仅是消防队、公安厅(局)、安监厅(局)等;安全的主要推动力量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更要靠社会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在生产生活中,就狭义的安全抓安全,定会有不安全的事故发生;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环境即为大安全;安全同其它工作一样,也需要计划和规划;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潜意识避险保安,关键是善于把个体的这种潜意识转化为公共安全意识;我们所讲的环境友好,就是安全文化,安全需要在文化上开发;与其让有安全法规意识的官员去管缺乏安全文化的庶民,不如让有安全文化的大众去监督执行安全法规的官员;安全投入是以维护长效利益和无价生命为回报,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过去因循守旧的安全观念,树立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理念,把安全上升到安全文化的层面和高度,树立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并纳入先进文化范畴,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促进其发展和提升。
二、探索安全文化体系的创建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来支撑。安全文化体系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形象层等。因此,要逐步构建一个由党委和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和组成单位、各基层组织参与的联系紧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作协调的安全文化创建体系。
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原则,把保护人的安全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要提出有全面性、群众性、普遍性、长期性、科技性的安全文化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措施。安全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四个层面的内容。即: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
三、发挥安全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
安全文化建设是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和专家等方方面面共同面对的任务,不是某个领导、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大事。因此,宣传、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公安、消防、安监、保险、环保、气象、地震、通信、新闻媒体以及街道、社区等方方面面,要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立足“提高素质、预防为主、加强防范、塑造安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安全文化融于各方面的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因此,建议目前要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树立防患于未然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谋划上多研究安全问题。要建立健全一套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社会、科学的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应急工作常设机构,提高快速反应、指挥、协同应对的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问责制,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肃责任追究。
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各类院校直至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作用,有计划地将安全文化知识纳入课堂、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有效利用教育阵地,从儿童抓起,规范地传授应知应会的各种安全知识,全面实施“安全教育”工程,使每个人从小就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品行。
科委、科协、信息等部门应积极、广泛宣传安全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将安全思想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范畴,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要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宣讲、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多方面地做好宣传,鼓励大家都注意抓不安全隐患,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全方位促进良好的安全环境的形成。
总之,越是经济发展时期,越要注重安全。通过创建安全文化,以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最深刻地启发人、教育人、影响人、造就人、关爱人。“安全”,不全面抓就“安”不了,作到用“全安”保“安全”。让我们齐心协力,全面加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全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证。
上一篇:安全生产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内涵
下一篇:安全文化是企业平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