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文化在本安建设运行中的作用

2009-08-2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本质安全这一概念最初源于煤矿电气、仪器设备的防爆构造设计,指设备采用特定构造设计后,能防止因过热、起弧或电火花而引起的火灾或爆炸。在《煤矿安全规程》中将具有上述特性的设备称为本质安全型设备。这是对本质安全狭义上的理解。后来将狭义本质安全的内涵加以扩大,就引申为广义的本质安全。即本质安全不仅指使用本质安全型设备,而更重要的是必须将人、作业环境的安全上升到本质安全的高度,从而形成了全新的本质安全理念。 

  安全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人类系统地研究安全文化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AG)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评审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并在其1991年的“75—IAG—4”评审报告中,首次对“安全文化”的概念给予了完整的定义,认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及时跟踪了国际安全文化的发展。1992年,《核安全文化》的中文版出版;1993年,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1995年,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要求:“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安全意识”,从此,我国开始将安全文化拓展到一般的安全生产和人民生活领域。国内已有徐德蜀、金磊、罗云、曹琦等学者对安全文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大致可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两大类。“广义说”将“安全”和“文化”两个概念都从广义上理解,强调安全不仅包括生产安全还应扩展到生活、娱乐等领域;文化也不仅包含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等人文方面,还应扩展到物态文化、环境文化等硬件方面。“狭义说”强调文化或安全内涵的某一层面,特别是精神层的东西。我们认为,对于服务于企业的安全文化应从广义上理解和建设。即从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生活等方面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等要素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我们所说的本质安全并不是指不发生事故、没有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绝对安全,而是指系统已具备相当高的安全可靠程度,其安全指标已达到了人们的期望值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可见本质安全蕴含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本质安全,形象地说即系统在本质上、根本上是安全的,而本质上的安全是通过各种安全现象表征出来的。推行本质安全理念,就是要把握现象与本质这一对哲学范畴,透过现象看本质,消除安全上的假象或错觉,即是消除安全上的隐患;本质安全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安全文化范畴,它不可能告诉人们对每个安全问题用何种具体方法和方式去处理和解决,只会告诉人们应根据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去实现安全;本质安全包含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搞好安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等内容又是具体而明确的。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性行为,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别人。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别人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安全文化事业的发展。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是对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补充,是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最终使人的自觉行为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该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基础之上,创造提高职工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并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这才能真正实现本质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