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伴随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深刻,外延也十分广泛。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完全接受的统一定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认识和分析安全文化对煤矿安全管理是否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否是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的“救心丸”。
先说“文化”。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狭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 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 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也就是目前国有大中型煤矿大力倡导推行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
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认为安全文化是否能够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救心丸”持有怀疑态度。
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解释安全投入到行得通,可以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为此,人们提出了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即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便应运而生,可以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文化这个东西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要想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标更本不可能,所以说安全文化绝不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救心丸”。它只是促进煤矿安全管理多种途径中的一种罢了。
中国的儒家文化形成了多少年?漫长的两千多年啊!现在作用在人的思想中有多少?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明确提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也就是说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就会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质的改变。不现实,盲目乐观。我想,也许只有这几个字才能表达此刻的心情。
现在我们有些人常玩一种高深的词汇。如“文化”一词。动辄用文化压人,什么“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管理文化”,甚至喝酒饮茶都有“酒文化”、“茶文化”等。似乎每每谈及文化就能提升言谈者的身价与素质。我无意刻薄安全文化,我觉得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安全文化建设的酒确实是好酒,但如何卖出去则制约于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自身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我们不要把安全文化当成搞好安全管理的一个活动来抓,来组织、来开展。
这里,我想说的是老虎假若卖了个猫价钱就不如不卖了,省得劳民伤财。
上一篇: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师培训的必要性
下一篇: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文化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