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从“11.9”事故看“安全文化”

2009-10-0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其实“安全文化”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了,我们的祖先早已知道,并且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1300多年前建的赵州桥历经数千年自然灾害的考验,仍然雄姿不减当年,指南针、地动仪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如今“安全文化”渗透各个领域,如电力生产的验电器、交通运输的安全气囊、医疗救护的氧气包等等,都是安全文化的具体体现,无处不散发出浓浓的安全文化气息。

  回顾我国电力工业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然而“11.9”触电事故像晴天霹雳一样,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不但葬送了一个年轻大学生的生命,也给我们带来深深地思考……。痛定思痛,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应该重新认识和审视“安全文化”的时候了。何谓“安全文化”?它有许多具体而丰富的内涵,但“安全”是这一文化的主题。

  我国于1993年4月,开始倡导和研究安全文化,通过学习,我对什么是“安全”、什么是“文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俗话说无危则安,无损则全。我的理解是没有危险和伤害,没有漏洞和破损的环境,使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生命得到保证,身体免于伤害,财产免于损失,安居乐业就是“安全”。其次是通过人为的培养、教育形成良好的意识和行为,并被普遍接受,这就是“文化”(在《易经》中文化就是指通过人伦教化使人们自觉行动)。两者合二为一就形成了“安全文化”。

  那么,“11.9”事故的根源在哪里,我们从“11.9”人身伤亡事故通报中归纳总结出:一是在用户侧进行工作时不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不能主动接受和规范执行工作票相关签发、监护、许可制度,工作随意。二是工作监护制度流于形式,在对用电客户工作中不执行工作票手续,工作地点不认真完成安全措施和不进行安全交底等。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些都是见怪不怪,觉得是老生常谈,但稍一松懈或疏忽就容易造成“违章、麻痹和不负责任”的人身伤害事故,这种违章、麻痹和不负责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我们有些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这也就是容易发生习惯性违章的根本原因,也是潜文化的象征。我们一些新员工身上出现的“习惯性违章行为”,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从一些老员工身上“学”来的,主要是图简便、省力,就象久走夜路必幢“鬼”一样,久而久之就会酿成事故。因此,小到一个班组,大到一个企业,如果积极健康向上的安全文化环境薄弱,老职工对安全不以为然,新职工就会习以为常。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是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一旦有工作便自觉按照程序化的惯性操作,时间久了自然成为了文化。

  如何才能根除这种陈规陋习呢?一是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电力行业标准、规章制度,提高考核制度的刚性,坚决杜绝习惯性违章,使习惯性违章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二是加强安全文化的环境建设,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倡导安全文化理念,弘扬正气、坚决打击弄虚作假等歪风邪气行为,积极营造遵章守纪为荣,违章违纪为耻的安全文化氛围,使遵章守纪成为每一人的安全生产价值观。三是培养员工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养成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从习惯性违章向习惯性遵章转变。

  总之,付出总是会有回报,只要辛勤耕耘总会有收获,你种下思想,就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只要我们牢固树立“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南网公司安全理念,“零事故”“零违章”的目标不再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和向往,而是美好愿景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