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安全生产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水平。本文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探寻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分析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形成机理,引导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正确取向,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良性互动、实现双赢的现实动因。
一、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经济考量
企业安全生产有其自身的经济特性和内在联系,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当我们将安全作为影响企业效益的变量来分析时,就不难看出安全行为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之大,安全效益潜藏于企业各类经济活动之中,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一)企业安全行为的正效益。正效益是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增值产出,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安全生产行为,一方面能够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职业风险防护。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员工劳动热情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发挥“物”的基本效用,保证企业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设备安全率并延长使用寿命,有效节约生产资料成本,促进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使生产效益得到稳定提高,为企业带来效益。而就企业短期内的某一具体单项的安全行为来说,很难直接判断其效益大小,甚至容易造成安全生产只见投入不见收益的假象,从而导致一些企业对安全生产、安全投入重视不够。因此,企业要从整体上提高效益水平,就必须正确认识到安全生产能够产生长远、潜在的正效益,从而将安全生产视为一种生产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安全生产行为获取实实在在的效益。
(二)企业安全行为的负效益。负效益是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减损产出,一般通过事故损失间接反映出来。因发生事故时的减损产出在数值上表现为负数。故称为安全负效益。这种负效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潜在性。企业没发生安全事故就不会显现出负效益,一旦发生事故负效益就暴露无遗。负效益的经济损失除事故发生时的抢险与处理费用、财产损耗费用、人员伤亡及赔偿费用、生产损失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可能导致资源破坏、品牌受损等其它难以估量的间接经济损失,国际上通常采用1:4来估算事故的直间接损失比例,即安全事故的总经济损失约为直接经济损失的5倍。
(三)安全投入产出的平衡点。企业安全投入对安全效益的影Ⅱ向很大,但由于安全效益不仅具有正负双重性,而且还具有长效性、潜在性、滞后性等特点,使得安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较为复杂,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定量通用的理论换算公式能够准确测算,但经过大量的实践统计和定性分析,表明安全投入产出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企业在安全生产投人之初,通常需一次性大额原始投入用以购置必备的安全设施。此后只需较少的后续投入进行基本维护,从而逐步释放出原始投入效益,推动边际安全产出递增。当后续少量的安全投入持续累积,边际产出持续递增到某一最大值后便开始递减,当边际产出效益递减到零值时,通常就是界定企业安全投入产出的平衡点,超过这个平衡点再追加安全投入,效益也难以再相应增加。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安全投入产出的平衡点也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资金普遍吃紧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安全投资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安全成本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动态关系,科学合理地界定本企业的安全投人产出平衡点,寻求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安全产出。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
安全事故形成机理是我们研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只有从经济学角度透析企业安全事故的表象,进一步认清和把握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和形成机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安全措施,提高企业安全行为的经济效益。
(一)安全的外部性导致市场调节失灵。根据安全经济学的分析研究,安全本质上属于企业一种特殊产出“产品”形态,安全的基本功能在于维护生产秩序、促进企业生产,使企业在获取安全增值产出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安全减损产出,因而安全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对企业而言,安全作为一种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需要,是由企业统一配置安全生产资源,集中组织安全生产活动,并通过所有员工的共同参与来实现的:对个人而言,在创造和实现安全的过程中,每个人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安全效用是不对等的,其不安全行为给整个企业甚至社会和其他人带来风险、危害和损失,也并非全部由其一个人承担。因此,安全的消费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而安全的成本与效益之间又是非对称、非匹配的,从而导致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手段对企业安全行为较难发挥作用,难以通过市场调控实现安全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事故的外溢性造成价值规律扭曲。事故的外溢性存在于安全的外部性之中,特指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后,事故责任者造成的损失外溢于其它社会经济组织或个人共同承担。企业任一主体导致的安全事故损失,既可能外溢于社会,给社会带来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也可能外溢于企业所有者,直接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成本增加和利润降低:还可能外溢于企业其他员工,给事故的受害者造成一定损失。事故的外溢性导致了损失性安全成本的扭曲,由于不能对事故损失和赔偿进行完整的会计核算,导致企业实际支付并在账面上反映的损失性成本过低。这种现象在我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中反映较为突出,~方面由于对煤矿事故造成的资源损失,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计量标准可供采用,在法律或惯例上也没有对资源损失进行明确的赔偿规定,导致资源损失价值难以完整计人事故损失并得到相应补偿;另一方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相对而言企业员工工资增长普遍较缓慢,以工资为赔偿依据的事故赔偿金明显偏低,企业员工的生命价值被低估,事故伤害的赔偿大大低于国外赔偿标准和理论研究标准,这种成本扭曲使得企业承担的事故成本大大低于实际的事故损失,从而降低了事故控制的成本压力,容易滋生出安全事故隐患。
(三)效益的潜在性削减安全投入动力。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企业安全投入与提高经济效益是正相关的,增加安全投人就能够提高安全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事故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这种企业安全效益具有很强的潜在性特点,从安全的正效益来看,企业安全投入前期数额较大,发挥效益的时间较长,当期投入难以当期获得全部回报:从安全负效益来看,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是企业可能面对的~种损失,企业投入安全成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减少可能发生的安全损失,并非从根本上完全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不确定关系,致使不少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在确定减少投入和可能增加损失之间进行选择时,企业为追求利润(特别是短期利润)最大化,难免会倾向于减少投入,以尽可能地压低短期投入提高当期效益,致使企业进行安全投入的经济动力不足,造成企业安全投入短缺,安全保证程度过低。
三、运用经济手段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运用经济手段就是将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纳入经济活动范畴,遵从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在规律,通过机制完善、制度安排,对抵企业安全行为的外部性影响,防止企业安全投入的短期化行为,使经济调节手段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大政策调控,促进安全外部性的内部化。外部性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致因因素,能否通过政策调控促进企业安全外部性内部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效果。基于安全外部性的特征,一方面要加大“补”的力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税收、奖励、经费补贴等政策扶持方式,激励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的主体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狠抓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通过政策杠杆刺激和撬动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尽可能促进安全外部性内部化:另一方面要加大“罚”的力度,提高对企业不安全行为的经济、法律和行政处罚标准,增加对事故受害者赔偿、工伤事故处理费、环境破坏费等事故赔偿金的比例,理顺被事故外溢性扭曲的企业损失性安全成本,以大处罚震慑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以高成本约束企业的不安全生产行为,让企业经营者根据成本效益理性回归安全生产,减轻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对企业安全生产调节失灵的问题,减少企业安全行为的随意性。
(二)强化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组织化水平。企业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活动的关键,制约和引导着企业的安全行为,控制着安全行为开展的规模、时空分布和方式,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因此,要把强化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着力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将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员工自身价值的统一作为企业共同的行为准则,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要在夯实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一切有效管理手段和方法,合理配置企业安全生产资源,推广安全生产技术应用,有力协调企业人员、设备、物料的时空布局,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在既定的安全保证条件、生产系统方案下,按照既有的规章制度开展安全活动,有效保障人的安全行为、物的安全状态和环境的安全因素,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三)保障安全投入,防止企业安全短期化行为。安全投入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决定着企业安全产出的效益水平,根据安全投入的基本定量规律,预防型的主动投入产出远高于整改型的被动投入产出,两者之间的产出比约为5:1。如果按照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则”测算,在设计时考虑1分的安全性,就能取得加工和制造时10分的安全性效果,达到运行或投产时1000分的安全性效果,这说明安全生产投人越早,所获得的安全效益也越高。当前,企业安全投入不足现象还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经营者对安全投入产出关系认识不清,忽视安全效益的长期性和潜在性特征,不愿主动进行安全生产投入,存在着明显的短期化倾向。因此,必须进一步引导企业经营主体正确认识安全行为的投入产出规律,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安全评估核算体系,形成务实高效的安全生产投入决策机制,引导企业构建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结构,既避免安全投入处于紧缺状态,又防止安全生产投入的盲目浪费,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投入产出效益,增强安全生产投入的主动性,确保安全投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需要。
上一篇: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
下一篇:安全文化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