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稳定、畅通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道路交通安全虽然老生常谈,但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安全是前提,也是道路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所在。古语说:“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任何道路交通隐患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交通安全不和谐的音符。交通隐患既包括各种违规行为和现象,也包含人们意识中的各种不安全思想,相比较而言,前者容易治理,后者较难消除。不论难易,隐患必须消除,否则,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就无法挽回。笔者认为,消除隐患,确保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交通安全更需要文化的支撑。
一、交通安全文化的概念
要对交通安全下定义,首先要引用文化和安全文化的概念。目前对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显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为了不同的应用目的,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是不同的。在安全生产和管理的领域,一般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涵义,这里文化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学历”、“文艺”、“文学”、“知识”的代名词,而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物质总和。由于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就会产生对安全文化的不同定义,归纳专家的论述,一般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类。狭义的安全文化强调文化或安全内涵的某一层面,例如人的素质、企业文化范畴等。安全文化是存在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广义的安全文化是把安全和文化都作广义解,是指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合。
综合上述观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可以概括为:交通文化是在长期的交通发展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二、交通安全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有力量的,同样,交通安全文化也是有力量的。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交通安全文化的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力量是无穷的。纵观一些交通事故案例,从中不难看出是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薄弱等诸多因素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而浓郁的交通安全氛围则是确保交通安全,增强“规避虎伤”能力的肥沃土壤。在交通管理中导入安全文化思想,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形式多样、极富人性化的安全文化活动,变强制灌输为潜移默化,化枯燥乏味为趣味横生,使交通安全文化深深扎根群众之中,用法律约束、道德规范、文化感染人们的言行举止,这样交通安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交通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我们。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交通安全文化的作用,要与时俱进,加大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力度。要围绕交通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之以恒地创新安全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借助文化的力量,增强交通安全防范意识,人人关心交通安全、处处想到交通安全、事事为了交通安全,用文化的力量来支撑交通安全。
三、管理者的文化是交通安全的前提
交通管理者是构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和决定因素,也是决定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否科学有效的主要因素。交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交通安全文化,这是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基础。培养和打造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交通管理队伍是当前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领导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用。交通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交通管理者应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交通管理者首先应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做为一名交通管理者要热爱本职工作,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要做到心知肚明。如基层大队的岗勤民警,首先要熟悉辖区的路况、企事业单位车辆及驾驶人的基本情况,多和驾驶员沟通交流,尽可能从对方获取最大的信息量。要以“民警进万家”和“五进”工作为契机,增进警民关系,拉近警民距离,使我们的民警都成为老百姓的知心朋友。
(二)交通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交通管理者应该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积累。可以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间接经验,也可以直接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积淀总结,注意收集和浏览相关安全管理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日常的积累和收集,具备一个较完整的库存资料,用时可以信手拈来。交通管理者还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除《道路交通安全法》外,还要熟悉《机动车强制保险条例》、《民法》、《保险法》、《刑法》等,养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的良好习惯。
(三)交通管理者应具备协调沟通能力。交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还包括具备协调、沟通的能力。 都说“沟通是门学问,语言是门艺术”,的确,善于沟通、会运用语言的人,常成为事业成功的典范,交通管理工作也离不开沟通和协调。管理者 经常要与自己的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所有道路参与者打交道,沟通、协调是避免不了的,讲究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尤为重要。
(四)交通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交通管理者在交通管理工作中,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人的素质高低不同、认识不同。被曲解、被辱骂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有良好的素养,能忍受他人的误解、侮辱甚至伤害,能有处事不惊、灵活机智的平和心态。具备敬业、公正、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道德,既要体现执法的严肃性,又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理念。
四、被管理者的文化是交通安全的保障
交通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是主要的,人的因素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被管理者的范畴很广,它包括所有的道路参与者。被管理者是道路交通的直接参与者,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被管理者的文化素养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保障。从近几年我市发生的交通事故中不难发现,肇事者的文化(是指“狭义”的安全文化)与交通肇事率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文化程度越高,肇事率越低。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驾驶员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帮助驾驶员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信念和习惯,可以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驾驶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驾驶工作,明确自己职业的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日常行车中,以交通法规为准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决不做违反交通法规、违反安全制度的事情,自觉维护交通秩序,增强自我管教和约束能力,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开带病车,发生矛盾主动礼让,出现意外尽量忍耐,坚持文明行车。
(二)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承受艰苦工作和精神折磨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不同,也会造成对待挫折态度的不同。驾驶员要能适应艰苦条件下的劳动,必须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做保障。当驾驶员疲劳过度 ,患有疾病时就容易出现血压不正常、心理紧张、甚至昏厥,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听力视力达不到驾驶要求,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判断,以致发生行车事故。所以驾驶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应对行车中各种异常情况。
(三)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驾车要求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操作准确,反常心理活动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驾驶员在行车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当发现自己情绪不稳定时,要进行自我调解和疏导,用各种方法缓解消极情感,尽量减少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反应能力、精神承受压力和自我控制调节的能力。养成坚定、顽强、沉着、果断、机智的品格,不为情绪左右,不为外界事物分散精力,能用正确敏捷的思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果断、安全有效的处理日瞬万变的交通情况。
(四)必须具备良好的驾驶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行为自动化的作用,如果良好的动作、行为成习惯,有些处世办事方式也可以成为习惯。反之,如果养成某种不良习惯后,就会以一种惰性心理阻碍接受正确的东西。所以,驾驶员要坚决杜绝摒弃一些不良嗜好,时刻把乘客和车辆的安全放在心中,不赌博、不酗酒、不吸烟,生活上要有规律,逐渐养成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培养严格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下一篇:打造企业安全文化的保障力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