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应用的思考

2010-01-1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在中国当今企业生产安全现状之下,国家在2008年底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并着手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今年六月的安全生产月大宣讲活动中,我也选择了这个题目对广汽集团、广船集团、广州发展集团等企业进行了题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专题辅导性宣讲。应大家的要求,现将宣讲内容整理发表如下,其中除资料性的文字之外,许多观点纯属个人看法,欢迎讨论和指正。

  一、关于安全文化的“安全”和“文化”

  1、“安全”的基本词义

  就词义的内涵而言,中文“安全”比英文“safe”要丰富得多:英文“safe”(安全)只是“danger”(危险)相对词,而中文的“安全”是一个复义词,其含义如下:

  安:安全、安逸、安稳、安心、安乐、安康、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即俗语中的“无危则安”。

  全:完满、完整、完全、齐备、无损、没伤害、没残缺。即俗语中的“无损则全”。

  上述比较说明:中文“安全”的第二层意思“无损则全”在英文中是没有的。这种词义上的差别本身也是中外文化差异上的反映,说明中国人比较注重“求全”,这种“求全”甚至已经是潜意识层面的文化基因。比如,中国人的婚嫁讲究“父母双全”,中国人过年的除夕讲究“全家团圆”等等。

  

  2、安全生产中“安全”的概念内涵

  从安全科学或学术的角度而言,“安全”是指判明的危险性不超过允许的限度或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是使人不受伤害或危害的影响,没有危险或灾难的威胁,不受财产损失的威胁的状态。

  

  3、“文化”的词义和内涵

  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还泛指一般的知识的总和或社会的文治和教化。

  最适合在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中使用的“文化”的含义是“潜意识中的行为规范”(习惯)。

  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由一个组织的各层次、各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所长期保持的,对职工安全和公众安全的价值及优先性的认识。它涉及到每个人对安全承担的责任,保持、加强和交流对安全关注的行动,主动从失误的教训中努力学习、调整和修正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并且从坚持这些有价值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奖励等方面的程度。”

  

  二、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1、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

  安全文化的命题是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泄漏事故提出来的。安全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领域的专家提出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安全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包括航空、道路、铁路、海上等)、建筑、化工、采矿等危险性较大的行业,甚至在军事、医疗等领域都普遍引入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

  2、国外工业领域安全文化发展现状

  安全文化的系统化发展,起源于核电工业。由于核电工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该行业仍然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其取得的安全文化成果也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并于1991年发表名为《安全文化》的报告(即INSAG-4)。在INSAG-4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首次被进行了定义,并且这一定义被世界许多国家的许多行业所接受,得到广泛的认同。

  此后几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分析了全世界安全文化快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在1994年(1996年进行了修订)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ASCOT指南》(Assessment of Safety Culture in Organizations Team Guidelines)。该指南明确提出:在对安全文化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所有对安全文化产生影响的组织机构的作用,因此除了核电运营组织自身以外,政府组织、研究和设计组织都应该被包括在考虑范围内。因此,《ASCOT指南》给出了若干有关安全文化的表征(Safety Culture Indicator),即:

  1)、政府组织

  ①政府的安全承诺

  ②法规的制定机构

  2)、运营组织

  (1)合作水平

  ①在合作水平上的安全政策

  ②在合作水平上的安全实践

  (2)工厂水平

  a、强调安全

  b、职责的确定

  c、经理人员的遴选

  d、工厂管理与规章制度的关系

  e、安全绩效的审查

  f、培训

  g、工作岗位的实践

  h、管理人员现场监督

  i、工作强度

  j、管理者的态度

  k、每个员工的态度

  3)、研究机构

  对安全分析的研究

  4)、设计部门

  ①安全方面的设计规划

  ②设计的评审过程

  为了使组织机构可以对上述的安全文化表征进行自我评估,在《ASCOT指南》中列出了一些问题,各组织机构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照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从而确定安全文化的状况。该指南还提供了详细的信息和时间进度表用于组织机构制定ASCOT评审的计划。

  3、安全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表了安全系列报告中的第11号(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11):《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指出企业发展和强化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对复杂的安全文化发展过程的简化。实际上,安全文化发展三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一个组织在发展安全文化的过程中,也许并不表现出这三个阶段所描述的特征,而是以其他方式发展。

  安全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技术安全阶段)。安全上的进步通常是通过工厂的安全防护技术来实现的,这些防护技术遵循在《用于核电厂的基本安全原则》(INSAG-12,1999)中所提出的一些原则,以及使用基本的系统和过程来控制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改进安全工作的动力一般来自于满足法规要求的需要,而改进得以实现是由于使用了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专业人员的结果。职工们倾向于认为安全只是管理者的职责,与己无关,是由其他人强加于他们头上的。

  安全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体系化安全阶段)。组织应该建立了用清晰的语言描述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目标,并且建立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程序。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INSAG的第13号报告——《核电厂运营安全的管理》(INSAG—13,1999)。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会注意到,系统化、文件化的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规定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工作被计划得很好并且优先考虑安全。然而,在许多企业中,这一阶段的安全对于员工个人来说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其原因是员工没有参与安全事务的商讨和决策,并且被安全专职人员监视和监督。虽然在这一发展阶段上,能够产生要求工作于安全环境之中的意识,但是并不是在员工个人和班组水平上的对安全的自觉承诺和认识。

  实现安全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自律化安全阶段)。达到这个阶段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安全的远见和价值观被要求充分共享;组织中绝大部分员工始终如一地、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强化安全的事务当中;安全是组织内的“血脉”,不安全的作业条件和行为被所有人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并且被公开反对。这种“自律”的安全文化可以创造出“安全自我学习”的组织。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还认为,一个组织在向安全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努力时,不能幻想跨越前两个阶段而直接进入第三阶段,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需要有基于服从的文化的规章制度和高质量的工程技术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