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道路客运业的不断兴旺发达,交通事故的损失和伤害程度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和车辆技术大更新在加重,高速道路上的群死群伤时有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安全处理和管理应运而生。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随着道路客运的发展需求在不断的改进,安全工作由原来的随车乘警、途中设卡检查、事故后处理分析到现在的GPS全程动态监控管理,从管理程序、技术手段上发生着质的变化。道路客运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也应运而生,并不断深化、发展。
一、道路客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道路客运企业安全文化是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需要。面对我国新时期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它告诉我们:安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基,是改善民生的基石。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它是建立在安全发展基础上的发展。
其次,构建道路客运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提出了 “层次需求”理论学说,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这说明人在生存需求实现后,接下来的就是安全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更加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劳动用工、事故处理等方面维权意识在提高,这也说明员工的文明和安全需求在觉醒,因此,应从系统角度提升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自我保护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频发。
道路客运主要从事旅客和行包物品的运输企业,属较高风险行业。随着市场经营的日趋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车辆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私有车辆明显增多,社会车辆数急剧增加。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逐渐形成,一方面缩短了行驶里程,另一方面,道路通行条件的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车辆技术的不断更新,车辆的行驶速度由原来的40-50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100公里/小时左右。运输安全隐患危险源多,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后果是无法估算的,它可以扩散影响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威胁着人们、企业、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外驱型管理,它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而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自驱型管理,通过教育与宣传、管理与督察、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安全文化能弥补传统安全管理的不足,因此,安全文化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再次,安全文化建设是道路客运企业自身安全发展的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实际,通过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存在与安全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环节: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在价值、理念和行为等方面均有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表现:
1、讲求形式忽视细节,管理缺乏后劲。“安全重于泰山、安全一票否决、安全第一”等口号随时都可以听到,标语到处可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管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当生产与安全发生冲突时,仍有人把安全抛掷脑后,以“生产就会有风险”的观点进行生产指挥,出了事故紧张一阵子;搞安全活动时热闹一阵子;说教多于调研,调研不深入基层,仅限于表象,不愿意下真功夫抓好细节管理。讲形式不注重细节的管理结果必然导致管理缺乏后劲,安全管理者容易出现管理疲劳症状。
2、注重处罚忽视整改,管理措施不力。由于道路客运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导致道路客运经营形式的多样性,公车公营、承包、租赁、挂靠经营等多种形式同时存在,在安全管理各类检查中或者事故发生之后,往往是注重经济处罚,以罚代管现象普遍存在。而忽视经营业主或者驾驶员的违纪违法违章的行为造成的事故现象科学分析,其整改缺乏力度,因而也就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持续跟踪管理措施,由此会形成新的安全隐患。
3、只看结果忽视过程,硬件投入不到位。道路客运安全是与各个工作环节的安全管理衔接密不可分的,人(驾驶员、乘务员、维修员、站场服务员等等)、机(车辆、维修设备等)、料(服务的对象-乘客、货物等)、法(驾驶员操作技巧、应急处理能力、服务员服务技巧等)、环(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所有道路环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其安全管理体系庞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考核时只简单看数据指标,关注经济指标考核,对安全管理的好坏不看工作过程如何,往往流露出讲运气好坏,甚至靠烧香拜神保平安的心理,一些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应急装备投入不足。
4、只看制度忽视落实,管理链接不完整。制度的建设根据法律法规文件结合道路客运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它来源于生产实际,又作用于日常的安全管理。然而在我们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制度的建设情况如何,而对制度的落实方面欠缺力度,尤其是在落实制度过程中的统筹兼顾方面做得不够,管理链接不完整。如:“车头、人头”的管理涉及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上存在彼此衔接的不协调的地方,导致管理失控。
5、只看证件忽视教育,应急能力不扎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形成,员工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但社会化的培训取证仅仅解决了一般性安全常识掌握,如果不结合道路客运企业经营高危环境特点和变化,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安全技术教育,员工的技能和个人保护能力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如道路客运从事的是人的位移,由于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对驾驶员驾驶技术具有特殊要求,必须具备一定年限的驾年及综合素质的考核,其驾驶技术要高于普通的车辆驾驶。如果不作高标准要求,凡具备A照的驾驶员均能从事客运驾驶,那么在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处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灵活性,导致事故后果的加重,更谈不上应对紧急状态下的安全应急处置了。
由此可见,道路客运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作安全保障。
二、道路客运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
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为安全。它是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资产损失。安全文化是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现象,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判断标准(制度和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科技)、安全行为方式(法制观与责任意识)等。 因此,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应该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四个方面进行。
1.构建安全文化理念体系,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
明确理念,深入人心是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核心。道路客运是一个“以人和物的安全位移”为产品的服务型运输企业,具有点多面广、经营分散、独立作业性强、人员集散频繁等特点,其安全生产不仅仅局限工作者本人安全,而是直接关注所有乘车人们(群众)生命安危和财产的损失,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文化理念。这一理念最贴近客运企业的生产实际,最贴近员工的切身利益,它时刻提醒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做到“三不”,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安全发展。“安全文化理念”是我们对安全管理过程的观点、看法和信念,是用来指导我们企业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将“以人文本、安全发展”理念贯输并根植于全体员工,固化于心,寓于各项工作之中,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自觉行动。
2.构建安全文化制度体系,把安全文化渗透管理全过程。
安全制度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理念文化的物化体现。它是企业为了安全生产及其经营活动,长期执行较为完善的保障人和物安全而形成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以及遵章守纪的自律安全的厂规、厂纪等,也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等。
作为道路客运企业,依据其生产经营的特点,安全工作渗透在旅客或行李运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车站不发超员班、车辆不能“带病”运行、驾驶员不能疲劳与超速驾驶、乘客不能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生产经营的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体系;各司其职合力监管的安全监管体系;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安全预防体系;与时俱进的宣传教育技能培训体系;以人为本保障安全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为了确保以上的体系建立与完善,我们要依法依规与企业实际,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与标准化监管体系,建立与之配套的持续改进跟踪流程,按照标准化要求,开展标准化达标活动;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不能让制度行同虚设。
3.构建安全文化行为体系,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
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依据全员安全管理的模式,安全行为体系应该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安全行为建设。企业决策层要制定安全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强有力的安全文化的约束机制。管理层要按照决策层制定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准则,进行管理和监督,形成了管理层的安全文化;操作层自觉遵章守纪,安全自律的行为和规范,形成班组员工的安全文化。
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安全理念固化于心,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对安全认识有“要我安全”提高到“我要安全”的意识程度。
二是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符合安全生产要求。规章制度的建立对于每个企业来讲,已经基本完成,但在完善跟进方面存在问题。经验告诉我们,规范人的行为途径必须是: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前提、以规范的操作流程为基础、以科学的监管流程作保证、以持续改进与奖惩制度为手段。实践证明,在安全管理过程无论以上那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管理链接不完整,规范人的行为缺乏力度而达不到应有的管理效果,员工自律安全的行为和规范很难实现。因此在规章制度的建立方面要考虑其持续和改进问题。我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4556”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即隐患治理做到了“四个到位”:组织到位、计划到位、措施到位、治理到位;安全始终抓好“五查五看”:查思想,看安全第一的意识是否真正到位;查预防,看安全预防、应急措施是否完备;查制度,看执行的管理制度是否严格有效;查隐患,看检查中发现问题是否坚决整改;查事故,看是否按四不放过原则处理;对重点班线车辆监控实行“五报告制”:发车前的报告;到达目的地后的报告;返程的报告;途中运行的报告;回站后的报告;日常工作坚决贯彻“六个百分之百”:司乘人员的安全学习;营运的安全车辆检查;车辆的二级维护率;车辆的冬防物质配备率;驾驶员的资质审查合格率;“三品”检查的到位率达到百分之百。通过“4556”安全管理法则的坚持,从管理者到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便可以自然形成。
三是通过各种安全培训考试,如:上岗前规章制度的培训、应急演练,工作后的员工继续再教育包括修改完善的法律法规文件和公司管理制度等,规范各类人员在操作中技能要达到安全要求,确保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
4.构建安全文化物质体系,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企业安全物质文化是指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安全物质和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兴起与发达,一方面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了科技手段,如道路客运的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监控管理,实现了安全管理历史性的突破,客运安全管理可以全程动态监管;另一方面也为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的更新安全硬件的投入,如智能化“三品”检查仪、智能化车辆安检台、车辆GPS监控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车辆环保技术的更新办公场所的综合环境布置等等,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对设备设施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认真的评估以及技术改造,达到安全技术标准,使车辆始终处于安全、良好的状态,以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
三、构建道路客运企业安全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不可能独立存在。要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细、做实,取得实效,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关系。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作支撑。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失去方向和土壤。因此,在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时,要和企业的总体价值观相融合,与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
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与创新,继承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工作环境的变化,既要继承优良的安全管理传统,又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职工需要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和发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手段和内容,使安全文化得以持续改进。
三是处理好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安全文化应该说是安全管理活的灵魂,但它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因此,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仍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是处理好与安全设施投入的关系。安全管理是基于安全设施的可靠性之上的管理,必要的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保证,要加大安全投入,消除设备隐患,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职工心情舒畅,乐于接受企业的文化观念和管理手段。
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都将产生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达到对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的作用和减少事故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认识水平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提高,人们对安全就是效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责任意识逐渐提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时具进的安全管理为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平台。
上一篇:对客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