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作为煤炭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并被全体员工普遍认同、遵循和接受的,是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从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特殊性来看,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推进平安和谐矿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一、以人为本,突出安全文化的群众性和人文性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居支配地位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积淀于广大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安全道德价值观念。可见,员工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安全文化建设要注重突出人的观念、道德、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要把管理的有限性和文化的无限性统一起来,用先进的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行为方式培育具有安全素质的人,以此来实现矿井的安全、稳定、高效、有序生产。协庄矿紧紧围绕“人”这一主体,充分挖掘员工对生命健康的需求,提出了“自己的安全自己管”、“不拿一生资本博得一时利益”、“不是企业消灭事故、就是事故消灭企业”等安全理念,培植广大员工对安全与健康的自愿、自需、自求意识,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根本的特别安全理念,以人为目标的特效安全学习和以人为中心的特色安全管理,将企业安全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用安全文化这支“无形之手”,将安全生产真正转化为员工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人生觉悟、一种良好习惯、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员工家庭幸福安康的源动力,从而自觉接受安全管理的严要求,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和响应,启发了员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激发了安全生产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安全管理人人有责、安全理念人人共享的积极心态,自觉规范安全行为,促进员工与企业安全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刚柔相济,体现安全文化的相融性和能动性
作为煤炭企业,安全保证不了,企业就无法发展,甚至被事故“消灭”。安全生产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密的劳动纪律作保证,要不断增强员工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意识,才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然而,安全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贯穿于整个生产的全过程。如果单靠管理人员去抓安全,实行“人盯人”战术,不仅管不过来,也管不好。安全文化建设既强调规章制度对安全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安全文化在安全中的导向性、感化性作用。因此,只有把管理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用文化管理企业的高境界。协庄矿引入“方”、“圆”管理理论,将“硬”性的制度约束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实施“2S”安全管理模式,既体现了“无为”的管理思想,也反映了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了员工安全自保的本能意识,强化在无人监控情况下的自我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克服安全管理中“人盯人”管理的弊端,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防范”于生产经营全过程。
三、联系实际,展现安全文化的个性化与特色性
没有特色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子文化同样如此,安全理念、环境、管理等文化要素都是企业特有的,体现出个性化特点。因此,安全文化必须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贴近员工生产生活,注重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在特色文化建设上,一方面,要突出安全环境的塑造。因为,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同样可以改变人。可通过安全画廊、牌板、画册、电视、橱窗、标语等多种形式,给人以直观的感觉、整体的印象;另一方面,注重软形象塑造。“软形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渗透到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塑造软形象,一要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安全理念,二要建立一套与企业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通过方方面面体现企业和员工的安全思想信念、价值取向、安全行为、精神面貌,形成人人接受并努力实践的共同价值观,建立起和谐、安全、可靠、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最终形成安全生产的强大合力。
四、着眼长远,增强安全文化的创新性和持续性
安全文化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于长远。要看到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一个群体,其素质千差万别,不同的土壤会滋生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整个安全文化氛围营造,到安全文化体系的形成,都要经过逐步培育和形成的过程。因此,要防止短期行为,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安全生产中的文化积淀,本身就包含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问题,它具有一贯性、持久性、稳定性的特点,需要企业持之以恒地加以挖掘、培育、引导和发展。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只有优秀的安全文化,才能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有利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安全文化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上一篇: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下一篇:对煤矿安全文化基本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