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煤炭企业异地创业步伐加快,在“以人为本”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构建和谐矿区正在逐步推进的情况下,把安全文化建设渗透到异地项目部安全管理之中,使得生产一线职工对安全生产形成一种习惯,养成一种自觉,铸成一种文化,这无疑是异地项目部做好安全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同时对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文化建设氛围。
不断提高煤炭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当前,各大煤炭企业到异地圈占资源,异地项目部劳务派遣工队伍也随之壮大,他们的文化程度低、安全生产意识差,无时无刻不在制约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劳务派遣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围绕人的行为,采取“多层次、低重心”的管理手段,将工作的重心下移,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一是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积极开展“安全明星”评比活动,让所有的职工都参与自荐和推优,使职工在参与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自己,争当安全生产的模范先锋。二是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根据不同时期的安全重点,针对采、掘、机、运、通五个工种,围绕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必知必会知识及岗位操作要领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知识竞答,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三是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制订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岗前学习,发挥班组长、生产骨干、熟练工的示范带头作用,使职工的安全生产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井下工程质量进一步加强、文明生产环境进一步优化。
优化安全环境,提高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企业要通过优化安全生产环境,不断夯实安全发展基础。一是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软环境”。安全生产执行不力,落实不下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职工对安全生产存有侥幸心理,缺乏安全生产的相关技能,或者是凭经验、耍大胆,使重复性违章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解决诸如使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规章制度落实不下去等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优化“软环境”,努力实现职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生产理念转变。首先要采取强制管理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活动、行为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让职工在工作中自觉遵章生产,遵守纪律,不出偏差,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其次是要培育员工安全价值观。二是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硬环境”。首先要适时进行安全评价,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辨识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其事故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实现系统安全的目的。其次以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安全问题,尽可能选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和工具,即使发生故障或误操作,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最后要重视作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据调查表明,有83%的作业者认为在生产作业中受到浮躁及杂乱环境的影响,极易迅速导致情绪的变化,加剧了工作注意力的分散,极易诱发潜在的不安全行为,增大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干净整洁的作业环境,分明的设备颜色及安全标志牌、警戒线,对稳定人的情绪,集中精力,减少发生事故的诱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强化“德法并举”法制观念,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经过论证,并经反复实践检验,总结出来的科学经验。它既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企业法律、法规建设,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由于异地项目部劳动关系错综复杂,牵涉到法律、法规的工作也形式多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安全培训班、上岗培训班等内容中去,普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组织职工深入学习《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合同法》、《劳动法》、《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知法、懂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和职工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经常开展“违章”就是“违法”和“安全与法”大讨论活动,让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浸染,得到释疑解惑,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本岗位的法律责任、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把自身的个人行为变为社会的法律责任,明确“章”与“法”的内在联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
异地项目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又不能流于形式、只图虚名。只有务实的策划、扎实的工作,才能将安全文化建设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