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研究

2010-09-2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 针对煤矿企业的特点,简要分析国内煤矿企业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致因与根源,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煤矿重特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从煤矿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安全文化建设思路,改变传统安全文化建设中突出硬件建设的做法,把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人因”上,突出人的行为与意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入行为科学的个体行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及组织行为理论,提出一种以个人-群体-组织系统相结合的煤矿安全文化创新建设模式,并分别对个体、群体及组织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论述,针对构建煤矿安全文化创新机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煤矿;行为科学;安全文化;个体;群体;组织

  0 引言

  煤矿行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最危险、伤亡事故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出现好转,总体形势趋于稳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仍不断发生。

  1980—2000年我国共发生重大事故1203起,其中瓦斯爆炸、顶板事故、水害事故、运输提升以及瓦斯中毒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2%,根据事故致因统计,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事故比例分别为92.69%,92.88%,89.17%,75.65%和73.44%;另据在2004—2005年间发生在国有煤矿的河南大平矿难、陕西陈家山矿难、辽宁孙家湾矿难以及黑龙江七台河矿难等8起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煤矿事故调查分析[1],违章行为和管理混乱都是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

  上述事故案例统计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因失误是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约占80%以上,而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安全文化素质低。

  虽然,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实践与理论的层面对安全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许多煤矿企业也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效[2-3],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仍局限于安全生产硬件建设,没有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安全文化建设难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安全问题,事故多发的局面仍然存在。

  笔者试图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分析,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构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新模式,以期对预防与控制煤矿事故,实现煤矿本质安全有所帮助。

  1 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我国是产煤大国,同时也是矿难大国,煤矿伤亡事故不断发生。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自2001—2006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308起,死亡人数达35810人,其中,2005年全国煤矿仅瓦斯事故就有414起,死亡2171人[4],如图1所示。

  图1 2001—2006年我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死亡人数变化

  上述矿难不仅造成了人的生命财产的巨大伤害与损失,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心理恐慌,其影响是严重的。

  虽然多年来,传统的煤矿事故预防方法与控制措施为改善煤矿安全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在煤矿安全领域急需一种新的更有效方法。因此,在许多行业中,行为分析被确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安全管理选择。传统的安全事故预防强调事故本身及管理方式,着重设备、防护、环境等外因条件的分析和研究,对操作者的安全价值观和心理因素及行为规律的分析和研究却很薄弱。许多煤矿安全管理人员认为,采矿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只有通过工程控制技术和管理监测手段才能有效提高煤矿安全,而行为理论则认为,关注工人的安全行为能够减少其冒险行为,从而最终减少意外事故和伤害,因为人因失误是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首要、关键性因素。因此,研究煤矿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及行为控制是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光靠管理和技术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因素,是改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意识,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致力于挖掘人的潜能以及人的动机的研究,这对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创新建设具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因此,从行为科学角度这一新的视角来审视安全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研究与实践价值,对煤矿安全文化创新及改善煤矿总体安全状况有重要意义。

  2 行为科学理论分析

  行为科学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其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等方面。

  2.1 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和研究。它是从个体的层次上考虑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即包括:人的思维方法、归因过程、动机、个性、态度、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方面。

  人的行为千差万别,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个体行为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出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研究其心理、生理对行为的影响规律,以达到控制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目的。在分析人的个体差异和分析各种职务差异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人的个体心理活动,分析和研究个体心理规律,以便于了解其行为、控制和调整其行为。

  2.2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是一个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对于企业来说,群体构成了企业的基本单位。群体的主要特征是:各成员相互依赖,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各成员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成员间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归属感。群体的作用是将个体的力量组合成新的力量,以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提出了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B=f(P•E)

  其中,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为个人所处的群体环境,f为函数[5]。该理论告诉人们,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由此,勒温首创了群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从动态和系统的观点,分析了群体中人和环境两方面的许多因素,诸如群体规模、群体压力、群体决策、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沟通、群体冲突和人际关系等等。群体动力既是上述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2.3 组织行为理论

  人类行为除了个体、群体之外,更多的是与组织整体有关的,例如:组织的结构设计、工作设计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有何影响;如何评估组织的绩效;组织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怎样实现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等,该类问题一般称为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理论研究集中于微观与宏观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微观研究注重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及领导行为的规律与控制方法;宏观研究注重探讨组织结构、组织类型、组织发展、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组织行为主要是研究组织变革的策略与原则,变革的力量及其成就衡量方法等,对变革进行目标管理,以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3 基于行为科学的安全文化建设

  群体行为的概念来自于对个体行为的讨论,在讨论个体和群体行为时,附加了组织的限制。组织行为限制群体和个体行为,目的在于最后达到组织行为的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组织行为学分析基本框架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煤矿企业的特点,在分析煤矿企业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一种以个人一群体一组织系统3个层次相结合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模式。而3个层次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企业的安全文化。因此,根据组织行为学分析基本框架,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

  3.1 个体安全文化建设

  研究表明,事故的共性直接原因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所引起的组织成员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6],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主要的致因要素。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见图3)。

 

  图3 事故原因的行为学分析

  人的行为是复杂动态的,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但同时,人的行为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虽然人因失误是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培训、教育、宣传、法制等手段使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7]。

  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个体行为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良好的群体和组织安全离不开职工个人行为规范的形成,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一是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安全意识。

  在煤矿企业中,不同对象个体(决策者、管理者、工人和安全技术人员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是不同的,存在差异性,因此,以行为科学的个体行为理论为指导,对不同对象的安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对象、个体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及激励方式提高其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水平,规范和约束个体安全行为,具体做法是培训、宣传、工程技术和法制等。

  培训和宣传可以增长员工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认识,改善安全态度;工程技术和法制可以改善工作环境。因此,煤矿企业在加强和提升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创新安全管理与教育形式,不仅注重职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不仅要注重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的制约和奖惩激励的应用,更要注重培育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作风和安全价值观念,为职工生命健康和安全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3.2 群体安全文化建设

  群体动力理论告诉大家,人们经常会有从众心理。群体的成员都希望被群体其他成员所接纳,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该压力会导致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如果一个群体凝聚力强,则从众现象更加突出。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重视群体压力现象,有效地运用群体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以群体动力理论指引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一方面要避免群体压力对职工的不良压制作用,另一方面要运用群体压力抑制职工的不安全行为。

  通过树立安全典型,引导和促进人们学习模仿和通过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规劝或暗示等舆论手段,调整群体成员内部关系,控制群体压力的方向和强度。职工在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之中,其行为将自然地规范在这种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规则之中。

  其次,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从管理角度看,领导者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一个群体中,群体核心人物的安全意识、安全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8]。因此,在群体安全文化建设中,选择安全意识强,安全心理素质好,善于团结、组织群众的干部担负领导工作,发挥群体核心人物对群体及其成员安全行为的积极影响作用。在生产作业中,领导者、生产组织者应遵章指挥、遵章作业,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在组织生产中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超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发现违章立即制止,及时掌握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防止不良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运用群体动力理论使职工产生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素质,增强群体安全责任感,形成群体安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良好的安全氛围中,职工不仅重视个人安全,而且将安全作为一项集体荣誉,每位职工不仅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而且也要对同事的安全负责,这才是群体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

  3.3 组织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的特性和态度的集中表现。过去的研究视线一般是盯在个人的行为上,强调对个人行为过程的研究、认知和激励。而近几年来,国外的安全工作者站在组织行为学的高度,把研究的重点从导致事故的“个体的人因”转向包括“安全环境、安全氛围”在内的组织因素。

  通过组织行为理论的研究发现,导致事故的原因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组织系统原因造成了个人的行为失误。人作为组织中的一员而存在,任何个人造成的失误或对失误的防范都是在该组织的综合管理下实现的,组织行为对个人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影响安全行为的研究表明,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深层原因在于组织的缺陷。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Reason曾提出潜在错误理论,认为组织过程中的失误及管理失效是最不易察觉的危险最大的“潜在错误”,是诱发系统失效的最根本的潜在原因[9-10],并据该理论,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组织失误事故模型。

  图4 Reason组织失误事故模型[11]

  安全文化是组织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安全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2]。在讨论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时,通常指的是创建一种组织环境,即创建一个群策群力的系统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以使职工可以安全地工作并能有效地进行安全生产。

  组织行为塑造个人行为,而组织行为又受到组织文化(即企业文化)的导向。可以说,组织文化导向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决定个人行为,从而决定了这个组织的安全绩效。反过来,实现安全,消除事故关键在于组织文化及其组织行为,因此,在组织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中,将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以及组织系统变量进行细化,分解为不同的变量,建立组织行为安全综合控制模型,进行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4 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基本模型

  安全文化是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的一部分,而且是安全管理方案的指导。根据杜邦公司安全文化的成功经验,笔者认识到实现安全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浓厚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规范各种行为的组织安全文化[13]。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对职工个体及群体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安全素质的提高,更要特别关注组织系统文化对群体、对职工个人行为的影响。职工个人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而企业自身也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以及对安全问题和事故重要性始终保持高度的重视,具体做法是加强基于行为科学的安全培训,使组织建立起具有优秀安全文化的安全方案,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建立塑造组织成员安全行为的基础,为成员个体提供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安全培训,也能提高组织安全文化素质,制定有效的安全业务运行方案,而且实践也已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安全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素质。

  根据以上分析,根据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从个人、群体、组织3个方面提高煤矿安全文化的建议,其基本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基本模型

  行为因素是煤矿事故产生的最主要因素,行为纠正是预防与控制事故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该模型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于个体行为纠正、群体氛围营造及组织行为诊断进行个体一群体一组织相结合的安全文化建设,最终实现煤矿企业的本质安全。员工的安全知识一旦提高、安全习惯一旦形成、安全意识一旦增强、群体安全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乃至工作、生产、生活期间内都不会消失,所以,基于行为科学的安全文化建设对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组织系统的最终安全有着长远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5 结论

  笔者运用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从分析事故致因开始,得出不安全行为、安全文化素质低下等因素是煤矿事故主要原因的结论,提出了基于行为科学的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模式。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企业安全文化的强大功能来源于它内部所蕴含的符合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原理。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是对人的建设,只有那些符合人性规律的方法才会行之有效。因此,遵循安全行为科学理论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是符合安全文化要求与实质的建设之路。

  2)在分析煤矿企业安全形势的基础上,从煤矿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安全文化建设,改变了以往安全文化建设中突出硬件建设的做法,把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人因”上,突出人的行为与意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对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3)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分析,运用行为科学的个体行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及组织行为理论,提出了个人-群体-组织系统相结合的煤矿安全文化创新建设模式,并具体论述了个体安全文化建设、群体安全文化建设及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提出构建煤矿安全文化创新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4)煤矿安全文化创新建设的研究可以为实现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与实践价值,还可以为创建具有煤炭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奠定基础。

  5)由于条件限制,该模式还需待实例的验证、修改和充实方能逐渐趋于成熟,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