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我们又迎来了公司今年的安全环保活动月,每一次的安全环保月活动,我们都力求使广大员工通过该活动,增强自身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事实表明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公司的要求和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去完善。
各位员工在你们辛勤而又忙碌的工作中,请不要忘记离开家中时父母、妻儿深情的目光,他们的目光中,体恤着你们工作的艰辛,也包裹着一个最大的心愿--盼望你平安回家!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事故是因个人的一时疏忽、麻痹大意或者盲目蛮干而酿成惨祸。这就需要大家时时、事事、处处做到自己保护自己,常想想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安全规程,看看自己的作业场所和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看看登高作业时是否做好牢固可靠的安全保护,一时的放松,可能酿成大错,甚至终身遗憾。还要常想想身边其他员工,看看他们是否符合安全生产,一个相互提醒,可能化险为夷。
事故源于麻痹,事故总是围绕着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忽视安全,将要付出沉重代价。"事故"这个恶魔,断送了多少人的事业和生命,让多少家庭失去了亲人。当我们看到父母因失去儿女而呆滞的神情时,当我们看到因妻子失去丈夫、丈夫失去妻子而悲痛欲绝的哭喊时,当我们看到孩子因失去父母而孤苦无助时,哪一颗心不感悲痛?哪一颗心不在流泪?同志们:你们肩负着做丈夫、做妻子、做儿女、做父母的责任。当你们走上工作岗位时,请别忘了身后父母的叮咛、妻子的嘱托、孩子的呼唤。为了你和家人及他人的幸福,请时刻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下不为例!"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人往往是事故的肇事者,在事故致因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占很大比重。即使是来自物的方面原因,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之后也往往隐藏着人类行为的失误。同时,据相关事故案例统计80%以上的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因此,理论和现实共同表明,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是有思维的劳动者,其行为取决于人的心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大多是一些不安全的心里因素。因此,提前了解员工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心里进行预防和矫正,克服作业中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对生产安全的影响,从而消除事故隐患,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根据安全心理学的分析,导致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
侥幸心里
明知道那样做会有危险,但又认为不一定会出事,或者以往曾经做过而并没有出事,企图侥幸成功的心理状态。产生侥幸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经验主义和"小概率事件"的误导。在一些从未发生或多年未发生事故的生产部位和环节上,较容易出现以所谓"老经验"为定式的操作行为,人的危险恐惧心理减弱,从而强化不良心理,形成错误积累,进一步放松警惕,发展为胆子更大、频率更高的违章,最终酿成事故。
逆反心理
某些特定情况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或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反的对抗心理状态。在实践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以责代教、以罚代管,导致职工工作热情不高、反感、不服气,也是逆反心理的致因。
麻痹心理
安全警觉差,自以为绝对太平,满不在乎,麻痹大意的心理状态。人们之所以不自觉地表现出麻痹心理,一是由于从事重复性的工作,习以为常,忽视隐患;二是在从事一项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丧失戒心;三是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发现反常现象,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就束手无策;四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
逞能心理
自以为能干,自我表现,不在乎是否违章,视冒险作业为个人英勇行为的心理状态。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好胜,喜欢到处逞英雄;二是爱与人打赌,不计后果;三是曾经有违章行为而未酿成事故的经历;四是为争取时间,将安全生产的要求置之度外,只顾眼前得失,不顾客观效果,固执蛮干,不听劝阻。
从众心理
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识别能力作出判断的一种心理,也就是俗称的"随大流"。由于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和动作很容易泛滥成灾,从而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
省能心理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总希望较少的能量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种心理习惯。省能心理主要表现为嫌麻烦、图方便或者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由于省能心理作祟,操作者可能忽略了必要的操作步骤或不使用必要的安全装置从而引起事故。
厌倦心理
长时间从事单调、重复性工作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时间地从事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厌倦心理;身心经常处在超负荷的状态,容易导致警惕性降低,从而引发事故。
违心心理
明知道领导人的某项指令不正确、不规范,但不敢制止,而是屈从于领导的权威,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的事情的一种心态。
多层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题
企业安全文化的主体是职工,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观念、安全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构建安全文化主体就是为了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把"安全第一"当作首要的价值取向,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并作为确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中心环节,精心安排各项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主体。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特别要把过去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好做法和经验上升到文化理论高度来认识,以人为核心,突出员工安全意识,增强职工全员培训、做到全员激励与重点激励相结合。
针对生产安全事故"血的教训"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抓住"访、谈、办"的形式,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访"就是深入职工家庭、岗位、宿舍、医院,把企业的关怀送到职工的心坎上,使"一人安全、全家幸福"成为每个职工的共识;"谈"就是对"三违"人员谈心交友,摸清思想脉搏,做好"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三违"人员的转化工作;"办"就是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困难,调动职工管安全、保安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围绕生产,营造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知",安全技能的目的在于"会",安全态度的目的在于"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安全文化氛围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安全教育的最大效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教育网络至关重要。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当安全生产的模范。二要充分发挥班组、车间、安全监管部门的作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三要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鼓励职工争当"安全标兵",增强职工自保互保能力。
遵循环境效应规律,优化安全文化环境
共同的生活群体能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追求,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首先要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的"硬环境"。生产现场既是干部职工的劳动作业场所,也是容易出事的地方,实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增大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生产质量。既可以通过创建文明生产,创造整洁文明的劳动环境,使职工产生舒适感,保持良好的劳动情绪,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系数,又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督察,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及时消除现场隐患,来保障安全生产。
其次要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的"软环境"。安全生产执行不力、落实不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职工不讲文明生产,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工作中耍大胆,使重复性违章屡见不鲜。因此,解决好"严得起来、落实下去",就必须优化软环境,努力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第一,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运用人格的力量感召职工讲安全,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指令,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第二,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时时事事敲警钟,绷紧生产这根弦,增强安全意识教育不断线。第三,要建立相互监督与约束机制,职工与职工之间按照"三不伤害"原则进行生产,及时制止职工违章作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
强化法制观念,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武器。
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重点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夯实依法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岗位的法律责任、行为准则和工作标准,把自身的个人行为变为社会法律责任行为,求效益、求产量、求省时都只能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
另一方面,要经常组织知识竞赛或讨论等活动,让职工在活动中受到侵染,得到释疑解惑,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尤其要结合在安全方面的正反事例进行分析,弄清楚违章与违法的关系,树立法制观念,提高遵章守法的自觉性。
第三,要对各类事故一查到底,进行严肃处理,不手软、不姑息、不迁就,并将处理结果广而告之,做到惩戒前人,警示后人,使职工深刻懂得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自觉守法,来不得半点马虎。
总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思想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需要长期抓、反复抓,必须作为企业加强和改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认识、来抓好,就有能力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再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同心抓实安全文化建设
下一篇:安全文化建设贵在虚功实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