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世纪思考

2010-12-14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内容提要】 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生活,在职业卫生环境保护,在综合减灾防灾等方面,正被社会和公众逐步了解和重视,对保护人民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社会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特别是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减灾防灾预防文化的传播、实践和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安全文化建设得到国家领导人及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已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安全文化的历史源流开始,概括介绍中国安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着重从战略高度为21世纪安全少灾的战略提供科学思考。

  【关 键 词】安全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减灾

  1中国安全文化的演变及发展

  中国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渊源流长。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与猛兽的经验,找到了维持人类生命运动生存的方式,并不断创造保障活动的安全环境。这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要,正因为人类不断地解决物质需要和保障其活动的安全需求,才有了当今的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历程,实际上是人类文化繁荣的过程。探索和研究文化、安全、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及其与科技、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的安全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由于人类对安全及灾害认识的深化,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识的、系统的阶段,经过世代的创造、继承、优化、发展,而不断繁荣的,对中国安全文化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1 原始粗放的农业到小农经济发展时期(从远古到清朝灭亡)

  从人类钻木取火、农奴社会、封建王朝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石器、木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四千多年前,我国制陶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揭开了炼铜技术的秘密。冶炼和采矿安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安全文化的繁荣。湖北铜录山的古矿冶遗址考证;春秋战国时,李冰父子防洪治水,闻名中外的都江堰分洪工程;北宋建筑学家喻皓(公元989年)设计和施工梵天寺塔和开宝寺灵威木塔的研究; 北宋孔平仲的《谈苑》中对水银中毒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铅中毒的写照;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对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及矿定安全工程的雏形,有详尽的描写。由于人类对安全的认识从无知、被动,到局部有知,随之安全文化也逐步萌发、丰富和发展,以满足人民生活低水平的需求。

  1.2作坊小手工业的兴起到工业发展时期(推翻封建制到19 世纪80年代)

  18世纪工业革命后,中国也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子时代、原子时代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发展时期,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当代工业水平的强国。随着中国工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大众对安全和健康的标准,对人的生命价值、劳动和休息的权利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建国40余年执行的劳动保护政策、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建立,一系列劳动保护法规和职业卫生标准的颁布和执行,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作业条件,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大众的安全要求,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又把安全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二战”后武器和科技的较量,使火箭弹制控及宇航技术达到了新水平,和平利用原子能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对我国的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与此同时火箭、导弹、卫星、航天飞机的失控及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灾难性事故,又毁坏了人类创造的文明。高速、高能、高温、高压的高新技术及现代化的工业,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了核电站“安全文化”。

  1.3市场经济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十九世纪年代至今)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发生巨大变化,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往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经历高速增长的同时,伤亡事故也随之上升,并出现三大特点:

  (1)非生产性意外伤亡事故死亡人数大于生产性事故死亡人数。根据中国“八五”期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统计(表1)。

  (2)事故频发的场所,以交通、家庭、公共设施、 娱乐休闲地主为,从生产领域转向生活、生存领域。

  (3)关心生产、生活、生存领域的安全, 保护大众在从事一切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健康,成为当代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然而人民对安全的认识由局部的、系统的安全正转向以安全系统来实现,由生产领域扩展到人生存和活动的一切领域,人民对风险和灾害的认识,从局部有知到开始自觉、自律、自护互救,提高人民的安全素质已成为大众的需要,这就标志着中国安全文化建设进入大众安全文化的新时期。在唐山大地震21周年纪念日召开的中国安全文化推进计划专家座谈会上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强调:安全文化是我国安全事业发展的基础,任重道远,并要做好几个结合。他说:“仅两年多的时间,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势发展很好,无论从唐山7.28大地震纪念到国际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周,有关安全减灾文化的呼声愈来愈烈,如今安全文化的影响已冲出了工业文化的范围,开始深入发展为企业安全文化、城市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居家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等,可以说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与全国科普工作日益结合,安全文化有希望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成为大众的自觉行动。总体讲安全文化的倡导、弘扬和传播有了较大进展,我十分赞同大安全观、综合减灾的安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久前,国务院领导同志批转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委会专家组“关于编研《二十一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的建议”,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执行。我认为应将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到跨世纪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尤其应将安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安全减灾的总体发展纲要。中国经济要高速发展,不能离开安全减灾的支撑条件;人民富裕实现小康,更需要小康安全。从大众生活及社会稳定看,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抓公共安全、不抓安全生产是不行的。”

  2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问题

  理论的研究是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应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就目前的研究情况,主要反映在如下几方面:

  2.1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义

  主要有三种认识:

  (1 )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精神与物质的总和。这种认识是以“大安全观”的概念为基础,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全民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这种认识具有主导性。

  (2)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以企业安全生产为研究领域,以事故预防为主要目标,在应用领域方面具有“小安全观”的概念。

  (3)安全文化就是运用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文艺、 安全文学等文化手段开展的安全活动。这也是一种在形式上的“小安全观”。社会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标帜。

  2.2安全文化的范畴

  (1)形态体系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法制)文化、 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

  (2)对象体系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安全专业人员、工人、 家属等;

  (3)领域体系社会领域:产业、家庭、交通、娱乐、 公共场所等,企业领域:工厂车间、班组、岗位等。

  2.3安全文化的价值观

  (1 )把安全减灾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安全减灾的指标应进入国家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2)建立起工伤保险和减灾保险与预防事故和灾害的良性机制, 编制保险技术法规为重点,提高针对灾害的保险对策,在各类产业及城乡居民中,积极发展以灾害补偿为目标的保险事业,改变过去单方面抓保户,忽视保险减灾的大方向;

  (3)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安全减灾国家管理机制、 安全减灾专业人才保障机制和安全减灾投入机制;

  (4)全国及地方安全减灾防灾投资决策系统的建立, 强化安全减灾经济理论的研究,制定可靠的以量化为基础的投入产出方案,使风险评估真正进入大中型建设项目中。

  2.4安全文化的综合减灾科技观

  安全减灾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正在完善和确立中,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标GB/T13745-92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明确“安全科学技术与环境科学”分属一级学科地位,这表明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安全,人人都承认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安全科学是一门既非常古老又十分年轻的科学,是认识和揭示人们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安全状态及保障条件的本质基本转化规律的学问。现在的问题是安全科学技术作为一级学科还必须完善其学科体系下的各二级、三级分支学科的子体系。具体任务有:

  (1)“九五”期间全面完成安全减灾科技学科体系构建, 出版中国的安全减灾科学专著及一批指导性教材;

  (2)2010 年以前应抓紧实施的安全减灾科技工程有:△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综合减灾区划的编制;△中国重大危险源及高风险地区综合减灾研究;△强化以安全减灾为中心的减灾防灾学科基础性研究;△同时关注安全减灾科学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即同时关注软、硬政策及对策);△事故灾害风险影响评价技术的工程应用可行性研究。

  (3)确立跨世纪安全工程师的知识结构。 以跨世纪对安全减灾保障科技及人才的要求看“安全仅仅以技术的形式依附于和从属于局部领域的生产”的安全工作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工业所具有的“大规模、大系统、综合性强等特点”。局部领域的安全技术已很难预防交界面上引发的灾难性事故。对跨世纪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必须是全方位的,必须具备安全科学理论体系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专门人才等。

  2.5安全文化的法学体系及制度建设

  法学体系及制度的建设是安全文化的保障基础,这也是社会安全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他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具有随意性。我国目前运行着的防灾减灾法制体系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因此防灾减灾法制的任务及目标是:其一,要改变其中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其二,要填补过去法律涉入领域不全的空白如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这样的大量过去未包括、而在传统灾害定义中也未涉及的公害及特重大事故,这都是现在应补充的关键内容。“九五”期间制定中国安全减灾基本法规,建立健全中国安全减灾法律的实施体系和保障支持机制;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环境、安全体系认证制度的分析研究。具体讲:

  (1)从实施综合减灾管理出发, 必须建立综合减灾指挥控制系统、灾情业务化管理系统、备灾信息系统、应急灾情管理系统、灾情及救灾对策快速通讯系统等;

  (2)开展中外安全减灾立法现状及历史资料对比研究; 中国安全减灾法学体系规划及基本减灾法的编研;开展广泛深入的安全减灾法律和宣教活动等。

  2.6安全文化的产业化趋势

  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安全减灾的产业化发展态势是,一方面关注可持续生产,另一方面关注可持续消费。核心问题是中国公众尚没有形成安全文化素质下的对安全自护产品迫切需求性,不仅安全产品种类少,且不少安全产品质量品质差,存在着安全产品不安全的严重隐患。此外,必须看到目前世界安全减灾产品市场为每年数千亿美元,而制造能力不及1/2,中国安全减灾类总产业也不过百亿元人民币,差距甚大,但也反映出工作之潜力。此外,发达国家成功的减灾经济证明,仅有成功的安全减灾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减灾产品及产业化作为支撑。为此要开展如下工作:

  (1)有关部门应综合协调,制定发展规划, 为安全减灾产品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

  (2 )国家应明确发展安全减灾产业的重点领域并明确相应的优惠技术管理措施,同时安全减灾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使安全减灾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永远占有必要份额;

  (3)制定关键安全减灾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指标, “九五”在规划期内大大提高关键安全系统的可靠水平;

  (4)在保证安全救灾前提下的劳保用品及救灾产品开发前题下, 加大对于实用型安全生活类产品开发,尤其通过科学及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减少生活意外事故率。

  3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及有效途径

  中国正处于建立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在安全体制改革,安全机构精简、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落实、职工安全技能水平下降的关键时刻,提出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其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和管理,讲文明生产,讲科学精神,坚决贯彻和执行劳动保护政策和安全法规,是当前必须强化而绝不能消弱的大事。据40多年来,中国四次伤亡事故高峰的统计,人为失误造成意外事故的死亡人数占事故死亡总数的60-70%。提高大量涌入城镇和企业的农民工、临时工、替换工、季节工及青年工人的安全文化知识和安全技能水平,逐渐实现安全自律,是减少“三违”、减少当前伤亡事故的当务之急。从长远和战略考虑,要保障大众大生产、生活及生存领域安全的从事一切活动,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安全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就必须尽早从当代人、从娃娃、从青少年抓起,提高21世纪的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必须从现在启动,对未来社会的主人不停地注入时代安全的内容,尽快建立和实现以适应国际大安全接轨的超前的规划和行动。

  必须注意:安全文化建设并不是有人期望的、急功近利、妙手回春的万能仙丹,也不是解决企业和社会意外伤害事故和灾害的止泻药、强心针,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主要是影响和造就人,形成正确安全观和价值观,建立起科学的思维和安全意识,规范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掌握灾害急救自护的方法,从人物、制度、精神等方面保护大众在从事活动时的身心安全和健康,使大众能舒适、安全、高效的生产并创造出社会需要的财富,也包括安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安全文化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注意安全并非怕死,恰恰是有文化和文明的表现;安全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道德感,例如把轻视他人安全、违章指挥、鼓励冒险等看成是不道德的行为;安全文化可以引导人们对美的正确追求,例如把不安全行为、不按规定穿戴劳保服装和护品具的作法看成是丑的行为……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在:安全文化需要借助载体传播,世代继承、吸收、优化、发展和创新才能建成安全文化的殿堂。安全文化是一种伴随社会文明、人类进步而势不可挡的文明洪流,是通过社会遗传,代代相承,并不断注入安全物质及精神的安全文化力场。经济基础、环境条件、国家制度不同,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也不同。当今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就是大众安全、国泰民安、平安奔小康、全民都富裕。把十二亿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是一个跨世纪的“平安工程”。必须全民投入,全社会开展,自愿、自觉的采取安全文化达标行动,长期不懈的培育、养成和自律才行。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在器物、制度、精神、价值与规范的四个层次上投入,有计划的传播、吸收、优化和发展,而最重要的载体和手段就是通过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一切宣传教育的形成和方法均可借用,如:电视、广播、培训、科普、文艺、知识竞赛、歌舞戏曲、中小学生安全自护教育、公民安全知识及安全技术教育等,形成式样、方法各异。具体讲:

  3.1要尊重国情,找准目标与行动的结合点

  安全文化的旗帜树起来了,目标也明确了(指纲要),但要去做,在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中,客观的现实和条件是十分不利的。安全文化氛围的建成,是长远的,有很多困难。我们要发动每个领域的人从各自的各个具体的事做起,才能建成这个氛围。正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和诸多因素,才使安全文化成为一个为众多的人所应重视的问题,以致成为改变中国安于现状和走向未来的一种新的思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宏观上把握住这一点,使之与中国的实际有更大的结合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3.2建设安全文化要坚持几个结合

  (1)应按国家的实际来搞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事。

  (2)安全文化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这与我国法律法规有关系,应与我们的经济管理模式结合。举例说:塌楼事故,煤气管道爆炸,这是什么,这是管理。我们要考虑如何把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结合起来。

  (3)安全文化的推进过程一定要结合实际。 例如我国的城市建设考虑安全问题不够,农村向城市转化过程中也缺乏安全考虑,这些都是我国的实际。

  3.3倡导大安全观,寻求安全减灾的新对策

  我们作为中国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从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以来,就围绕中国安全与减灾科技、管理、法学、教育诸问题作系统研究。面对不减的事故灾害态势自1993年以来就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问题作过探索;并于1995年发起召开“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以120名与会专家的名义在1995年4月提出“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近几年来,中国安全文化正在深入人心,已创造性地为构建全国安全文化氛围起了作用。面对21世纪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安全减灾保障科技与管理的一系列要求,中国安全文化的国家战略必须以更充实的内涵和崭新的姿态面向未来。如果说本世纪90年代初,安全文化尚处于理论及概念研讨阶段,那么在世纪之交的今日呼唤国家安全文化建设,抓公众安全文化教育应成为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3.4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企业安全文化运作

  思考一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与预防事故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安全文化建设与事故预防的关系,应建立如下观点:

  (1)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对策, 对于预防事故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

  (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 以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因而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意义;

  (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4)由于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 这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持之以恒,急功近利、半途而废是不可取的。

  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预防事故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保障。

  思考二现代安全文化建设的新特点人类的安全文化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前,可称为古代的安全文化,其特点是宿命化、被动型的;工业革命至本世纪80年代,可称为近代的安全文化,其特点是系统论、经验型的;从80年代后期,学术界正式提出安全文化概念以来,可称为现代的安全文化,其特点是本质化(人物本质安全)、预防型的。同时,现代安全文化建设还具有如下新的特点和意义:

  (1)从安全原理的角度,在“人因”问题认识上, 现代安全文化对人的安全素质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即从知识、技能和意识等扩展到思想、观念、态度、品质、伦理、情感等更为基本的素质侧面。

  (2)安全文化建设要解决人的基本素质, 这必须要对全社会和全民的参与提出要求。因为人的深层的、基本的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全民的安全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实施人类安全对策,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目标,必须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动和参与。因此,现代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大安全观的思想。

  (3)安全文化建设包含安全科学建设、发展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宣传、提倡科学管理、建设安全法制等精神文化领域,同时也涉及优化安全工程技术、提高本质安全化等物质文化方面。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对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具有系统性意义。

  思考三现代企业安全观念文化的更新观念文化是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根本和前提。显然,很多传统的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观念。企业生产领导和职工应建立的现代安全观念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认识观;安全表征人类生存质量的效益观;安全具有综合效益的价值观;设置合理安全性的风险观;人机环境协调的系统观;本质安全文化与预防为主的科学观、遵章(法)守纪的法制观;珍惜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等。

  【参考文献】

  〔1〕金磊等编著.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徐德蜀主编.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与探索.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4。

  〔3〕金磊等编著.中国现代安全管理新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5。

  〔5〕金磊主编.减灾管理科学指南.气象出版社,19963。

  〔4〕符琮斌等主编.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气象出版社,1996。

  〔5〕金磊.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文化建设.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7(3)。

  〔6〕金磊.减灾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科学中国人杂志,1997(4)。

  〔7〕金磊.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文化的思考与实证.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7(1)。

  〔8〕金磊. 中国安全防灾文化建设初探.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