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核技术应用与核安全文化

2010-12-2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核安全文化的来源、特性及其组成和发展阶段,强调所有从事与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均应具有良好的核安全文化素养。同时,对核技术应用企业的核安全文化的建设与维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安全文化素质;核技术;核安全文化;企业文化

  安全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我们的一切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国内外的成功企业,都不乏令人鼓舞的企业文化,而核安全文化则是最高境界的企业文化之一。1991年,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出版的安全丛书《安全文化》首次给出了关于核安全文化的经典定义: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各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得到应有的重视”。1996年, 《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的基本标准》(BSS)将上述适用于核电厂的核安全文化推广到了辐射防护领域。我国的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l8871-2002)亦明确指出应培植和保持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鼓励对防护与安全事宜采取深思、探究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并反对固步自封。

  核安全文化是在总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严重事故中的人为因素的基础上为确保核电厂安全生产而提出的一套系统且完善的管理理念,现已在国内外核电站运行中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应用领域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据统计,近十几年我国年均发生各类放射源事故约30起,其中责任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85%,安全意识淡漠引起的事故约占6.6%。可见,切实加强核技术应用领域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文化素养,对于预防辐射事故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一、核技术应用

  核技术应用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辐射射线(射线具有良好穿透性的性质)进行生产、研究、治疗等方面的活动。如,核技术在医学上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在工业上用于检测、控制、计量、分析用的各种核仪表、x射线机及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ICT、工业辐照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在农业上主要利用射线进行辐射育种;在食品加工行业利用射线进行消毒杀菌、辐射保鲜,达到延长食用期的目的;在环境治理方面,利用辐射处理污泥、废水和其他生物弃物的技术。

  上述核技术应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核技术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等问题亦日渐突出。我国现有五万余枚放射源,用户多而分布广,政府监管难度较大,再加上有些单位自身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淡漠,放射源使用不当或丢失而导致放射性污染的事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在加强对核技术应用单位外部监管的同时,还需提倡应用单位树立并弘扬核安全文化,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最大限度地保障核技术利用过程中的辐射安全。

  二、核安全文化

  核安全文化是从事核安全相关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献身精神与责任心。它的实质是价值观、标准、道德和可接受行为的规范的统一体。

  (一)安全文化的特性

  安全第一的思想:员工要有发自内心的积极探索、谦虚谨慎、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品格;主动精神:员工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外,还要有高度的警惕性、丰富的知识以及正确的判断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履行安全职责;有形导出:核安全文化无形的特性必然会导出有形的表现,如企业安全运营等,这些有形的导出将成为衡量核安全文化作用的指标。

  (二)核安全文化的建立

  一般而言,企业核安全文化的建立需经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该阶段的核安全是基于法规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企业认为核安全是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的要求,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得抓安全,员工亦被动地接受相关安全要求;中级阶段:在该阶段中,良好地安全绩效成为企业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不必依靠外界监管而主动将安全作为重要的生产要求;高级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每位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将安全作为第一目标而不断修正完善自身行为。

  (三)核安全文化的组成

  由核安全文化的定义及上述发展阶段可知,核安全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因素: (1)企业政策与管理层面确保核安全的能力,即体制; (2)员工本身的响应态度及其执行能力,即个人响应。简言之,核安全文化建设,既强调组织建设,又注重个人对安全的贡献。但在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企业。不仅如此,企业领导层还需充分认识核安全文化的内涵、实质和特点,并以身作则,带领员工做好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

  三、核技术应用领域的核安全文化建设

  (一)建设核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核电站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较为完善,而核技术应用领域的核安全文化培育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一些使用Iv类、v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的企业,基本处于尚未开始建设核安全文化的阶段,更无从谈及处于核安全文化的哪个阶段。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企业的领导与员工缺乏基本的安全文化素养及放射性基础知识,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用过程中的辐射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事实上,绝大多数放射性事故都发生在这些辐射安全理念匮乏的企业。

  例如,2009年6月7日河南辐照厂发生的意外卡源事件就是因缺乏核安全文化而造成的。2009年5月19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属的北方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在对辐照厂例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对其放射源升降系统、贮源井水处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全面整改要求。但是在整改期限之前便发生了卡源事件,而且由于处理不及时,辐射积热使被辐照的辣椒粉在高温中碳化,并从辐照室飘出烟雾。该现象被误传为核辐射泄漏,造成了当地不明真相的十几万群众集体出逃的恶劣社会影响。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辐照厂的领导核安全意识淡漠,在接到整改通知后未及时整改,继续使用“带病”的设备进行辐照加工。另外,事后调查发现该厂无放射源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以及辐射事故报告处理制度也不尽完善。因核安全意识淡漠导致的辐射事故还有很多。如2004年山西某科研机构的放射源被强制停止使用并张贴封条后,又被该单位擅自启用,结果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事故。2005年四川某公司3枚闲置放射源被盗,造成辐射事故等等。统计表明,在核技术应用环节发生的辐射事故中,责任事故约占85%,可见核技术应用企业亟需建设核安全文化,提高领导及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养。

  (二)核安全文化的建设与维持

  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核安全文化是由企业的体制和人员的响应组成的,因此需要针对此两项内容进行建设。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营运单位需建立一个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第一是政策,包括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有

  关核安全的政策和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的各级操作性强的政策。第二是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对安全管理体系负责。企业应根据自身核技术应用项目的特点确定组织机构的组成部门及其职责。例如,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工业探伤、石油测井的企业,应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放射源的贮存安全,应建立放射源的出库、入库使用登记制度,并定期盘存放射源,做到账务相符。保证放射源在贮存期间不丢失。对于使用射线装置进行无损探伤的企业,其对射线装置的保管要求就不及对放射源的保管要求严格。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个核技术应用企业均应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辐射安全工作。第三是计划与实施。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政策,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安保措施、维修、监测方案等,并有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各项计划不流于形式。第四是安全评价,企业应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测与评价,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第五是企业内部审查,审查包括对政策、组织、计划和实施以及自我安全评价的审查。第六是监管,监管包括对整个安全管理体系的各个组成部门的监督与管理。此外,安全管理体系还应包括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与管理。

  2.明确各阶层的职责与要求。人员响应是构成核安全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技术应用企业应该明确其决策层、管理层和基层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决策层负责公布安全政策。建立管理体制,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决策层应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而达到不断自我完善的目的。管理层的责任是根据公司的安全政策和质量目标开展工作。管理层应明确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分工,使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的安全责任和质量职责。同时,管理层需要进行安全工作的协调和管理,以及人员资格审查和制定培训计划。另外,管理者除贯彻质量保证措施外,还要负责实施一整套的监督措施,确保质保体系的有效运转。基层员工要有善于探索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

  3.识别核安全文化的弱化并纠正。核安全文化的弱化势必将导致重大安全隐患进而演变为辐射事故,因此核技术应用企业应密切关注核安全文化弱化的征兆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扭转安全文化弱化的趋势,使之朝着安全文化强化的方向发展。安全文化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外部商业竞争的压力下采取-不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安全要求;管理人员的观念因自满而变得狭隘,使得企业内部的改革与进步停止,并且失去相关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管理人员的开放性变差,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亦不愿通过信息反馈来改善其主管工作的安全状况。

  (2)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对与安全相关的问题的纠正行为不力,具体表现为不能保证纠正行为优先,纠正措施被大量积压;工作程序与安全文件不能被及时发布、更新、发放;由于缺乏知识和资源,或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管理者出现不适当的改正问题的行为;质量保证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下降;安全审评不足或失效或不真实等等。

  (3)员工问题。主要表现为未受过专业化培训的员工人数的增多;员工对工作的理解性差,不能正确的理解其本人的职责,及管理层对其工作的要求;员工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大而出现注意力下降、安全意识减弱等现象;管理层对承包商的监管不足,使其提供的服务的质量的不确定性增加。

  (4)技术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安全重要设备的定期检查不足;设备维修不及时;技术文件缺乏管理;运行记录不完整等等。上述现象均表明核安全文化开始弱化,且可以被确定为核安全文化弱化的征兆。核技术应用企业应加强内部审查,及时发现弱化征兆,果断地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使本单位的员工始终具备较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任务之首。

  四、结论

  随着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科研、环保等各个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在其应用过程中的放射性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核安全文化对核技术应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并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必将带来丰硕的核安全的有形成果,反之,忽视核安全文化建设或建设流于形式,必将会导致辐射事故和严重盼社会影响。因此,核技术应用单位必须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创造并形成有益于安全目标的工作环境,使每位员工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素质,共同致力于“安全第一”的目标,确保核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辐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晓峰,黄超云,周启甫,等,2005年全国放射源事故评估分析[J]核安全,2006,3(3).

  [2]潘自强放射源安全管理中一些问题的讨论[J],辐射防护,2002。22(5).

  [3]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A1,全国放射源安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

  [4]《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岗位培训丛书》编委会,核安全综合知识(修订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5]隗斌贤,核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及其效益分析[J],嘉兴教育学院学报,1998,(1).

  [6]苏永杰,封有才,高惠斌,等,几起近期发生的放射源事故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建议[J],辐射防护,2007,27(4).

  [7]李京喜,任欧从组织和个体文化角度谈谈核安全文化[J],核安全,2005。(3).

  [81鲍首琛 放射治疗与核安全文化[J],辐射防护通讯,1996,16(6),

  [9]王守革核安全文化在核设备制造厂培育的实践与探索卟锅炉制造,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