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传播安全文化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2011-02-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第一个需要在我国已经基本解决,目前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倍增。近年来国家通过增加安全设施建设来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比如“平安城市”、“3111工程”、“科技强警”等,在社会犯罪形态成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为人们安全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犯罪分子依然利用人们安全意识薄弱的缺点从事犯罪活动。通过安全文化传播,从公民的意识形态入手,从而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一、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安全文化?

  《辞海》、《辞源》对文化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是对文化抽象概念的描述。但是也正是历史的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化的存在才有了今天人类文明的基础。中国有传统的饮食文化、酒文化、民族文化等,正是这些多元文化的形成,构建了中国目前的文化体系以及人们目前的行为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而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模式,文化的概念基本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安全文化?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安全文化?《现代职业安全》杂志社社长刘德辉先生概括出安全文化的概念,即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现为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共同持有的态度、意识、行为特征,这就叫安全文化。据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文化的实质就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继承性是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沉淀越久的文化继承性越强。当年国家做出“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就是希望:新社会体制下,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尽快由封建意识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历史证明违背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主观愿望,最后都是失败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变革是一个渐进过程!认知意识的改变促成了文化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比如:如果60年代时有人提出离婚那是不可能的,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现在呢?上午结婚,下午就可以离婚!甚至有的社会学家提出了:“换妻”应该合法化!社会整体意识形态、行为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新社会思想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形成新的文化!从哲学的角度讲:一个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组成,而一个概念的形成一般用分类的形式来体现,直到概念的归属部分是人们可以理解的或者是认知的,这样概念会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基本认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安全文化就是以安全认知为核心价值观所表现的文化形态。

  二、 目前国内安全意识形态分析

  通过什么样的行为、意识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在社会环境复杂、犯罪手段不断变化的今天,有多少人会有清醒的认识?前几年出现的“易拉罐中奖”现象,有多少人的财产安全受到了侵犯?但是现在这种手法依然可以骗到很多人,可见在中国地区差异大、人口多的环境下,人们的安全意识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各种犯罪手段不断更新,也远远超过了人们对安全认知的程度,各种诈骗案、偷盗案、抢劫案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安全意识不够高,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目前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社会信息比较通畅,人们的安全意识明显高于内地,这也使得一些诈骗案开始由沿海向内陆发展。由于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使犯罪成本增高,导致罪犯侵权目标的转移。国家警察是不是可以完全解决人们的安全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预防犯罪专家王大伟表示:“我们国家的警力只有173万警察,是人口比例的万分之十一左右。而国外都在万分之三十五以上,也就是我们一个警察要做国外警察三个警察的活,所以只能通过立案额度的规定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规避一些“小”的案子,警察主要是集中力量去处理一些大案要案。“ 而“小”案子能成功,就是得益于人们安全意识的薄弱!目前安全防范从实现手段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类:物防、人防、技防。人们对物防、人防比较熟悉,但是技防由于起步时间比较短,很多人还没有接受这样的防范意识!目前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生产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但是在社会整体安全意识提高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深圳警察通过张贴安全提示标语的形式,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是全国人民的安全意识水平的提高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三、 如何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

  全民安全意识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媒体、企业三方面合作完成这样的工程!随着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出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及文件来支持这项决议,但是政府出台政策就解决问题了么?建设部于1999年发布了《国务院建设部关于拆除城市防盗网的通告》,但是现在有几个城市真正做到了拆除防盗网?“生活在笼子里”是中国家庭目前一个真实的写照!是老百姓不守法么?防盗网真的那么难拆么?为什么很多新建的小区依然会装防盗网?是他们不知道国家政策么?防盗网会给居民带来安全感,不装防盗网用什么来保证我的安全?这是他们形成的一个安全意识。七十年代的时候,有几个家庭有防盗网?那时候人们对安全的认识是:出门不锁门,家里一样很安全!政府行为最后的结果就是:有令无法行,最后流于形式!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是有没有考虑百姓的想法?有没有考虑用什么来替代防盗网,实现“城市美化”与人们“安全满意”的双赢!那就需要媒体与企业的支持!媒体是传播的平台,安全意识提供工作就是需要进一步传播!《南都周刊》有一期专门针对《城市个人安全手册》的策划,在社会反响很大,通过对一些犯罪事件的分析,告诉人们在受侵犯的情况下,该怎样做才会安全。很多安全意识淡薄或者对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危险情况有了基本的安全了解,相信如果看到那个手册的人,在出现相应的情况时会有一个很好的应对措施。但是这样的调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很多数据与现象都是通过公安部门或者一些专家获得的,一些案例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可见政府提供相关的正面信息由媒体发布,作为一种公益宣传来完成人们安全意识提高是一个传播安全意识建设的有效捷径,否则政府的宣传出现瓶颈或者记者的资料不准确都会影响文章的质量以及最后的传播效果!那么企业充当什么角色?企业主要是提供产品,满足人们对安全产品的需求,是对整个活动进行公益传播的出资方!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防盗网的替代品,但是由于人们目前的安全文化水平决定了接受这样的产品还需要更多的安全意识的提升!这些都需要媒体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三方互动通过对政府资源、传播资源、产品资源的整合来实现全民的安全意识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要素。

  四、 安全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工作

  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一个教训,人们安全意识的改变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过政府、媒体、企业不断的进行宣传,逐步地改变人们对安全的认知,从而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尤其是目前国际犯罪理论由预防犯罪向预防迫害的转型阶段,更需要人们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而每个人一生中遭遇被害的次数有多少,很多安全防范产品仅仅由于短时间内没有发挥作用,在人们的使用意识下降后,那些产品就被停止使用,失去使用价值!目前很多案例表明:很多技术安全防范设施成为了摆设,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防范效果!造成意识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计算由于一次被侵犯而带来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的损失!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对于社会安全没有明确的意识和概念!形成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习惯,如果去改变需要时间!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世界独有的“方块字”文字文化;日本有一个企业为了使所有员工不加班,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可见一种惯性意识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安全文化的建设同样也面临着长期、持续建设的任务。

  “和谐社会”是中国“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安全建设已经是政府和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安全文化的传播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形成一个新的安全产业群服务于社会及人们的安全是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随着安全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从事安全方面工作的事务公司,希望通过企业这种安全意识的传播以及服务,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也希望独狼安全文化传播机构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积极与政府以及媒体合作,为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为加快安全文化的传播尽一份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