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济社会学意义

2011-04-0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 要

  在对近年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安全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经济社会学理论,探讨了建设安全文化的经济社会学意义;阐述了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从经济与社会两方面认识安全的本质及建设安全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学

  引言

  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工业化国家大致经历了自然本能、法制监督、自我管理和安全文化四个阶段[ 1 ]。在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已引起广泛关注。另一方面,研究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不仅考虑事件的经济得失而且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用社会学人本的观点补充经济学、对事件做出经济指标以外更多方面分析的经济社会学也逐渐为人所知。但尚未见到论述安全文化在经济社会学方面意义的文章。本文通过对建筑企业安全现状、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的调查,探讨建筑企业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社会问题;阐述安全文化的内涵以及建设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经济社会学意义。1. 经济社会学意义下的安全与文化

  人对安全的认识从无到有。狭义的安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生产性的;广义的安全是指保护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保障人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安全是人类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文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文化一旦形成,能够反过来陶冶人,使人获得新的能力。那么当安全成为文化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浸透着文化现象,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国家,形成了被称作“文化制胜”的时代。就我国安全生产的严峻现实而言,安全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投入和管理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是人所受到的文化氛围熏陶的问题。

  人类从安全需要出发,除追求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意义外,还追求其社会意义。安全需要促使人们在进行安全投入时不但期望经济上的回报(事故直接损失的减少),而且要追求心理的社会效果;不但期望制止眼前的事故,而且要实现更长远的安全目标。安全不但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更关系到社会改革、经济发展、国家稳定。

  人们不可能奢求生活在没有意外的社会中,但可以通过努力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让“安全”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危险系数小的人生里,这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保护,也是安全的本质所在。

  2. 安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安全现状的调查

  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安全水平一直比较低,每年因安全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有近千人之多,直接经济损失千亿元[2]。笔者对建筑企业管理层人员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 0 份,有效问卷4 8份。其中,对“建筑行业安全问题是否严重”问题的回答,有近半数人认为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问题不太严重,两成左右的人认为不严重,见表1 。在对“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问卷设计了多选题,即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机械设备陈旧、监管不力、人员安全教育不够和人员安全意识不够6 个选项。答卷者100% 投了“人员安全意识不够”一票,且有32 人同时选择了“违章作业”。另外,其他方面的资料[3]也显示,我国大部分伤亡事故都是由“ 三违” 引起的。

表1 对“建筑行业安全问题是否严重”问题的回答

  2.2安全事故分析

  事故不论大小都会造成经济损失,大的事故还会对社会、政治造成比较显著的危害。就企业内部而言,设施装置损害、停工损失、事故处理费用、返工损失、恢复生产费用等;企业外部损失诸如被罚款、索赔等费用以及对企业形象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无形损失。直接财产损失外,间接经济损失难以统计。据介绍[ 2 ]我国各类事故总损失大约相当于GDP 的1.5%。

  究其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可以说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0% 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建筑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安全知识和技能缺乏, 对国家的安全生产标准视若无睹,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行为不够,安全价值观念淡薄,安全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安全文化模式。

  3. 建设安全文化的经济社会学意义

  安全问题和诸多社会问题一样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提高社会全员的安全素质,建设安全文化。人的素质提高了,很多行为自然会改变。

  3.1 物的本质安全化与人的本质安全化

  安全事故总数中有60% 以上是由违章指挥、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怎样才能减少“三违”现象呢?靠罚吗?惨重的场面和滴血的数字,远远超过了“ 罚”的“ 价值”。“ 三违”的主体是人!事故频发昭示了人们安全意识的淡薄,因此必须从“人”入手。一个“经济人”,会用生命换取获得最大利益的机会;一个“社会人”呢?其生理和心理特征、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都潜移默化地受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因此,解决人为失误的办法应该是通过文化的途径,利用文化的影响,强化“ 人” 的安全观念、意识、习惯;建立安全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人生观。即社会人和经济人互动才能满足人对“经济”、对“社会”的双重需求,才可能从根本上减少“三违”现象,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率。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前者主要靠安全科学和工程技术来防范,但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因此,控制、改善后者就显得更加重要。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性行为,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但强制性手段并不是长远之计,遇到漠视和抵制规章制度的被管理者,强制性约束手段就失去了效应。安全文化正是弥补了管理上的这一弱点。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

  3.2安全的经济与社会之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实现的。从安全的利益关系属性和社会生活属性来看,生产力的安全需要体现为社会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安全的实现受到利益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安全首先是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是劳动者生存、劳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是职工不可或缺的切身利益。可是处于被雇佣地位的职工却无权选择决定自身安全的保障条件。对经营者来说,安全是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防止事故损失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经营者的利益。但是,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增加总资本,进而降低利润率。经营者在安全投入、资源占用方面具有得与失、益与损的利害关系。这样的利害关系是由经营者对自身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得失关系认知所决定。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顾安全风险,不问职工安全与社会规范,削减安全投入,导致安全条件恶化,重大事故增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就事故的成本而言,从国民经济整体看,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相互依赖,那么发生工伤事故后,个人的事故势必影响他人,构成一定的社会成本,事故对社会生活标准产生不良影响。

  3.3安全文化的经济社会学意义

  安全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过程,是由有意识、受一定思想支配的人的活动所构成的。安全活动过程中,不仅表现为人们的物质关系和经济技术活动,而且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活动,即构成了安全文化。人们已经习惯了经济关系对思想、世界观及各种符号系统的影响,事实上,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塑造着经济制度和各种经济活动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安全文化主要是围绕安全与事故的本质是什么、人能否认识和怎样利用安全习惯来实现安全目的等问题展开的。其社会功能表现在它对经济社会生活及安全活动有着认识、评价、调控和创新的作用。安全文化的建设是要给人们提供辨别相关安全行为对错的标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建设安全文化,是要形成占主导地位的大安全观的社会意识,是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使安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使人们真正安全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建筑企业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完善和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施工现场安全卫生条件的改善,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促进建筑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建设安全文化是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由强制监督稳步向自我管理转变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安全涉及的范围从生产拓展到生活、生存及人能从事活动的一切领域,其水平和内容也都具有了新的时代标准。从个人层面看,安全是人的生命的价值,只有珍惜生命,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奋斗目标。对于企业,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对于整个社会,没有安全,何来人类的生存,繁衍;何来社会的文明;何来科技的进步。没有安全的物质和精神做基础,全世界人民的种种需求根本无法实现。

  4. 结束语

  安全管理、安全科技、安全法制都不及倡导、弘扬安全文化的效果和威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工作开展起来才有可能成功。为了公民权益和人权保护,为了人民生命与国家财产安全,为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社会稳定和安居乐业,为了明天的一切,建设安全文化、弘扬安全文化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