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具有鲜明特色的, 为广大员工普遍认可、自觉遵守和接受的, 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作为铁路辅业企业, 在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实践中, 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为企业经营创效营造安全和谐环境, 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突出思想教育, 构筑群体保安全防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安全文化建设, 必须把思想教育作为前提条件,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 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筑牢“安全第一”的思想防线。
11 培育理念, 构筑共同价值观。安全理念是一种精神理念, 主要是指积淀于企业及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 包括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遵循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思想意识、安全思维方式、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及共同愿景等。加强安全理念教育, 就是要通过座谈讨论、观看警示教育片、举行案例剖析会、开展安全在我心中演讲、安全大家谈征文、安全理念征集等活动, 深打“安全第一”的思想烙印, 让企业信奉和倡导的安全价值观念变成全体员工共同追求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坚定信念。具体讲,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安全第一”的理念。使员工真正认识到, 安全的宗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以人为本, 就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不稳企业难发展”的理念。使员工真正认识到, 安全出了问题, 效益就无法保证。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 安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三是要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使员工真正认识到, 抓不好安全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 保证不了安全的员工是不合格的员工。四是要树立“安全在管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使员工真正认识到, 安全在管理, 管理在防范, 防范在细节, 隐患不除, 必酿大祸。安全理念的培育和形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就能一劳永逸, 必须坚持常抓不懈, 在深化内涵上下功夫, 在注重养成上见成效。
21 加强教育, 统一员工思想。安全生产带有周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安全生产的特点、规律, 通过形式任务教育, 让员工认清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知道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和自己肩负的责任, 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构筑群体保安全防线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说, 抓好形势任务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是, 我认为: 作为基层单位, 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扎扎实实地搞好上级文件精神的传达贯彻。因为上级文件和领导的重要讲话, 就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安全工作的行动纲领, 就是最好的形势任务报告。上级文件和领导的重要讲话学好了、学透了, 员工的思想也就统一了, 行动也就一致了。当然, 在传达贯彻、学习领会上级文件和领导的讲话精神时, 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 必须融会贯通, 结合自身经营的实际, 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 我们房建集团公司始终坚持把学好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作为搞好形势任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每次集团公司召开安全工作会议或下发文件后, 都及时组织各级班子成员和中层以上干部认真学习, 在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再通过每周工作例会、党员大会、职工大会等形式, 把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以及集团公司的工作措施层层传递到每个员工, 从而增强了群体保安全的合力。
31 加大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营造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 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对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用格言警句引领员工。在工作场所, 在生产区域, 在关键岗位,不但要张贴安全制度、工作规程和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而且还要悬挂安全标语口号、格言警句。如悬挂张贴“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重视安全就是珍惜生命”、“时时牢记安全, 家家幸福永远”等格言警句, 就能够起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 向员工昭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二是用亲情效应感召员工。通过悬挂全家福、建立亲情园、征集员工亲人安全寄语等形式, 增强安全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三是用网络平台启迪员工。可以在办公网上设立安全知识问答、安全论坛、安全教育影片等,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 设立违章违纪曝光台、事故警示台, 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四是用典型事迹激励员工。通过大力选树和宣传安全生产标兵、安全经营能手, 激发全体员工保安全的
积极性, 促进群体遵章守纪的行为养成。
二、注重岗位培训, 提升群体保安全能力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仅靠思想教育还不够, 还必须注重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员工安全工作防范能力, 使员工不仅做到想安全、要安全, 而且做到懂安全、会安全。
11 在培训对象上体现层次性。企业员工队伍由于工作岗位不同、要求不同, 因此, 在培训对象上, 切忌大帮哄、一锅煮、以会代训、以考代训, 一张试卷满天飞, 一次考试顶一年。应因人而言, 因岗而定。具体讲, 要重点抓好以下培训: 首先, 要抓好安全管理人员和分管领导的培训。一个单位的安全工作开展得如何、取得的成效如何, 关键取决于这个单位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安全素质能力和重视程度。培训工作不仅要解决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上想管理、敢作为问题, 而且要解决会管理、能作为的问题。其次, 要抓好“三新”人员的培训。“三新”人员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工作, 无论是从工作环境的适应上, 还是在岗位责任的履行上, 都要有一个过程, 这就给安全工作带来了隐患。因此, 对新职人员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经安全教育及有关规章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第三, 要抓好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从某种程度上说, 安全生产上的关键岗位, 也是安全生产上的薄弱环节。按照集团公司要求, 凡从事涉及道路交通、设备、压力容器、建装施工等在职人员, 都属于关键岗位的人员。对此, 更要高标准、严要求, 不走过场, 注重实效, 扎扎实实搞好培训。
21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一个单位的安全培训工作搞得好不好, 关键取决于这个单位安全培训的内容实不实, 针对性强不强。如果培训内容脱离实际, 上下一般粗, 全员一个样, 就会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瘸子打围坐山喊, 隔靴搔痒, 难见其功。在组织全员认真学好国家《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抓好全员常规培训的基础上, 对安全管理人员和分管领导, 应重点学好上级文件和有关领导讲话, 学好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解决好如何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 结合实际, 抓好安全工作落实的问题。对“三新”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 应重点学好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 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解决好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问题。
31 在培训方法上讲究灵活性。培训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培训内容的如何选择, 而且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也大有文章可做。同样是一门知识, 换一种教育方式,可能效果就不一样。如, 把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条文与座谈讨论结合起来, 就可以增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把学习安全技能操作知识与岗位练兵、现场演练、比武打擂结合起来, 既可以陶冶情趣、增长知识, 增加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员工好学上进的积极性; 把警示教育与以身说法、案例分析结合起来, 就可以加深员工对安全生产如履薄冰的认识, 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群体保安全行为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安全靠管理, 管理靠制度。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来约束的, 制度又要靠管理来落实。因此说, 安全文化建设, 从根本上讲, 也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
11 立标明责要细。首先, 要明确各级组织的责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的共同责任, 必须齐抓共干、合力共为。要围绕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搞好目标分解, 强化责任落实,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各级党组织要按照“融入中心, 服务大局”的思路, 把关定向, 抓好教育, 营造氛围。各级行政组织是安全工作的主体, 要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确保安全生产有序可控。各级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也要围绕各自的职能作用, 发挥好安全工作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其次, 要明确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规定在安全工作中应该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不仅要保证自己安全无事, 还要看好自己的家, 管好自己的人。再次, 要明确普通员工的责任。让员工知道自己在岗位上担负哪些责任, 该干什么, 怎么干, 应该干到什么程度。
21 制度措施要实。制度能不能管用, 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广而在实。精细管理能否落实到位,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管理制度有没有科学性和操作性。集团公司之所以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坚持把安全制度建设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多次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使每个重要岗位、每个关键环节的安全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可控。集团公司按照路局关于开展“安全管理基础规范年”活动要求, 针对安全管理制度内容不规范、不具体, 有的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的实际, 在认真总结近几年安全工作、汲取其他单位经验做法的基础上, 组织专人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31 检查考核要严。没有考核的管理, 是无效的管理,也是不完善的管理。安全责任目标能不能实现, 安全管理制度能不能落实, 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能不能得到规范,关键要看是不是真管理、真考核, 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如果检查考核只注重形式, 只见物不见人, 雷声大雨点稀, 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检查考核要有力度、有效果, 就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好人主义和官僚主义。
上一篇:企业安全发展重在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