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特别是在人类社会进步的今天,社会经济活动与电力供应的关系十分密切,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稳定不仅是电力企业自身的重点工作,也是涉及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回顾电力发展的历史,从1973年7月13日纽约大停电、2004年8月14日美加东部电网大停电到最近莫斯科的停电事故,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停电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远远大于对电力企业自身的影响和损失。所以,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在已经实施电力改革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电力工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它和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有相同的部分,它都遵守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但它客观存在着一个特殊的规律,即电力商品的价值转化是通过电网的稳定运行来实现的。
我们电力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两票三制、安全生产奖惩规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了落实,但不安全因素、事故仍然不断地在发生,这对我们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回顾和分析我们电力行业所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事故,可以发现在规章制度健全的企业仍然存在人与制度结合的差距,这就是在管理学上所称的非管理因数。那么,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来解决制度与人的结合问题?
在企业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实践活动中,首先发明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发明和实践解决了工作效率的问题。但不安全因素、事故依然存在,因此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又提出和建立了以工作流程、制度、标准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这对提高和改善工作质量、人机对话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管理学上“人”并不再是一个被动因素,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事件的最终结果。因此,在上个世纪末期,人们在研究了“人”的行为和社会属性后,提出了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文化管理的方法来彻底解决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就是培育安全文化,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安全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尤其是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本质: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现代工业生产还是远古狩猎,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就是更好地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就要劳动,就要工作,就要与非人类的一切物质或精神以及人类之间进行接触、融合,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生命安全问题:工作、劳动效率提高越快,安全保障系数就越低。如何找准安全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保证安全的状态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并形成一种既约定俗成,又不断创新完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就是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安全文化的本质所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角度,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来保证安全的文化观,是包括所有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
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劳动)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一个电力企业来讲,任何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机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就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发挥的落脚点。基于此种认识,要发挥好安全文化的作用,就要首先了解事故发生的根源。一般而言,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如习惯性违章、检修质量等);另一种是非人为原因(即纯粹由于非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例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什么讲是非人为原因呢?因为在电力生产中,事故大多是人为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而非人为原因在电力生产事故中的比例相当少,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外几乎没有。例如在电力生产运行中,有人说设备质量、污闪事故是非人为原因,但事实上这也属于人为原因。之所以存在以上误区,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能够准确预见这些非正常现象的能力,而这些安全问题,正是由于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造成或影响的。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保证。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也就明确了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所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人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性,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并自觉遵守执行。为了建设好、使用好安全文化,我们要重点健全完善以下几个机制、方法和手段:
一是完善安全生产战略指导机制,用安全生产制度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在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和南方电网安全生产“一号令”的前提下,必须建立符合贵州电网实际的安全生产方针,同时根据不同时期有相应的安全指导机制,如我们长期开展的“反习惯性违章”、“安全性评价”、“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制度”、安全生产“讲清楚”等制度,明确了安全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方针,做到了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
二是完善安全目标考核机制,提高安全文化持久性。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标考核机制,让干部员工始终保持一种丝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状态和责任感。例如我们根据电力行业的规律、特点,制定一个年度或更长时期的安全考核目标。同样,每个单位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目标及考核措施确立得科学合理与否,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左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否持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完善安全理念宣传方法,提高安全文化的深入度。企业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员工认可和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各种安全理念宣传渗透的效果。各种符合企业生产特点的安全理念在挖掘、提炼、推广、渗透之前,只是被企业少数人全面掌握,而要变成全体员工的共识,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渗透机制和措施。要建立完善宣传渗透方法,在将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的基础上,要求每天班前、班后进行学习讲解,自觉指导并运用到安全生产中,同时定期开展理念渗透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兑现。通过这些制度约束和柔性引导,使广大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得到不断飞跃和提高,从而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层次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安全文化执行力。安全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员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严肃性。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养成习惯,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可能。因此,在加强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和落实兑现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干部在安全生产业绩中的综合考评,并与相关管理干部的奖励分配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促进员工自觉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措施和行为。
五是完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的提高只靠制度管理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必须根据员工整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在员工业务培训上,不断建立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特殊岗位工种培训管理规定》、《新工人业务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业务培训机制,采取知识考试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坚决不能上岗,以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在安全宣传教育方面,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并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及网络、电视、板报、宣传栏、安全文化长廊等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坚持人性化教育,创新并推广班前会、员工祝福、亲人嘱托、“三违”罚款单家属签字、“三违”讲评、亮相等方法,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开展了党员身边“无事故”考核竞赛、安全流动红旗、安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促使员工积极学业务、练本领、掌握安全技能,使“我要安全”变成了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六是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在生产活动中能形成“自控机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在生产中形成安全文化场,这个场以“安全第一”的观念作用于生产中的每一个人,如果我们建立起浓厚的安全文化环境,不论决策层、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会在安全文化场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关键是各级领导首先从自己做起,严明纪律,作业人员违章违纪任何一个发现的员工都主动进行纠正,对新工人严格按标准化动作培训,动作不合格一律不能上岗,一丝不苟地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习惯,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很强的现代安全文化场,使每个进入公司的人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职工遵章守纪的行为,而不愿做出违章违纪的言行来。
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都会被它拉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在生产中违章作业发生了事故,人们在分析违章的原因时常说:“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自觉性就是人的意志品质,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由于这一区别,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人们有了高度的安全文化就会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理解安全在改革开放中重要地位,体验出“伤亡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这一观念的深刻涵义;感觉到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安全应承担责任;进而明确自己的安全规范。安全文化把安全的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上升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升到成为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动机,调动人的潜能、理想、抱负和意志,主动自我完善“安全第一”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