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广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人的安全科技知识和人的安全文化素质。要从幼儿园、从中小学抓起,从全民抓起,通过安全文化活动的形式,加大力度对社会各阶层持续而耐心地进行宣传和教育,灌输安全文化知识、增强其安全意识,建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建立安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安全行为规范,学会消灾避难、应急自救的本领,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安全、舒适、文明的生产、生活及生存活动环境,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的目的。
“安全文化”广义的定义可表述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历程中,在其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或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人工环境和可靠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国劳动保护事业的老前辈、知名的安全学者江涛同志对安全文化、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安全科学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
“安全文化是人类为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在生活、生存、生产劳动以及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保护国家和个人财产安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总和。”
在不断完善和强化法制、技术、经济、行政、教育等全面管理的现代科学手段外,必须要认真而踏实地解决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对安全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两大因素可归结为安全文化问题。安全文化建设是解决人因失误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它通过长期地、不断地努力,塑造安全人格,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从根本上解决“三违”问题。
有人认为,现在强调安全文化建设,不是解决目前事故高发的当务之急的有效措施,特别是从娃娃抓起的主张,更是远水不解近渴的徒劳之事。对此,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早在1996年就旗帜鲜明地说:“现在不抓,何时再抓。不是说提高安全素质吗,安全素质以什么为基础,安全素质的基础就是安全文化。正因为安全文化是长远之计,很多有识之士才热衷于对它的研究与传播。安全文化既是个人安全素质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安全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怎么往前发展,量你也发展不下去。”他还说:“无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设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点一点地让学生懂得安全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学生实施了安全教育,不仅会使学生个人受益终身,还会给社会发展减少代价,这是既具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的大事。例如北京就出现了学生放学过马路由‘安全值日生、‘小小安全员’头戴小黄帽、手举小绿旗开路有序的通行的做法。这实际上也是安全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安全措施与安全宣传并举的有益尝试。”
2002年9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王显政在为《安全文化新论》一书作序时写到:“安全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着重大影响,将不断更新着人们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理念。全新的价值观念,更务实的关注安全、珍惜生命,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主流。”他还写到:“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文化就是要用文化的力量塑造高素质的劳动者。……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把安全文化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中去思考。要通过传播和推广安全科学技术,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其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其不断进步。”
2.尊重人权
解决安全问题的工作长期被认为是一项纯技术工作,这实际上就是片面强调理性,使一些人即使成了安全技术专家,也未必具有完整的尊重人权的安全人格。作为人的心理过程,理性属于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想像。黑格尔说,理性是具体的。辩证的思维,也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只有理性才能揭示宇宙的真相。但是,面对安全问题,理性却常常陷入困惑,因为它既能揭示出安全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又能揭示事故是难免的这一深刻的道理,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对事故的容忍和让步,对人权的忽视和无奈。例如指标管理,就能证明这一点。
笔者曾在一个有关安全生产的高层次的委员会上看到,针对新一年的伤亡指标如何下的问题,各方面负责人都纷纷排出许多理由为本辖区、本系统争取多死几个人的指标,而且个个都道尽各自的客观不利因素据理力争。可见,许多地方安全工作的好坏是事先已在诸如此类的会议上就议定了的,参与者都是各方面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可谓一个比一个透彻,可认识归认识,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事故才被允许了,人权才被轻视了。现在通过媒体公开报道的事故,几乎每一起都与“三违”有关,尽管如此,从事故发生地或单位来看,不管事故多么猖獗,只要到年终没有突破指标,就可以轻描淡写,说不定还会因没超标而受到表彰呢。此且不说指标对事故的允许性,就说指标助长了一些人的不负责任、不吸取教训的心态,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更何况指标是违反《安全生产法》的,也是与德治相悖的,同时还是一些人隐瞒事故,遮盖隐患的直接原因之一。某地曾因事故多发引起媒体关注,后来经统计没有突破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还有人撰文大加赞扬,以正视听。
这些都是单纯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如果不从情感、意志和法律、道德这两个方面去衡量,上述问题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合理的不等于合情合法的,加之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的,所以,上述问题的出现又是不能被人的天赋生存权而决定的人的情感所接受的。
3.珍惜生命,以人为本
与理性的片面强调相比,情感的培养几乎被忽略。然而在众多的事物和分工之中,除了开设救死扶伤的医护职业而外,安全工作所需要的直接的感情投入可以说是最多的。所以,它的从业人员必须珍惜生命、以人为本,必须是心地善良、为人真诚、富有热情、乐于助人者。如果我们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情感因素,在实践中,我们就会违章、违纪、违法,隐瞒事故或者对安全工作冷一阵热一阵,或者因工作的变动而改变原来的对安全的积极态度。例如不少人负责安全工作时,大喊安全工作重要,一旦调任别的职位,就漠视安全工作。这些都表明安全工作在人们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响应,导致安全情感的不稳定。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促使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促使人们去进行劳动、创造。情感的内涵告诉我们,它一旦与人的安全活动结合起来,就将成为一股阻止不住的生存动力,为安全的实现而奋斗不止。因此,在实施安全计划时,尤其是培训计划时,一定要重视安全的情感培养,不然的话,人们对安全的态度就此一时彼一时。培养人的安全情感,可以树立人的公众安全观念,提高人们对安全的评价水平。情感的社会性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的一定关系,是通过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来体现的,这又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许多领域。如果人们能用情感去自觉地实践安全并对有关安全的事物做出对人有利的评价;那么,人们就会把轻视安全、违章指挥、鼓励冒险等看成是不道德的行为;把不安全行为,不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和护品护具的做法看成是丑的行为;把能够参与解决安全问题看成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并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安全情感的培养,在今后的安全工作中,是再也不能被忽略的事了。
在安全文化自身的传承,尤其是民俗民风的影响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众对安全的态度和情感问题,人人都明白安全对自身生命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自发的安全活动,但其中科学的含量不高,也就是说,社会集体安全人格感性成分高于理性成分,且处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难以满足和适应当代安全文化发展的要求。
4.塑造安全人
人类安全问题推动科技发展以及人与社会迫切的安全需求导致安全科学的诞生,这是当代安全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安全科学的背景是人类整体的文化精神,人的安全活动作为文化系统中最古老、最基本的部分,无疑会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实文化发展的时代内涵,表达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的照顾自身,即“以人为本”的本性。以这样的视角展望安全文化的现实建设及未来走向,不难看出,安全科学理应自觉地把自己发展的演化指向,同人类文化意识结合起来,在密切关注文化实践中摄取自身发展的营养。当代安全文化建设应该积极从一般的大众文化及民俗风习中寻找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并按照符合时代需要和科学精神的安全理想去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实践应当尊重人们的种种生活习惯,致力于建立当今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使人们以理性、安全的态度、情感和意志从事现实文化实践,并把现代安全意识辐射到人类文化教育的广阔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大众文化的现状,提高其科学含量,努力实现全社会和全民族的安全健康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
基于安全科学的价值定向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主体安全人格的塑造以其最富时代精神的崭新命题被提了出来,这是过去的理论与实践尚未涉及或涉及不多的领域。
人格的塑造实际上就是人的塑造,安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安全人的塑造,它是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基础部分,对当代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相关的重要意义。从人格的内在规定性上说,健全的人格应该是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理想的人格的塑造应当使人格的这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然而在过去,这三者没有协调,发展不一致,片面地强调了其中某个方面的发展。这种片面发展的结果导致人格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安全方面,就使人呈现出安全品质太差或者叫做人的本质安全化程度太低。
实践证明,过去我们基本上没有注意到安全人格塑造,更谈不上运用人文科学的原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生产者。在心理学、教育学与安全的结合研究方面,也仅仅是肤浅地提一提安全是人的一种需要和有关安全教育的认识过程方面的问题,很少将心理学所揭示的认识过程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连接起来,达到包括理性(认识过程)、情感、意志(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同步发展的人格塑造。由于这一缘故,这么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不少仅在数理意义和工程技术上解释安全问题的专门人才和对安全感性认识强烈理性认识较差的职业人群。够得上对安全问题既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又能够充满感情地为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服务,还能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为实现安全而奋斗,称得上具有健全的安全人格者,实不多见。
因为人格在心理过程上的反映除了理性之外,还有两种表达形式,即情感和意志。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个体,在完成认识过程后,必须向社会化前进,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情感和意志,主要是人的社会化表现,它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性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的心理过程的这三种表现形式,构成了人格的基本框架,缺一不可。这三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就完成了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安全的人格塑造,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有关安全的各种要求必须在这三种形式当中有自己的表现。也就是说,安全的要求,必须全部落实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安全人格的形成才能成为现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本质安全。如果人格内部机制发展不平衡或部分地受到抑制,就会导致人的本质安全化程度低下,就很难与外部系统达成完美匹配,实现人一机一物一环境整个系统的本质安全。
与情感同等重要的是安全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是塑造安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所谓意志,心理学认为,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能动表现。人的意志首先是与行动的目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人在认识客观现实并感到有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确定目的并依据它去自觉地组织、计划自己的行动,或者约束自己、抑制与达到目的不相适应意图和行动,或者加强与达到目的相适应的行动,或通过变革客观现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意志又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没有困难的行动是无意志可言的。人只有在实现预定的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而又坚定地、深思熟虑地组织行动加以克服,才显示出意志的作用。通过对意志这一概念的了解,要解决安全问题,必须培养每一个人的安全意志,并形成社会集体的安全意志。因为要解决现实和未来的安全问题,有许多困难摆在我们面前,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要克服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是难以胜任的。例如有些干了几年安全工作的人,因畏惧困难,怕担风险与责任,不愿继续担任安全工作,客观上造成安全专业人才流失,给安全工作带来新的问题,使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这是由于人的安全意志不强所致。安全意志不强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情感有关,因为意志的形成以认识为前提,受情感的左右。只有在安全实践活动中久经锻炼并形成了对安全的有积极性的情感者,意志才会坚强。这种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通过意志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我们一定要下工夫培养人们尤其是安全专业人员坚强的安全意志,使之形成有利于安全的良好意志品质,使社会集体的安全人格在专业人员的带动下得以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
总而言之,安全是理性的需要,也是情感的需要,这两种需要是只属于人的。
它还要通过人的意志努力去实现,这是塑造安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与安全文化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因为当代安全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再是好心人的善行所能为之;这必须凭借主体的理性、情感、意志协调一致的发展的人格力量才能真正奏效。随着科学普及工作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公众在对安全的积极参与中,他们的人格将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从安全文化的现实建设来看,安全人格的塑造,除了主体的自我实施外,必须扩大安全教育面,在全社会普及安全文化知识。这是因为,安全教育的功能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质量和人格素质的提高。通过安全教育,促进安全情感的发展,提高安全认识水平,形成坚强的安全意志,使受教育者的个性不断得到优化,从客观上促使社会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一方面把人类优秀的安全文化传统不断地传下去,另一方面又将进一步面向现实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生存领域开发和发展新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使他们成为安全文化的创造者,成为具备自觉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创造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