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用安全文化长效机制保企业长久活力

2008-08-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滞留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求上,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已成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共同需求,迫切需要能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长效安全管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工伤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这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被纳入法制轨道。作为企业,必须无条件满足并遵从。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员工行为的随意性、盲目性与其对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要逐步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安全文化,并依此指导、规范和巩固员工的行为。

  企业安全文化虽然并不直接解决安全问题,但可以解决企业的长效安全的问题。一种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原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定式,消除员工思想隐患,从而对安全管理系统产生协调、导向和凝聚的作用,没有安全文化体系支撑的安全管理,企业就不可能的长效安全。

  安全监督机制初步确立,法律法规完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规章制度较完备,为建立安全文化体系提供了机制保障和制度保障。在石油系统实施安全监督、安全管理两条线,建立安全监督体系,实现异体监督,在关键生产装置、重要施工场所设立派驻监督,并赋予其安全监督与执法的权力和职能,将使业主、承包商与安全监督三者将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的矛盾统一体。

  风险意识在相当一部分操作人员甚至一些管理及监督人员身上没有得到普遍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形成的“遇到问题再寻找解决办法”的传统的习惯,在我们的企业以至整个社会根深蒂固,一时无法转过这个弯,阻碍了新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

  安全文化应向系统性方向发展。石油企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安全文化氛围,涉及安全文化方面的内容较多,但系统性差,导致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员工行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安全监督与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监管系统的基本单位,也是安全文化传播的纽带,充分发挥好其现场职能,对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中安全监督及管理人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两忌”重点解决监管职责不清的问题。一忌监督人员以监代管:根据监督职责,安全监督人员查出现场不符合项时,不应安排由谁去整改。监督人员只负责对作业过程的监督,将查出的不符合项交由被监督单位管理人员确认,由管理人员安排整改,监督人员对整改结果按标准进行检测评估。二忌监督人员及管理以监代办、以管代办:监督人员查出现场不符合项时,自己不应动手去整改,而应及时通知管理者,由管理者安排相关人员去整改。

  “三种观念”:重点解决员工对安全工作的价值观问题。树立安全生命观念,且将此观念植入每个职工思想。树立安全效益观念。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计算出某一不符合项可能导致事故的概率,计算出安全投入与产出比,分析安全投入的回收周期,确保安全投入和投入的经济性、有效性。树立安全教育观念。除理论教育和会议教育外,安全教育应特别注重现场教育。查出违章时,现场就地组织员工讲解违章的危害,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种意识”:重点解决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一是风险意识。安全工作的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就是要求每个人干每项工作,事先要进行风险预测,即风险识别,将作业过程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一一列举出来,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再进行风险评价,哪些是重点风险,哪些是次要风险,哪些应该重点控制,哪些不作为重点控制,控制措施是什么,由谁来负责,都应该心中有数。将这一过程写在纸上并付诸实施就是“风险管理”;按照这种思路去做就是树立了风险意识。二是查纠习惯性违章的意识。习惯性违章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危害性大。它产生于人的思想惰性和行为习惯,一些人在作业过程中往往不遵守操作规程,而是图省力省事,采取简捷方式或者根据自己的习惯去操作,久而久之,某些操作动作或存在的现象就会形成习惯,大家见怪不怪,似乎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什么危险的,不构成违章;学徒跟着师傅所学的操作动作也是违章的而自己却不知,这就演变成了无知性违章。作为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人员,应对作业中的每一个过程,从操作规程、设备工作原理、安装使用、安全附件等各方面进行认真检查分析,找出其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控制,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三是全面意识。对现场存在的各类不安全因素,不能留下监督和管理死角,要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意识。四是应急意识。有些单位长时间保持安全平稳势态,员工的应急意识就会逐淡化,导致应急处理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安全监督与管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经常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习,提高全员警戒。五是分工协作意识。由于分工协作不明确,在发生紧急事件后,全体人员一涌而上,全部参与应急处理,导致一些作业环节出现“空岗”,无人管理,无人操作,其结果往往是最先发生的紧急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而“空岗”位置则发生了新的紧急事件,如同“多米诺古牌”一样,引起连锁事故。管理人员应在作业开始前,按照岗位配置要求,进行定岗分工,发生紧急事件后,哪些岗位继续坚守岗位,哪些岗位负责通信,哪些岗位负责紧急事件的处理等等。六是超前思维意识。即居安思危,干某项工作都要预测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控制工作。

  要重点解决好安全监管“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件的可操作性与现场实用性一致原则。文件制定要尽可能全面,将各种违章现象、每个动作都要在文件中规范,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全面。但相关表格设置不宜复杂,因为文件是作业现场的指导标准和规范,而不是为现场“搞写作”而设置的文本模式。文件规定一定要适应作业现场实际,标准不能定得太高太复杂,太高了让人操作起来望而却步,编假资料;也不能定得太低,太低了管理水平就提不高。文件制定要来源于作业现场而略高于现场标准,逐年修订完善,保持文件与作业现场同步持续改进。在现场监督中,必须依据文件规定去执行处罚与奖励,文件中没有规定而生产中存在的,不应作为不符合项进行处罚,只作为以后改进的方向。二是重点监督高风险作业环节,必要时进行可行性方案论证,实施“作业许可制”。如在油气区进行动火时,应使用“动火票”制度,对动火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固井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检查验收;钻井作业一开、二开前进行安全检查验收;下套管等高危作业中进行旁站监督。三是安全工作最重要的是讲求平稳,就是要保持制度措施的持续改进和现场管理及操作的持续改进。最大的忌讳是搞大规模的突击行动,以及制度措施跨度大、衍接性差,让操作人员无从适应。四是安全监督属抽样监督,而不是全部监督;安全管理则是全面管理,而不是抽样管理。判别监督人员监督职责是否落实到位,就是要看监督人员对作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及作业现场的各个方面是否都进行了抽查。五是他人关注唯我冷淡,他人冷淡唯我关注。就是说,当大部分人员关注某项作业过程或作业过程中的某个危险段的安全工作时,安全监督与管理人员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监督管理它;当大部分人不去关注那些不易引起人们觉察的风险时,监督与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并作为重点监督管理对象予以有效控制。六是把握人员的思想动态变化。安全监督和安全管理人员除了对现场履行监督职责外,还应清楚地掌握所在区域的人员的思想变化动态。由于家庭、社会、工作、子女、身体等各种原因,使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情绪波动,必然对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素。对此,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尽可能安排其从事风险较小的工作,降低风险系数。七是加强学习,注重知识积累。系统安全学属综合性很强的多学科专业,涉及法律法规、企业规章、操作规程、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及心理学等多方面。所以,安全监管人员应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现场生产知识,了解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灵活应用于生产建设中,这才是现代企业长久保持活力和长效安全的重要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