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解放思想破解安全文化建设困局

2008-09-08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当前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认识上存在“四重四轻”。一是重管理轻文化。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囿于传统安全管理的老思维、老习惯。认为一个“管”字,比什么都来的见成效。还未能认识到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深层次内容,是事故预防的“人因工程”,也是安全生产的源头之水、治本之策。二是重“硬指标”轻“软任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层层分解的事故控制指标、考核问责,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更为看重安全管理的“硬指标”。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或多或少存在着安全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的思想,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做“虚功”,耗时长、费力大,出成绩难,主观上未予重视。三是重形式轻实效。有些地方和单位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个热点,容易出影响,于是大做表面文章,求一时轰动,缺少深刻和深入的内涵,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效果。四是重外部轻内部。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安全文化,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统一定义。安全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单从行为主体看,它包括了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等等。而现目前,我们强调更多的是,安全文化的外部建设,是对企业对社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部署和要求,当然我不否认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突出作用;而往往忽视政府、尤其是安全监管系统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它对于约束、激励、规范安监干部职工,对于树立安监部门的社会形象,乃至对企业及社会公众安全文化建设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误区二:思想上存有“三无论”。一是无奈论。一提到安全文化,就感到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无所不包的空泛概念。不少地方和单位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时感到无奈与困惑,不知怎么抓、抓什么。二是无关论。一方面,社会公众层面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政府和单位的事,与己无关。这种忽视大众的广泛和有效参与的安全文化,是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没有大众参与、没有大众安全文化素质提升,安全文化建设也是空的;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层面,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安监部门一家的事,认为与己无关,不愿意配合,不主动参与,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无用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尚处在起步阶段,取得的成效自然是初步和阶段性的;加上文化功能的长期性、滞后性,成效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于是不少地方和单位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可有可无,作用不大。

  三是工作上存在盲目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安全文化建设出现了以下情况:一是急功近利型,少数地方和单位安全文化建设既无长远规划,也无年度计划,急功近利、求急图快。而文化建设具有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缓慢性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踏踏实实的积累。二是等米下锅型,就文化建设来看,设施是载体、队伍是保证、活动是生命、经费是基础,四者缺一不可。说到底,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一些地方和单位常以经费不足、人手不够为由,等待观望,等米下锅。三是依葫芦画瓢型,一些单位看上去安全文化建设搞了,但实际上不是主动开展,而是被动应付,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上级“规定动作”,而无单位“自选动作”,部门推一下、动一下。四是束手无策型,对本地和单位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对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步骤,缺少深入思考,基本上还处在两眼一团黑,应对无策、无从下手的境地。

  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安全文化建设受阻,迟迟打不开局面。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必将严重制约安全文化建设进程。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范畴,具有文化的相关属性。只有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正确的文化建设原则和方向,结合实际,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才会逐渐形成。

  (一)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提高认识、确立理念。

  当前必须扭转认识误区,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所面临的繁重任务与安全文化建设相对乏力的矛盾。一是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的安全观,是人们对于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安全生产及管理的基础和背景、理念和精神支柱,一经形成,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就具有惯性和持久性。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事故预防不仅要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软技术”,软硬兼施。二是确立正确的安全理念。什么样的理念决定什么样的行动。通过理念再造,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树立“重视安全就是保稳定、促发展、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安全发展理念;企业主树立“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安全利益理念;从业人员树立“注重安全就是对生命负责、对亲人负责、对家庭负责”的安全责任理念;社会大众树立“安全为天、平安是福”的安全至上理念。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使安全生产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明晰主体、有序推进。

  首先要发挥主体作用。群众既是安全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是最终受益者。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员参与其中的热情,才能使群众智慧竞相迸发,使安全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形成安全文化人人共建、安全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其次要从长规划设计。安全文化的特殊属性,要求必须自上往下推动、从长计议、持之以恒。要紧紧围绕为什么、建什么和如何构建安全文化三个基本问题,完善安全文化建设规划,把长期规划与近期计划结合起来,避免短期行为。再次要稳步有序推进。要在总体规划构架下,结合实际,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启动后完善、先见效后提高”的要求,有计划、分阶段选择突破口逐步实施。

  (三)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创新形式,丰富载体。

  要解放思想,多做有益的探索,不断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和载体,不断推陈出新,使安全文化常抓常新,充满生机与活力。一是通过文化活动来吸引。充分运用干部群众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以征文、歌咏、摄影、演讲、灯谜、知识竞答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热情。二是通过文艺创作来渗透。发挥文化创作单位和民间文化团体的优势,收集警句、格言,制作公益广告,创作安全歌曲、书画、对联、相声、小品等,让人们在品味“安全文化大餐”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三是通过拓展阵地来影响。积极发挥“大宣教”优势,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阵地,增强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依靠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打造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网站开设安全文化论坛,在公共场所设立宣传长廊等多种载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文化建设格局;要积极开展安全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六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传播安全文化,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约束人的目的。四是通过培训教育来提高。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对企业实行全员培训,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加强安全专项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凡培训不合格一律不准上岗;对社会大众,开展经常的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其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齐抓共管、完善机制。

  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确保其顺利发展,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领导和工作运行机制。各地和单位要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保障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在人员、经费、机构、场所等方面给与必要的支持,夯实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基础。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形成既通力合作又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要建立对安全文化软任务的硬约束,对政府、部门、单位等责任主体明确权责,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通过综合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与社会调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形式,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绩效进行评估考核。三是建立典型示范机制。选择安全文化建设基础较好的单位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通过引导示范,达到“选树一个,影响一片”的效果。四是强化保障机制。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对安全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重点保证,建立以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资助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等途径,努力形成安全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