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石化企业一直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宣传教育,使职工认同七种观点,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这七种观点分别是:以人为本抓安全的“人本观”,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预防观”,安全生产源于责任心、源于设计、源于质量、源于防范的“责任观”,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的“价值观”,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亲情观”,无事故光荣、出事故处理的“荣辱观”和人人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全员观”。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安全发展日益重视,但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每次事故的发生,采取的都是通报、检查、召开会议、追究当事人责任、停工停产检查整顿等手段。对此,专业人士认为,如此手段尚不够全面,应补一补“安全文化”教育的课,“安全文化”的建设比安全措施的制定更应该提到议程上来。事故与灾害本应靠技术对策加以控制,但国内外减灾灭灾实践证明,软对策往往比硬技术更为有效。“安全文化”正是软对策的一种,它诞生完善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20世纪90年代迄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发展。
“安全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组织(单位)文化”的一部分。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机制,二是在此机制下的响应。现在国际趋向是要将看似抽象的“安全文化”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
历史事件往往有它的相似性。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一直有核危害性有果产生。国际核安全组织在全面分析了事故原因后认为,“安全文化”的欠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的安全观,它决定着人们对于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思维方式,用安全文化建构的企业系统,似乎不是最直接的安全保障,却是最持久的决定要素。在事故控制中推进安全文化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预防事故的“软”对策;第二,它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所以是最具基础意义的控制模式;第三,它重在系统后化管理及制度,本质上创造着一种“人——机——环境”相协调的反危机控制思想,通过对人的观念、意思、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从而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第四,它更强调安全的准则、理念及策略,更重视与人的行为相关的一系列物态条件的安全环节的构成;第五,它在工程建设和生产过程的实践,旨在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各环节实施以文化为中心的安全策略。
今年,集团公司在全系统部署深入开展旨在促进安全发展的“我要安全”主题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对此,集团公司要求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专业的实际,细化《安全生产禁令》,同时,要加强培训演练,加大案例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二要进一步规范操作行为,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做到规范操作、精心操作,加大对现场违章的检查和查处力度,要及时总结吸取安全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持续改进安全工作;三要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从工艺、设备、系统设计上落实本质安全的要求,继续开展好隐患排查工作。
深入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建立“我要安全”文化,是保证企业安全最持久的因素。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转变,首先是要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只有当个体深刻认识到安全的极其重要性,才能在实际行动中“三思而后行”;再就是要养成谨小慎微的习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安全事故的酿发,很多时候只是“丁点儿”的大意与疏忽,凡事只有小心翼翼,严守规程,才能有效降低风险,防范事故;三就是要内容多于形式,“我要安全”的最终检阅标尺,是企业本质安全的程度,使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我们要切实让各项规章制度从墙上、文件上、书本上“走下来”,落点到指导具体实践中,把功夫扎实下在现场,切实抓好薄弱环节的查找和整改,防微杜渐。只有构建了“我要安全”文化,企业的安全生产才能沿着安全发展的预期轨道平稳前进,企业全员才能在力促安全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实现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