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文化的心理学意义

2009-07-0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  煤炭企业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手法,把安全文化融入进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方阵,重心体现着安全为天,安全为第一效益的企业发展理念。这种安全管理理念,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管理的更新,更说明了安全文化对于人的心理关爱、心理感化和心理成长的强大作用。

  关键词 安全文化 心理学

  煤炭企业的所谓安全文化,实际上就是事关煤炭生产的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很多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手法,把安全文化融入了企业管理的第一方阵,重心体现着安全为天,安全为第一效益的企业发展理念。把安全文化与制度建设、操作规程、学习培训和团队精神相衔接,做到事前主动,防患于未然;坚持持续改进,将安全管理融入日常工作和管理当中,形成了一种人人讲安全,人人都参与的安全管理的文化氛围。这种安全管理理念,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管理的更新,更说明了安全文化对于人的心理关爱、心理感化和心理培育成长的强大作用。因此,本文从另一个层面,深入分析和探讨心理学在安全文化中的广泛运用和创新发展,无疑对于安全文化科学发展和长远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一、安全文化在心理层面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生产理念、安全文化宣传、制度建设、培训教育和人文安全环境营造等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对人的心理层面的重视和积极引导,对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员工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工作态度、遵章守纪的行为准则和安全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使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作用和安全贡献日益凸显。

  这种心理层面的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觉识别和心理互动。许多煤矿推进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增强了安全文化的宣传面和感染力。通过以矿办公楼为中心,向生活区、工业广场、井下巷道、员工澡堂辐射的文化长廊或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在设计上体现了观感美化,在理念上强调了人本关怀,在效果上突出了心理互动。达到了“教育与美化”“感官与心理”的完整体现,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此,一位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弗兰西斯•克里克曾经说过“一个良好的视觉系统是无价之宝。”许多煤矿舍得投入,精心布置,强化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确实是一项明智之举。

  2、安全教育和心理响应。教育是绕过实践而获得知识的简捷途径。同样,进行安全教育,将已有的经验过程和教训范例告诉上岗的每个职工,以规范他们的操作规程和行为标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当然,好的安全教育绝不是操作规程、安全标准和行为方式的填鸭式灌输。恰恰相反,形式的多样化,教育的丰富性和心灵的启迪式、情感的寓教性,更能起到宣传效果及教育作用。在实践中,有很多煤炭企业通过“金字塔”培训模式,根据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对新员工、班组长、管理层分别进行培训。特别是根据心理反映和心理感受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的安全培训。还有的单位发挥电视作用,借鉴“手指口述法”培训视频,制作了一些与员工培训相关的科教片,让受培训的员工感受更贴切,心理更融洽。有的培训部门通过图片、实物收集,配置声像设施,不断充实教育内容,拓展心理感化功能,使培训效果显著增强。其实,经常性的学习和不间断的业务培训,也是近代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因为人们“经验和概念往往显得通俗而不深刻,而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又显得不通俗。”因此将深刻和通俗融于一体的最佳办法,就是员工培训。正如一本畅销书《学习的革命》中所说:终身继续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将是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事实。很多煤矿企业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定期培训与日常培训、理论培训与实际培训结合进行,无疑是增强员工团队精神的积极办法和有效途径。3、文化建设和心理培育。许多煤矿企业将文化融入到管理中,通过推进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对现行精细化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完善,做到细化、量化、人性化,增强可操作性,并由企业统一编印成册,全面贯彻落实。不仅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执行力,而且起到了文化管人的作用。还有的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以军事化管理和员工行为达标为抓手,地面推广使用文明用语和基本行为规范,井下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施工。在开展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兖矿集团还在济三煤矿投入使用了国内外第一家会唱歌的罐笼,该矿在新罐笼里安装了照明灯和设置了音乐播出系统,把安全理念、安全警句、安全歌曲转换到MP3上,在罐笼里利用职工上下井的时间播出,充分利用有限时间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强化了职工的心理培育和成长作用,使单位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为提升,对于职工人格培养和心理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制度建设和心理威慑。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给予襁褓的东西并不总是奶粉。同样,在企业发展中,既要有人文关怀,也要有严格的制度管理。许多煤炭企业以安全文化建设为载体,将文化理念融入到安全管理中,建立完善适合本单位实际、责任明确、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做到细化、量化、人性化,使员工自觉遵守和践行安全理念。特别是在抓制度落实中,不仅有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还建立健全了严明的奖惩制度,对不落实的事及时纠正处理,对不落实的人严肃问责追究,真正做到权责统一,奖罚分明。切实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制度对每一个执行者都起到真正的心理威慑作用。

  5、评先创优和进取心理。推进安全文化评比机制,增强安全文化的互动力,形成一套约束机制和互动机制。例如四川煤业集团龙滩公司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安全文化建设的量化指标、检查标准、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通过现场考核和操作,职工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职工的学习态度有了极大转变,为公司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山西阳泉跃进煤矿采取增设“三违亮相曝光台”、建立职工安全技能账户等方式,强化现场考核和积分评价,借以鼓舞和鞭策职工的进取心理,形成了用安全文化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层层筑牢职工的安全思想防线、技能防线、行为防线,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使安全文化真正做到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共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使得单位能够长期保持安全稳定、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通过这种评先创优与互动学习,许多单位还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现场会、组织互访互学等方式,对成功的、好的做法进行了借鉴推广,不断提炼安全文化语境,全面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整体水平。

  6、人本关爱和心理感化。安全文化是爱护生命,尊重人权,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的文化;是以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保护职工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职工的生命权、劳动权、生存权,维护职工应当享受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的一切合法权益,是以人生、人权、人文、人性为核心的文化;是维护社会的安全伦理道德,推崇科学的安全生命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安全、关爱、和谐、友善的高尚文化;是充满了安全自尊、自信、自强、安全的人格、人性的时代安全精神并体现了时代安全文化方向的人本文化。在安全文化构建的具体实践中,有的煤矿提出了“只有安全,才有团圆”的安全亲情理念,体现了安全的人文关怀;有的煤矿提出了“安全是第一效益”的安全生产理念,体现了安全第一的实际着力点;有的煤矿提出了“只有不到位的管理,没有抓不好的安全”,体现了安全不容置疑的地位和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这些充分体现人本关爱的安全文化,无疑对人们的心理共鸣和感化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和教育作用。

  7、亲情联动和心理约束。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过:对家庭的责任心,不仅是对人类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训练。许多煤矿企业,正是依据这种家庭责任心的约束和训练,开展了亲情浓厚、方式独特的矿井安全文化活动。例如有的煤矿区队利用牌版、橱窗形式张贴全家福照片、张贴亲人安全寄语,入井前面对“全家福”进行安全宣誓,开展安全夫妻联保协议等。在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小红沟煤矿,井下安全文化长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地下几十米的矿井内,一幅幅温馨的“全家福”照片温暖着下井矿工的心。正如兖矿集团的一名井下工人刘伟宏说的:“为了自己的家人,我也不能出事,我要让他们下班时看到一个平平安安的我。”正是通过这些亲情联动、心理约束和心理训练,使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种力量,形成了一种习惯,表现了大众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以及独特的产业特点,对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二、安全文化在心理层面的理疗功能

  以上作者通过七个方面揭示了安全文化在心理层面的创新发展,从而说明了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不仅加大了在安全设备、工程规范、操作标准等硬件方面的配置和管理力度,同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手段,强化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思想重视和心理反映,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效果。

  从视觉识别、人本关爱、亲情联动到安全教育、评先创优、制度建设,都会对人的思想即心理层面产生深刻的促动。从煤矿文化长廊或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看,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展示,更是一份艺术功能的享受。从煤矿“全家福”照片橱窗和亲情安全寄语看,它既是一次例行的视觉过程,更是一场具有特殊语境的亲情会话。问题不在于这种艺术功能的享受、特殊语境的亲情会话如何反复,而在于这种文化展示、视觉过程对于人们心理现象产生的积极影响。按照主流派心理学家的观点,心理现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都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首先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感觉,表现为安全文化所具备的提示(警示)、理疗等功能。如果说提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是我们熟悉的。那么,安全文化是不是具有理疗功能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即煤矿的安全文化已经摒弃了过去粗放的、简单的、封闭的程式做法,而是向着更加艺术、人性、开放的方向发展,其影响力和最终效果已经有了根本改观。既然煤矿的安全文化可以进入艺术殿堂,那么安全文化的理疗功能也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兖矿集团井下工人刘伟宏所说的:“为了自己的家人,我也不能出事,我要让他们下班时看到一个平平安安的我。”这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来看,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理疗功效。

  安全文化长廊正是以艺术的形式从深层次映射着我们自己,映射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看到了煤矿的积极面,看到了我们的人性。它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投射,也是我们心理的投射。它自然而然地促使我们进行思考。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全文化,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理解;与其说是一种理解,不如说是一种治疗。它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心理治疗意义。

  (一)、文化与人性的相互关系。

  煤矿的安全文化,并不是一种随随便便的文化展示,而是有着特殊语境、与其所处人群的人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把神华新疆能源公司的安全文化拿到上海街区去展示,不仅会让人感到不伦不类,而且绝无打动人心的基本效果。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关注文化的心理学就已经在文化与人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起初,弗洛伊德注意到了文化对于人格的影响。自20年代中叶始,他的两位著名弟子本尼迪克特和玛格丽特-米德等人通过大量的现场研究,所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格,文化对人格形成起决定作用。由此看来,社会中的基本人性是文化的产物。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于人性的重要影响。煤矿的生产发展、煤矿的安全特性孕育产生了具有煤矿特色的安全文化,反过来煤矿安全文化又对煤矿职工的安全观、人格发展和团队精神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使安全文化客观上成为了一种艺术。也就是说只有安全文化成为了一种艺术,才有可能为职工所接受;而只有成为职工接受的安全文化,才能堪称为艺术,才具有了心理学家认可的“心理理疗功能”的文化。现代美国艺术治疗协会主席桑姆肯弗说过:“艺术作为一种治疗,在任何地方都自然的发生着。”

  但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如同我们这里探讨的安全文化,它是煤矿安全发展、文化变迁的客观需要和自然反映。对于文化变迁与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之一阿布拉姆-卡丁纳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他把一个文化结构分为了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即如果煤矿的安全文化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就能够形成文化的初级制度,那么它也就能够影响到矿区职工的基本人格,同时职工的基本人格结构又通过投射系统塑造自己的适应性文化——即“我的文化”,这样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基本转变和局面。

  卡丁纳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文化的变迁来源于人格发展的需要,一种文化倾向的产生包含着心理需要的投射,同时,一种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发展方向。所以当我们社会的基本人格在某个时代表现出某个明显的消极面,文化所起的治疗意义是必然的,也是深远的。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二律背反问题,在矿区安全文化上得到了明确认证。即安全文化能够促进职工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解决职工主观迷惑或失误的暂时困境。

  以上从人性关系上,明确说明了矿区安全文化对于人格理疗作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积极意义。

  (二)安全文化与人性的可塑性。

  精神分析与心理人类学家梅尔福特•E•斯皮罗在他的《文化与人性》一书中说道:“由于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而由于文化的变化很大,所以可以对人性下的唯一正确判断是它的可塑性很大。”“因为个人和文化之间不可能发生冲突,个人只有在内部体现了文化的内在化,才和文化处于一种协调状态。这就是说,个人所做的与文化要求他们所做的是一致的。”这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文化对于人性的作用原理。很明显,如果矿区安全文化具有相应的魅力和威力,身在矿区的职工就会形成与安全文化保持一致的文化心理。因为安全文化成为矿区具有主流意识的流行文化,通过内化和渗透的方式来影响和转变职工的价值观。正如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藤竹晓所说:“流行是把和以往不同的行为方式导入人们的生活,是一般化的过程。流行不仅是某种思潮、行为方式渗透社会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渗透过程,流行队伍的扩大,还包含着不断地改换人们价值判断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矿区安全文化由于受到了各方重视和大力倡导,因而具有了一定意义的矿区主流文化的意义。人性是可塑的,当一种文化成为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主流意识,那么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就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人性的可塑性还告诉我们,安全文化既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是一项随着时间、形势和思想变化而内容、形式不断变化的安全文化。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文化的提升空间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视觉识别、安全教育、人本关爱、亲情联动,还是评先创优及文化、制度建设,都对人的思想即心理层面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也许主办者是想藉此引起人们的思想重视,但它客观上已经对人们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本文想要揭示的安全文化的心理学意义。

  (一)安全文化提升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接受本身就说明了安全文化触动了当前煤矿职工的深层的心理层面。那些我们熟悉的而又被工作忙碌而忽视的感受在安全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慰籍。他既不是领导的演讲稿,也不是几句同事间的随意应酬,而是富有艺术、人性和开放的矿区安全文化。它不仅反映了煤矿职工从事生产作业的特殊语境和心理,并且以独特的文化方式去理解七情六欲中渗透的人性,去化解现实生活中的曾有的懒惰、牢骚、不满和苦闷等等矛盾。

  当然这不是说矿区的安全文化已经做得如此完满了,恰恰相反,从我们所知的最基本的心理学角度看,矿区安全文化还有许多不足和改进的空间。而笔者认为惟有这种转变和提升,才能使安全文化得到质的飞跃。

  一是安全文化能否上升为具有艺术品位的安全文化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它不同于过去简单的海报张贴、标语悬挂和文化长廊,而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更新。只有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品,才能为广大职工所接受,起到心理学意义上的警示、理疗功能。使安全文化建设成为一种力量,成为一种习惯,对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二是对于当前信息纷乱、思想活跃的时代,矿区安全文化在夺取“思想阵地”、“意识市场”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工作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

  (二)安全文化应该注重心理学研究。

  提升矿区安全文化的“艺术”品位中,不仅是对矿区安全文化的实施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更是对实施安全文化的制作者思想、能力和品味的更高要求。也许每个单位的一把手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会不吝资金,舍得投入,进行“大手笔”的安全文化展示。但是就如何把矿区安全文化提升为“艺术”,却缺乏相应的精雕细琢和审美情趣的耐心和精力投入。事实上,矿区文化如果能从心理学的“艺术”角度去强化安全文化的形式与内容,那么安全文化对于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将是事半功倍的。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写道,每一个思想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思想总是在变化之中,在感觉上是连续的。另外思想可以集中到某些物体而移开其他物体。换句话说,它涉及注意。他认为:“每个人都知道注意是什么,它以清晰和鲜明的方式,利用意向从若干个同时可能出现的物体或一系列思想中选取其中的一个……这意味着舍掉某些东西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另外一些。”

  我们期望这种“有效”是真正走进“艺术殿堂”的矿区安全文化。

  我们同时期望它是更富有效益、平安和谐的煤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