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文化——构筑安全生产的铁壁铜墙

2009-10-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近年来,频发的矿难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矿难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无疑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伤痛过后该怎样反思?如何垒筑社会、企业及人们心中安全生产的铁壁铜墙?中国企业在这一严峻的课 

题面前正在接受“安全文化”的洗礼!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统一部署。”这一重要思想,既为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牢记安全概念

  国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安全的定义颇具权威性——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在与危险、威胁、事故的抗争中生存、繁衍下来的。天灾、人祸、疾病……,有些是能预料的,有些则始料不及。而这些灾难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随,无奈却要面对。这样,安全生产就成为人类摆脱危险,摆脱威胁,摆脱事故不可回避的话题。在预防、探究规律、积极应对的行动中,人类也在规范和完善自身,并努力促使赖以生存的社会逐步走向文明和法治。

  生产与风险

  人类社会的生产不外乎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无一不具有风险。灾害的发生给人类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损害,甚至是生命的毁灭和精神的创伤。有风险就要防范,要防范就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和制度。这样,安全生产——便成为人类生产的简单信条和最高原则。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生产活动中,各行各业的作业风险系数不尽相同,尤以直接面对大自然、作业条件艰苦且需付出沉重体力代价的行业作业风险系数最高。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前工业化发展阶段,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矿山、煤炭、钢铁、电力等仍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重。这就意味着,将有相当比例的国民在这些产业及相关的行业中就业。而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行业作业风险系数最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里,姑且不谈从业于这些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整个社会分配中所占的位置,也不提生产技术水平和设备先进程度对防御风险能力的影响,单说这些行业的作业风险系数及对作业者身体的危害,其程度远大于其他产业及相关行业。这其中,危险、威胁尤以采矿、采煤业为最。如何建设全社会的安全文化氛围?这是摆在每个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人们在为生活而工作、为社会发展而付出辛劳的同时,能否自身筑起一座呵护我们生命与精神的“安全城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安全隐患?安全生产离我们多远?

  生产与安全文化

  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320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2294个居民点受到核污染,800万公顷土地成为放射性尘埃降落区。而发生灾难20年后的今天,电站附近仍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死城”。人类灾难史上最黑暗的这一幕,让国际原子能机构最先感悟到“安全文化”概念的使命。随后,国际核安全咨询部门发表了《安全文化专论》——人类第一次自己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出安全文化的特征及对自身的要求,并制定出一系列定性指标,为“安全文化”这一抽象概念诠释了实用价值。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惟诚这样解析安全文化的意义:安全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三个方面。企业的安全生产需要有文化氛围,全方位、覆盖式的安全文化才是有保证的。安全第一而非安全唯一。安全生产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离开发展,安全没有意义;同样,离开安全,发展也毫无价值。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金磊夫主任认为,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警戒功能,同时还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人本性,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他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结构模式。安全文化可分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态文化四个部分。安全观念文化建设包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科学的态度、高尚的伦理和情感等;安全管理文化建设包括监督监察、全员管理、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系统工程、风险评价技术、物流人流定置管理等;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包括行为规范、人机协调、安全培训、宣传教育、隐患治理、安全评比等;安全物态文化建设包括重大危险源普查、隐患控制、信息警示、应急预案、生产环境、安全生产的科技成果等。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几条途径。①通过宣传手段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②推广科学技术以促进安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③加强法治建设以保证和推动安全文化的发展;④总结和借鉴先进经验以实现安全文化的创新;⑤发展安全文化产业,促进安全文化的繁荣。

  安全文化体现人们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规范和安全行为准则。它不仅是社会稳健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文明和标志。没有安全文化的氛围,社会生产代价高昂,繁荣经济舍本求末。

  安全经济观

  经济学上有一新兴的学科——安全经济学。它认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超前预防效果优于事后整改效果。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指导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事先的安全投资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之路,安全就是效益——这是所有管理者应建立的“安全经济观”。

  也有人认为,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前提。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隐患。在17世纪前,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是宿命论,事故发生后,人们往往是被动承受。此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提高到经验论水平,应对事故时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性”成为现代安全生产的主要特征。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根据安全原理,在事故预防过程中,要涉及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两个对象。前者包含人、机器、环境、管理四要素;而后者则由人、物(设备安全性)、能量(能量的有效控制)、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等四要素构成。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传统的安全管理多处于被动的“事故追究型”管理,而现代安全管理则向“事故预防型”管理方式转变,其中心环节包括科学的安全管理活动和安全评价技术的应用。在整个生产环节中,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中的管理者至关重要。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安全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安全产出,安全产品以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商誉的提高等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投入来支持。我国当前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而发达国家预防性投资占GDP的3.3%。长期以来,我国对安全生产投入主要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其比率一直为10~20%,对矿山、化工等企业则要求大于20%。而据实际调查,不少企业实际执行的提取比率却低于这个数字。在安排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的考虑,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随意削减,结果使投产后的生产项目无法正常运转。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百万吨的死亡率为0%,而我国前些年煤矿百万吨死亡3~4人,现在已上升到11.8人。美国目前产煤量占世界1/5,但年死亡人数只40人左右,差距显而易见。

  建设安全文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文化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十多年后,尤其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后,我国安全文化建设领域活跃,出现了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乡村安全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形态,形成了共建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的崭新局面。

  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重要的一条是要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依据各自不同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和管理背景,建设和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要把安全文化放在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高度,从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现象、安全文化心理等深层次上,回答和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变成指导性很强的操作指南。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群众性和大众化原则,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原则,坚持科学性和系统化原则。只有这样,安全文化才能成为职工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只有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法治观念,提高安全素质,企业才能形成长久的安全生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是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要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们发展和创新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安全主管部门、工会及各类安全中介组织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安全文化建设服务。

  目前,铁路、民航、兵器、船舶、石化、核工业、有色金属、冶金、电力、煤炭、航天、建筑、水利等行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汽车集团的“第一汽车,第一安全”,北京铁路局“毛泽东号”机车组的“责任制+责任心+基本功=安全”,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的“爱妻爱子爱家庭,不讲安全等于零”,黄岛电厂的“科技兴安,规章制度融入安全文化之中;文化凝聚动力,安全促进发展”,以及中石油、国际航空、青岛啤酒厂等一大批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都积累了许多值得效仿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国际交流中代表着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展示了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形象和风采。安全文化的作用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也得到认同,浙江铁牛集团、佛山陶瓷股份公司等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注重实践性、目标性,大大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安全文化是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培育安全文化氛围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断提高生命质量,是安全文化发展的源泉。人命关天,国运所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安全文化的主旋律。安全文化技术建设必须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公理,它承载着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历史使命。频发的安全事故时时刻刻在警醒我们,仅仅加大技术、设备的改进力度和企业员工的收入及福利是远远不够的,将安全生产纳入法制轨道已刻不容缓。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5年3月30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出台,这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已经有法可依,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已经有了明确的法规尺度,也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当人们还没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规律和重要性时,这些法律法规就是强制推行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构筑安全生产的铁壁铜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前进动力,才能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也只有这样,安全文化才会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