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能力的基础

2009-10-1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在研究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大问题中,若不能充分地思考现代社会中频发的事故与灾祸,不仅使人无法应对复杂局面,更将从根本上导致小康社会的欠全面发展(或称不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安全文化素质,是中国城市防灾的基础。

  关注出行安全文化

  出行安全是一个大问题,它涉及面极广。从交通工具上涉及陆地、水运、航空安全;从出行用途上讲,上班、出差、旅行都面临不同的事故风险;从事故原因上看又有人为失误、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在当今科技昌明的时代,人类该如何去防止空难的再度发生?陆地、水运、航空三大交通体系中,事故风险排序如何呢?面对出行中频发的事故,如何唱响平安的“主旋律”,笔者希望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中寻找答案。那么,何为安全文化?何为依据安全文化思想确立的安全防灾策略?从新理念出发有如下思考供研究和交流。

  ■出行安全文化教育应是系统工程,重点应增加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形成预防事故的广泛群众基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制定一个全社会出行安全的文化教育与传播体系。不仅按人群对驾驶员、城市流动人口、老年人、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还必须包括公务员、军人、交通执法者的安全文化教育。其中,要让中小学生掌握交通安全文化最基本的知识:其一,要有观察意识,观察红绿灯,观察斑马线,从而确立自己是否处在安全岛上;其二,要有交通法规意识,学会报警;其三,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特别要培养自己的靠右走路的意识等。

  ■从深层次认知交通堵塞观。无论城市是否发生灾害,城市交通都是对城市具备特殊作用的生命线系统。不能不承认,由于我们对事故观的漠视及事故分类标准的欠科学,致使许多人不认为城市交通瘫痪类危机属于灾害。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观出发,我们应认同终日堵塞的持续损耗也是“灾害”。若从此种意义上讲,城市管理者应站在一个新高度上去关注城市难以遏制的交通拥堵,并用城市应急管理的思想及方法,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开始,便考虑若干城市不安全的极端条件。同时,我们也能透过经营城市的新视角去看待似乎习以为常的交通堵塞问题,这里包含着无法省却的城市交通安全成本。

  ■各单位要制定必要的出行安全策略。美国的杜邦、摩托罗拉,日本的三菱重工、丰田汽车等大企业,都崇尚“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准则。在我们看来正常的外出、集体出差、开会等事务,公司都有严格的预防对策。如公司精英不集中外出,不乘坐同一班的交通工具,外出前一定要对对方安全有足够的认知。相形之下,国内的企业管理对此从未考虑这种过细的“安全至上”的文化趋向,很值得我们借鉴并反思。

  ■在强化公众出行安全文化与自护能力教育的同时,管理部门是否也要考虑自身应急?各级管理系统究竟为城市公共设施、为市民准备了哪些安全救助条件。如目前在中国大城市中,地上及地下轨道交通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轨道交通特有的安全标识,安全疏散诱导系统安装了吗?公众是否在遇到不测时知道如何有序地逃生呢?有关调研表明,在中国城市公众具有出行安全文化意识能力的人群不及20%。大量出行事故都表明,无论是发展旅游业,还是提高城市公众安全度,安全文化的系统宣传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公众自身的素质所在,更有赖于政府指导下的媒体可持续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关注会议安全文化

  会议安全是个大概念,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仅指有几十人参加的小型座谈会的有序,也包括上万人的集会的安全;不仅指一个国家、地区及单位的研讨会,更包括像奥林匹克、世界博览会等等国际性大型活动,所以会议安全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这不仅仅因为会议人员集中、精英人物聚集、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更在于历史上有一系列因集会、游行、演出等活动而造成的事故与灾祸,一旦酿灾,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说,过去会议中的事故及灾难以造成人员伤亡为标志,那么现代社会考虑综合安全因素之后的会议安全的含义更以其所造成的国内外影响为标志。从此种意义上讲,会议安全必须有一个新思路,普及会议安全文化知识尤其显得必要。

  正如同所有灾害都要涉及公共关系一样,要处理好公共事务的安全预案必不可少,那么对于会议安全就要有一个系统的安全观。何为现代社会的会议安全观呢?笔者以为应包括如下要素:①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电话、网络办公,以减少人员大量集中的可能性,尤其避免关键性人物出现的场合。②在预知人员大量集聚后可能会产生的负作用的同时,减少超大会议的数目及规模。③一旦重要会议必须召开,应考虑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及预案,使所有事故及灾害隐患处于可控状态之中。④无论是国家或地区、还是企业都要站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角度足够认知现代条件下影响会议安全的所有不利因素,其中高技术及信息致灾不可忽视。

  值得注意是,近几年来国内由于会展经济及会展产业的启动,已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会议名目及数量的增大。不仅会展建筑面积越来越大,参会人员越来越多,也暴露出会议内容及质量不高的问题。不少仅仅由于对市场的渴望的会议会展主持者,往往忽略对会议的安全准备及计划,致使国内会展的事故有抬头的迹象,这对社会安全及城市发展已造成影响。它警世城市管理者及会展产业的开发者要站在会议安全新视角去重新思考会议安全及会议安全文化问题。因此会展中心、大型报告厅等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可能的不安全条件下的防范措施及安全性设计,会议主持者从一开始就要将所策划的大型活动作出安全计划,以防不测。

  这种安全计划应是以防灾备灾预案为前提的,而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更不能是单一灾种的。之所以强调会议的安全预案,是因为会议安全是一个可大可小的问题,我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可轻视。这涉及到事故与灾害状态的识别与发布,安全救援专门队伍及志愿者的组成及训练,重要人物的采访与接待活动的安全,传播媒体的安全管理等事宜。

  公共场所安全文化自护教育

  当今公共场所的安全正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环境要素。无论公众是旅游、购物、就医、搭乘交通工具,还是参加大型娱乐晚会、观看演出,应享受到的服务,首先应该是所处场所的安全。舒适、方便在今天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充分关注公共场所中的安全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大量事故统计资料表明,酿成公共场所最大事故的原因是人员盲目拥挤所致。如1918年2月28日,数万人在香港赛马场俱乐部观看赛马时,看台突然坍塌且失火,这时人们只顾争先奔跑逃命,挤来踩去,最终酿成604人死亡的“大灾事”。

  众多的教训在启示我们:一是要教育公众树立公共场所相互礼让的观念,不要因为自身问题为他人造成困难。二是要教育公众尽量少到人群高密度集中的场所,如果已在现场就必须有应急防范的安全意识,遇事冷静是第一位,努力克服疏散的从众心理。大量悲剧证明,在人群众多的灾害现场,凡是盲目从众退跑者,等待的却是悲惨的结局。三是作为政府及公共场所管理者要采取多种方式及手段教育公众,不仅树立公共场所安全文化的理念,还要培养在面对不测的情况下,勇于以“第一目击者”身份出现,善待自己,救助他人。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将安全防灾视为城市文明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管理者对待安全建设如同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一样投入。因为他们深知安全防灾责任重于天,事故灾祸的学费是交不起的!作为一种思考,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推进公共场所的安全文化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必要的城市公共场所的防灾综合演练,并逐步形成一种制度及氛围。正如同公共场所安全文化本质就是社会安全文化教育一样,在公共场所普及安全文化意义深远。

  两点建议,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第一,各类公共场所的管理部门要有危机与防范意识,不仅要将安全在本行业员工中普及,还要以此科学合理地调度、分析、预测本场所公众尤其是群体行为可能发生的最大危险状态,这在现代化城市中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策划及实用方法。

  第二,建议国内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现代化程度高、对安全依赖性大的城市,选取公众易于聚集的场所如大型百货商店或大型超市,设立集安全、防灾、人防、防恐怖为一身的综合救助中心,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话报警系统,而是要有综合救助能力(含医疗救援)及手段的中心,它如同商场的家园,使一切蒙难者在此都能寻到帮助。

  笔者以为,北京市应率先在全国带头形成几个大型公共场所的安全中心,因为“安全奥运”的旗帜及目标都要求北京要创造一流的奥运建设安全环境,保证城市公共场所的安全不仅是市民的要求,更是各级城市管理者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