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企业安全文化准则》自2007年才开始正式起草,2009年才正式实施。但是我们对企业安全文化评价工具的研究早在2005年就已开始,并于2006年起深入多家企业实践检验。至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工具,包括评价指标系、问卷库、数学分析模型等,成为RESCA(企业安全文化改进行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在中国石油、贵州电网、乌鲁木齐电力局、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井神盐业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应用。
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出企业安全文化的要素及影响企业安全文化的要素,以此作为第一级指标,一级指标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了我们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简单地说,我们将安全文化分解为“组织的响应”及“个体的响应”两个部分。具体点说,就是组织的基础特征、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安全氛围等,以及个体(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员工层)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
然后针对每个一级指标代表的具体要素进行细分,以此形成二级指标。特别强调的是,安全文化改进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所以,对二级指标的研究需要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的整体情况,并找出其中的共性,即影响变量。
之后再研究这些二级指标如何监测,以此形成监测点,也即三级指标,通过三级指标,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从哪些方面去测量、评价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我们为整个指标系设计了一百多个监测点。根据评价指标的特征和性质,可将第三级指标划分为三类:符合性指标(对该类指标的评价可理解为“是否符合”、“是否做到”等,如“独立履职”、“权责明确”等指标)、程度性指标(对该类指标的评价可理解为“到什么程度”、“是什么情况”等,如“广泛认同”、“个体防护”等指标)、选择性指标(对该类指标的评价可理解为“有没有”、“进没进行过”等,如“安全活动”、“应激调适”等指标)。
一轮过程下来,就能完成一次指标系的构建,即阶段性成果。当然,这其中有无数次的推敲与修正。每一次阶段性成果的产生,我们都会将研究内容发给国内的一些专家和企业实践者征集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再将修改后的阶段性成果发还给专家和实践者,进行新一轮的征集,周而复始,这样的过程我们大概重复了六、七次,最终形成了被专家和企业都同时认可的意见。这其中运用了归纳、演绎、头脑风暴和德尔斐法等研究方法。
再之后就是问题的设计了,每个监测点往往由若干问题构成,我们设计了大概两千多个问题,当然其中有一些是可替代的,有些是不可替代的。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我们设计了多套问卷。为使问题与十一项指标、三十项二级指标、一百多项三级指标、和各套套问卷相互间有效对应,我们研发了一个编码系统为每一道问题设计了一个身份证号,这样在进行评价分析的时候就非常方便、客观、全面。
在进行调研时,样本的选择非常重要,包括样本分布、样本数量和样本质量的可靠度都会影响调研结果。样本选取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数据采集的合理性、代表性、充分性和工作效率,也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结论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样本分布的不合理会带来数据的不客观、不全面甚至不真实。样本数量的不合理会造成数据不具代表性或有效性降低,数据处理的资源浪费等。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员工填答来完成,我们设计了多种调研方法,问卷调研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一对一访谈、现场观察、小组座谈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应用并不是随意的,无任多么资深的专家仅凭经验也不可能完成调研工作,每一种具体的调研行为都对应着相应的调研程序和调研工具。
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调研数据,将被录入专业的调研软件,如果企业没有类似的软件,借助于EXCEL也是可以基本完成的。根据我们研究的数学模型(《准则》中有公布)可以对企业的安全文化现状进行整体的评估与打分,并最终分析确定企业所处的安全文化层级。与基本文化形态
但是对企业安全文化改进行动来讲,这还不足够。仅知道整体水平,而不知企业安全文化存在的具体问题及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无助于我们改进企业的安全文化现状,因此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我们设计了一套分析模型来保证从各个层面去分析调研结果。
调研的结论和具体的分析将会体现在《调研报告》中,《调研报告》可以作为企业认识自己和规划未来的依据。是企业安全文化改进行动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智力财富。
上一篇:用文化建设铺就安全坦途
下一篇:让安全文化滋养“非企”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