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司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对加强公司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作出了部署,重点是通过培育新的安全观念,在“设备、制度、素质、环境四个方面实施创新管理,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保证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在安全生产的管理和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有过忽视安全生产所带来的沉痛教训。实事求是地说,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牢牢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对安全生产的一些本质规律还缺乏深刻认识。这需要我们在安全管理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倡导安全文化建设,目的就是要用全新的理念,通过创新的途径,来解决安全生产的难题,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以及时维护、规范操作为标准,构建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实现设备的健康无损;以因地制宜、简洁实用为标准,构建安全文化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的有效执行;以提高素质、保障安全为标准,构建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以展示特色、享受环境为标准,构建安全文化的外部条件,实现环境的规范有序。
一个企业,管理者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水平。设备、制度、素质、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本质上是人的认识和观念的反映。倡导以“设备、制度、素质、环境”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建设,是省公司对企业安全管理认识升华的结果,也是省公司对安全生产规律认识升华的结果。充分认识并保证人身安全,保证生产安全,是对人的高度重视、高度尊重和高度负责,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外形内质俱佳的设备、科学严格的管理、及时细致的维修保养、正确规范的操作运用,才能保证安全运行的要求;简洁实用、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才能体现人性关怀;具有较高安全素质和岗位技能的员工,才能从根本上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整洁优美的环境,才能让员工得到熏陶,享受到工作的快乐,体现快乐工作的境界。
省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后,引起了基层单位的强烈反响。但应当看到,有些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概念不够清楚,安全文化建设的差异也比较大。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到省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到如何贯彻落实省公司的指导意见上来,不争论,不等待观望,而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先做起来,先启动后完善,先见效后提高,通过工作的实效来检验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
安全文化评论二: 实现人与设备的和谐统一,把握安全主动权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文化的理念与传统的安全管理不同之处就是强调在安全生产中实现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设备、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其中人与设备的和谐统一是保持安全状态的最基本条件。
电网企业根本职责就是保证安全可靠供电,经常性和非正常的停电、断电就谈不上优质服务。因此,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是电网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长期以来“重发、轻供、不管用”的思路,在供电侧设备中电网薄弱、技术水平较低、设备状况不理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力安全生产。近年来,我省用电量剧增,与区域电网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对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更高。去年在迎峰度夏期间,配网设备上的问题造成停电断电事故频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社会形象。而今年虽然供电形势比去年还要紧张,但由于我们在电网建设、设备管理方面准备充分、检修、维护及时,配网事故大幅下降,拉限电条次减少,所以社会上反而缺电的感受少了,电力客户的满意度有了较大提高。
近几年来,省公司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网、城网建设与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全省电力安全状况。今后还将有一大批新建扩建电网项目上马,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加快改善我们的设备状况,打牢安全生产基础。
首先,把好设备选型、建设的第一关。鉴于我们的省情,在电网建设中不可能一味求新、求好,大拆大换,我们有限的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我们在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应当第一位考虑选定的设备安全不安全、可靠不可靠,能不能促进整个电网系统运行安全?回答好这个问题,就是把好了安全生产的第一关;忽视这个问题,就会一着不慎,后患无穷。此外,尤其要注重安全设施装置的投入,绝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降低了安全标准,削减安全成本。研究成果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比例关系是1比5的关系。千万不能因小失大。
第二,把好设备检修、维护关。再好的设备也离不开精心地维护,这也是体现我们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通过我们的严谨工作,不断改进、保持设备的安全健康水平;也要通过我们的管理创新,发现、掌握设备的危险点和隐患,做到预控、可控、在控,做好预案措施,心中有数方能应对自如。反之,对设备的状况不清,就如同履薄冰而不知,临深渊而不觉。
第三,把好设备的运行关。设备的运行状况反映的是人与设备的和谐程度。反之,事故的发生就是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交集。规范化、程序化是我们电力企业生产的优良传统,必须持之以恒并加以创新发扬。爱企业就要爱岗位、爱岗位就要爱设备,这是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要引导员工不断增进对设备性能的理解和运行原理的掌握,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设备,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设备。只有这样,企业的设备管理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形成浓浓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评论三:以文化为支撑,提升安全制度的执行力
当前,安全制度不可谓不全。但安全制度的执行力仍有差距。剖析起来,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安全制度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有差距;二是安全制度执行的保证体系不严;三是安全制度的人性化有差距。安全制度大而全却失之简洁实用、缺乏针对性;强调制度的严厉,却失之人性化,难以作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这些正是推进安全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千头万绪,是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难点,需要创新的思维和不断深入地探索与实践。在推进人与制度的和谐中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安全制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安全制度体系必须完备,不能留有死角。但同时,安全制度的实用性更为关键。留在书面上的、放之四海皆准、流于空泛、难以操作、无从下手的制度毫无用处。只有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简洁实用,能够为一线员工掌握、运用的安全制度才能发挥效力,这正是需要我们迫切加强之处。化繁为简、化多为精绝非简单的削减,而是需要我们高度的智慧,提炼出制度的精髓,让安全制度真正能为人所用、喜为人用,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二是安全制度的约束力和人性化的关系。有章不循,有禁不止,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必须要提升,但同样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段。有些同志抓工作有差距,不善于系统思考,只是一味地“加大力度”、“重奖重罚”,却没有多思考一下:有没有找准切入点?有没有抓对地方?加大力度的效果如何?方法对了,力度一加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但方法错了,力度越大阻力越大,就会事倍而功半。提升制度的执行力从制度建设的源头就应当周密考虑,我们的制度框架有没有缺陷?有没有体现人性化的特点?有没有不切实际之处?制度的严肃性和把制度当大棒,以惩罚为目的绝非等同之事。制度的立意、原则、内容和宣贯都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力争建立一个好的制度、让人容易自觉接受的制度、便于执行的制度,这点上西风与暖阳的故事可为启发。要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从制度层面上,首先要实现从安全制度的“强制服务”到“认同服从”的转变。通过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在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健全安全制度执行的保证、监督、评价、奖惩体系的同时,要能够达到激发员工关爱生命的自我防护意识,发挥员工安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员工能充分认识到保证人身安全,保证生产安全,是对人的高度重视、高度尊重和高度负责,调动起员工自律安全的积极性。
三是安全制度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电力生产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形成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时过境迁,我们的设备、我们的环境、我们的人员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安全制度已经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保证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安全制度必须推进创新。安全制度的管理要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对已有的安全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及时维护,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切不可心急图快,安全制度的建立、维护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推倒重来不行,全盘否定更不可取,求新更要求效,不断改造、不断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周密的措施计划。
安全文化评论四: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安全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实现安全生产,主要有三个手段:一是科技手段,二是制度的管理,三是员工自觉的安全行为。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保障安全。现实当中,科技手段由于各种因素的约束,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客观存在的。而靠制度来管理,也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起作用。因此,员工安全素质、在安全行为上的自我约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宣传教育、创建群体氛围、奖惩等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方面,安全生产的首要目的是珍惜和关爱人的生命,预防和避免人身事故。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的目标主要是靠人去实现的。有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们的安全生产才能建立在扎实、稳定和可靠的基础上。反之,低素质员工就是安全生产最大的危险源。
素质文化建设要从供电企业的每一个岗位做起,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从企业的角度讲,一是建立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企业技术培训中心,为培育员工专业技能素质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二是健全生产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岗位技能培训大纲,有计划地安排生产人员分批分期地进行技术轮训,努力做到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实施岗位培训动态管理办法,对技能考核中的不合格人员或位次靠后的员工组织在岗或离岗培训。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层次递进、分布均衡、覆盖企业生产经营主要专业工种的技能人才队伍。三是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促进员工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四是按“木桶原理”,加长“短板子”。对从事生产岗位工作较长时间的低素质员工,要通过考试考核,坚决从生产岗位上撤下来,组织离岗培训,直到达到必备的安全素质。
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成。所以,既要时不我待地从现在做起,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抓起;又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随着电网企业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要把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员工的学习力上总结经验、摸索路子,努力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氛围。
有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操作失误;有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会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减少习惯性违章;有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们才敢提“零违章、零事故”的目标,促进电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发生质的变化和提高。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安全文化评论五:人人创造安全环境,人人享受安全环境
省公司在安全文化建设的环境文化中提出了“规范有序、展示特色、享受环境”的要求。环境首先是能见之于形的,通过有形之物规范人的行为。环境有时也是无形的,潜移默化人的思想和行为,或称之为氛围。
管理学当中有个试验,即“破窗户”现象。一座旧大楼,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维护,一扇窗子玻璃被人砸破了不能及时补好,那么旁边的玻璃就会很快破损,最后在这座大楼旁边出现很多混乱、犯罪的现象。这个试验充分展示了环境的重要。
安全文化中的环境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原来的环境整治,而是通过环境的综合设计,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使之符合安全的需要,把安全生产融入企业管理的多个环节中去。要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让员工时时刻刻感受到安全文化就在身边。让职工得以享受安全的环境,愉快地工作,同时让职工在此环境中受到熏陶,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要注意环境的硬件优化,形象直观传达安全理念。环境建设中,工作、生活场所都要体现规范的要求,通过规范有序的环境,对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环境设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富有特色,体现对员工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让人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给人以安全舒适的感觉和一种特色文化的享受,让职工身处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享受到工作的快乐,体现快乐工作的境界。
要开展生活的安全教育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实际工作中,职工往往容易出现安全意识的“疲劳” ,即对安全学习、安全教育等活动不感兴趣,听不进,记不住,安全教育只是走过场,有躲避和逃遁的主观愿望。预防安全意识“疲劳”,既要依靠经常性教育,又要采取一些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新方法。一改过去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提高职工在安全活动的参与度,使职工在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了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化。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要注重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都直接影响到安全状态,要大力倡导融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要注重对人的思想、心理的把握,及时排除人思想、心理上的安全隐患。创造一个“人人创造安全环境,人人享受安全环境”、“环境与人、环境与设备和谐共存”的环境。
上一篇: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