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
1.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者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设备完好无损及生产顺利进行。
2. 安全生产管理
即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
3. 安全生产管理方针的内涵
一方面,要把保证安全放在企业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另一方面,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基础。
1. 全面安全管理
全面安全管理就是在总结传统的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并通过全体人员确认的全面安全目标,对全生产过程和企业的全部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协调一致的综合管理。全面安全管理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全面安全目标管理
②全员安全管理
③全过程安全管理
④全部工作安全管理
二、 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1.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1 规章制度的含义
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含义为:企业根绝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法规,结
合自己的情况和特点,以文件形式制定并在企业内部发布实行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和准则。
1.2 规章制度的分类
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基本上可分为五大类:
⑴ 各级人员及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责任制一般可以分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⑵ 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伤亡事故管理及事故应急救援制度;“三同时”制度;安全工作“五同时”制度;安全值班制度;安全奖惩制度;承包合同安全管理制度;其他管理制度。
⑶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有:特种作业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危险场所安全管理制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厂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其他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⑷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⑸ 其他有关管理制度
1.3 安全生产责任制
1.4 安全生产台账
有关安全生产的设备、环境、工程人员等状况,从数量、质量、运行变化等方面加以收
集、汇总,并将这些基本情况和变动信息整理和记录,就形成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台账,即“安全台账”。安全管理的台账,重点由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方面
厂部要有本厂的安全生产的重点车间和部门情况表;
车间安全重点情况表、班组或作业场所安全重点情况表。
2)设备方面
针对那些容易发生工伤事故的设备,具体便列出设备的规格、型号、进厂日期、分布部
门、使用或保管者、易损零件的更换期限等作为台账。
3)人员方面
人员的名册台账是为了便于培训、考核、复训和管理而建立的。主要是针对特殊工种及
关键工种的操作人员。
a. 特殊工种。是指由当地安全监督(公安)部门考核发证的爆破工、电工、司炉工、点
(气)焊工、起重(行车)工、电梯操作工、化学危险物品保管工艺及汽车驾驶员等工种。
b. 关键工种。是指本单位易初事故的工种,如空压机、冲床工、压机工(注塑机)、气体站人员、木工等,这要根据各厂历年事故发生情况及危险程度自行确定。
4)历年各类事故分析表
2.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2.1 员工教育
安全生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安全生产目标的落实最终要依靠员工。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是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及其保障程度的最基本因素。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约80%是由于员工的“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因此,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是预防事故的最根本措施,而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主要表现为三级安全教育。
三级教育指厂级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安全教育制度的基本制度,教育对象是新进厂人员,包括所有新进厂的工人、干部、学徒工、临时工、合同工、季节工、代培人员和实习人员。新入厂的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由厂、车间、班组对其进行以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三级教育,以减少和避免员工由于安全技术知识的缺乏而造成各种人身伤害事故。
厂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事故案例等。
车间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本车间的生产性质和主要的工艺流程;本车间预防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主要措施;本车间的危险部位、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本车间安全生产状况及规章制度;本车间的典型事故案例等。
班组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班组的工作性质、工艺流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生产设备、安全装置的性能及正确使用方法;防护用品的性质及正确使用方法。
2.2 “四新”教育。
“四新”安全教育由安全技术部门负责进行,内容主要有:
a. 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b.“四新”投产使用后可能导致的新的危害因素及其反防护方法;
c. 新产品、新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d. 新订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2.3 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是指其作业的场所、操作的设备、操作内容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容易发生伤亡事故,或者容易对操作者本人、他人以及周围设施的安全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人员。
根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的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工作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年满18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按上岗要求的技术业务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合格;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本工种作业的疾病和心理缺陷。
为保证特种人员作业的可靠性,必须对候选对象,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大纲及考核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认真、严格的培训(包括资格培训和复审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2.4 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
a.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及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
b. 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安全生产技术,有关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专业知识;
c. 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及调查处理方法,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原则;
d. 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e.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
2.5 安全管理人员教育
教育内容具体为:
a.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行业安全生产的规章、规程、规范和标准;
b.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劳动卫生知识和安全文化知识,有关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专业知识;
c. 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政策;
d. 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及调查处理方法;
e. 事故现场斟查技术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f. 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方法;
g. 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h. 典型事故案例等。
3. 组织开展安全检查
3.1 安全检查的目的和要求
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职工辨识危险源、消除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安全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不安全因素存在的状况,如装置、设备、设施、工具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不安全的作业环境条件,职工不安全的作业行为和操作,以便采取反防范措施,防止或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38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3.2 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
⑴ 班组安全生产检查内容(具体29项)
新入厂、新调换工种的工人和离岗一个月后再上岗的工人,上岗前全部进行了班组安全教育及考核,教育考核有记录;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⑵ 对企业的全面安全检查内容(具体13项)
3.3 事故隐患整改工作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人员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各级领导和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下达《事故隐患整改指令书》,定人、定措施、定整改期限,尽快消除事故隐患。
4.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通称人、机、环境的管理)
1.1 班组安全管理(包括人、机器)
班组是企业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根据调查分析,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生产班组,80%以上的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在班组生产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各种隐患未被及时发现和消除造成的。因此,班组的安全管理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一切安全管理的措施、方法、手段只有落实到班组,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班组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开好班前会;做到“三无”和“三不”。“三无”是指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三不”是指我不伤害别人,我不伤害自己,我不被别人伤害。如何做好“三无”和“三不”是班组管理的核心,也是世界安全管理的目的。
下一篇:安全培训何妨用“私人定制”